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曹雪芹的真本《红楼梦》的第一回原文的精细解读(一)

(2013-12-31 17:36:47)
标签:

高鹗的程甲本是伪续

第一回文字版本不同

凡例不是作者曹雪芹写

甲戌本早于程本

石头记红楼梦不同

               天下奇书《红楼梦》   文化瑰宝《推背图》  379

 尊敬的各位红学研究者老师和爱好者朋友们:大家好!

     

     小驻红楼 老师对笔者转载的博文发表评论说:


  承蒙亲爱的白金贤白先生在这篇转载文的“序”中又出现了“小驻红楼”几个字,我就再说以下几句话:
    1、很高兴目前“全博红学范围内”只有白金贤答应了我的“进行第一回文本系统解读的请求”,其他的“各位大师”就连“土学”、“邓师”、“丁师”等都以种种理由推掉了,这也说明他们以前没做过甚至连答应做的勇气都没有。“人各有志无需强求”,但对此现象不无疑惑:那些红学大师们的高论的得出没有“第一回文本”什么事?现在有些明白了,正应了我的《掐头去尾看红楼》一文。
   2、白先生对第一回的文本的解读,可以说还没开始呢就陷入到了“版本系统”这个死结里去了。难怪史先生说的“一塌糊涂”,这是否也在说明是“离题”了呢?对于“程前脂后”等等之所以称为““死结””就是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和引用的资料各有所取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吧。红学大家都认为是“死结”,你也就先别为难自己吧,先放一放吧。
   3、只有《红楼梦》的文本才是大家所共有的文字证据,所以重视文本的解读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白先生对各版本文字熟悉,你就先选定一个“基本”,兼对其他版本论之,在说明“第一回文本表达了些什么意思”的同时顺便把版本问题解决了不是更好吗?
   4、期待着您尽快地开始“第一回文本的解读”。

     笔者回复:

     我的好友“小驻红楼”(后简称“好友”)【期待着我尽快地开始“第一回文本的解读”】,我当然很高兴,因为据说这是一个红楼梦研究中的“死结”,如果我们好友之间通过交流,解开了它不就是“突破”了吗?所以,我把这种推心置腹地交流看成彼此的切磋机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良机。
      我先说明一下,即好友说的“第一回的文本”内容,并不是甲戌本上的“列位看官····”以及它后面的话,而是指的程甲本“此开卷第一回也,···”以及它后面的话。
    所以,我下面是按照好友的愿望开始解读。

 

  http://s1/bmiddle/001JKQ89ty6FktG4Voc20&690
         以上是甲戌本《凡例》原文的末尾一段的开始。
http://s4/bmiddle/001JKQ89ty6Foy1euMr13&691&690
以上是程伟元为高鹗的程甲本写的《序》。

以下是蒙古王府本手抄本第一回的原文(文字与程甲本相同):

http://s14/bmiddle/001JKQ89ty6Foy1Io578d&691&690

 

                                      

 解读:程甲本“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这句话。
      原文意思应该是:“这是这本书刚刚开始的第一回的文字,作者他自己说·····”
      以上是字面的表达,它表达的确切吗?我认为很不确切。因为这句话的前面第一行写的是“第一回”;第二行写的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第三行开始才是上面这句话。
     可见,没有哪个读者不明白作者这是写的“第一回”啊!而你这位作者再讲这么一句重复的话,不是多余的废话吗?
     那么作为严肃的读者自然会提出质疑:这是作者本人说的话吗?口气不大像呀?因此,再翻开甲戌本看一看,的确这句话不是在第一回讲的,而是该书最早的甲戌本中的《凡例》最末一条的第一句话,而程甲本第一回中的这句话,只不过是删去了一个“”字的区别。

因此甲戌本的原文是“此‘书’开卷第一回也,”那么又应该怎么解读它呢?
     我的解读是:这本书刚开始的第一回的内容里,作者(指曹雪芹)就自己说····。

     可见,这句话并不是《石头记》作者本人的口气,而是代替作者曹雪芹写这篇“凡例”,即相当于我们现代人讲的一本书的“前言”或“序言”的人(指脂砚斋)的口气。
      实际上甲戌本的第一回的后面清清楚楚地写的是: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

      显然这才是作者本人的口气无疑!不过现代的读者,只是为了看小说中的热闹情节,对程甲本中的那句话是不是废话,没有人仔细琢磨罢了!但是,我们作为该书的研究者,就不能“囫囵吞枣”、马马虎虎的读了。只有认真细读才行,这就是作者写的“细谙,则深有趣味”的内涵。
    从以上的解读,笔者得出结论:

       程甲本《红楼梦》(120回)与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根本就不是内容完全一致的同一本书,而是两个人的著作无疑。只不过二者的书名相同罢了。

      实际上高鹗编辑与直接动笔修改的“后四十回”《红楼梦》,与芹脂二人合著的80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总名《红楼梦》)是主旨根本不同的两本书。因此,所谓“整体说”是与实际不符的猜测的判断之结果。这种不实事求是的说法,我是持高度质疑态度的。

                                                        

                                                       白金贤

                                                             2013年12月3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