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查出的几十条有关考证曹雪芹“真实生年生日”的物质信息(二)

(2013-03-24 18:39:01)
标签:

英莲大宝玉三岁

烈日炎炎、芭蕉冉冉。

大警觉大转身

石头下凡即雪芹降生

四儿泄露了天机

                 《天下奇书<红楼梦>   文化瑰宝<推背图>》(308)

尊敬的各位红学前辈、老师和红学爱好者朋友们:

       (接上文)

  6条

    已知:书中第一回写道:甄士隐···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朦胧睡去。梦至一处,····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

    脂批:是方从青埂峰袖石而来也!接得无痕】,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

那僧笑道:“你放心,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

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

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过他了。”

士隐···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悠忽又是“元宵佳节”矣。因士隐命家人霍启【脂批:妙!祸起也!此因事而命名。】“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哪有英莲的踪影。·····】

   
                          http://s6/mw690/5ee78609t7d46ee057975&690


         求解:贾宝玉出生时即石头下凡之日,是不是甄士隐的女儿英莲“三岁”那年的“炎夏的一天”呢?

 

    我们从以上信息可知:宝玉出生时,英莲已经三岁了,这说明甄英莲比宝玉大三岁

因此,我们假设贾宝玉是1724年出生的,那么英莲就应该是1722年出生的。这样到1728年“抄家”时,贾宝玉应该是四五岁,而英莲就是六七岁了。那时在元宵节看花灯时“丢失”了是可能的,因为她还是一个小孩子的年龄

可是如果若认为贾宝玉是1715年出生的,则英莲就应该是1713年出生的了,这样,到1728年抄家时她就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小青年”了,她还有可能被“拐子”骗走吗?显然这是很不合情理的事情!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曹雪芹(贾宝玉的原型)生于1724年要比他生于1715年的概率要大得多啊!

 

                      如何理解批书人说的“大警觉大转身”的内涵寓意呢?
   第7条:

        已知:在正文第一回【士隐···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处有一条‘蒙侧批语’:“真是大警觉大转身。”
       
而在【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处有脂砚斋侧批:“醒的无痕,不落俗套。”
     求解:
如何理解批书人说的“大警觉大转身”的内涵寓意与贾宝玉的原型曹雪芹的“生年生月”有联系吗?

        请看,周汝昌老师是怎样解读的,他写道:
      
“此批与上文甄士隐入梦时之批‘接得无痕’照应 。      

      ‘ 烈日炎炎’,似即由《水浒》‘赤日炎炎似火烧’来。此时石头下凡,即雪芹降生,系雍正二年闰四月二十六日未时。雍正夺位后,大旱。友人云:此暗写其景象。真是文心者。”
      

        笔者认为周老讲的是很有道理的,即石头下凡就是曹雪芹降生的“暗写”,所以,“烈日炎炎芭蕉冉冉”就是他降生时日的“夏天气候及干旱景象”的暗示。可见,他降生的农历月份就在“四五月”之间是比较与当时的气候相吻合的。因此书中后面写的“四儿”“五儿”的故事就是又一种深含寓意的“暗示”笔法了。
   
为什么王夫人下令赶走了丫鬟“四儿”?就是由于“四儿”说出了不该泄露的“天机”——贾宝玉的真实“生月”也。因为作者在第27回是写了自己的“真实生年”的(见1736年的《万年历》记载便可以推算出来),可是,书中并没有写清楚这个“生月”究竟是即“四月”呢还是“闰四月”?因为二者是相差一个月的“不同时间点”啊!

     而真实的出生月份是通过“四儿”“五儿”的那个“四”和“五”字的‘中间值’“点明”了的。即闰四月(见1724年《万年历》的记载)是介于农历四月与五月中间的那个月。
     
但是,就是这个“闰”字作者始终不说出口。从这一点看。曹雪芹写书时是多么“狡猾”与聪明!!他一方面向读者暗示了自己的真实“生月”究竟是哪个月;另一方面又使得文字狱执行者难以抓到他的一点“把柄”。这就是作者不得不“真事隐”的道理与谋略。

        这说明作者的每句话每个字,都是有意义的,真正像脂砚斋指出的“一字不可更,一句不可少”啊!批语中说的“大警觉大转身”,我认为就是这个第一知情人——批者告诉读者:这是大家该“惊醒”与“思维转弯”的时候了;“士隐大叫一声”就是作者高声断喝:“真实生年生日就在这里啊!不要再东猜西寻了!”

                                                           

                                                             白金贤

                                                                   2013年3月2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