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书<红楼梦>
文化瑰宝<推背图>》(307)
尊敬的各位红学前辈、老师和红学爱好者朋友们:
有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年”问题早已有周汝昌、邓遂夫等许多老师都论证过,但是由于《红楼梦》这部奇书的“特殊性”,至今尚有两种意见并存:一种是持曹颙“遗腹子”说(1715年生,月份不一),一种是认定曹頫夫妇所生(1724年6月17日农历闰四月二十六日),二者至今争论不休。这让我确实感到困惑:按理说一个人的出生只有一次,不可能出现两个答案,因此要决断孰是孰非,其论据必须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即所有论据必须完全符合书中的每一点文字叙述,不能有直接矛盾之处,非此不能服众矣!
为了把这个问题再严密地重新论证一番,笔者从带有脂批的80回《红楼梦》版本中摘录了几十条有关曹雪芹生年生日的具体信息(书外者不用),以供研究者选择利用,结论也由大家自己做出。争取大多数读者有个比较认同的结果出来。
下面是我的摘录与个人初判意见,朋友们可以认同,也可以批驳。欢迎您的参与!
关于《红楼梦》中的几十条可供选择的有关曹雪芹“生年生日”的判断题
第1条:
已知:
《红楼梦》凡例中有“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
飫甘厌肥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
求解:(1)、“半生潦倒”一词中的“半生”是指的“30年”还是“40年”?
(2)、“已致今日”一语中的“今日”指的是写凡例一文的时刻,还是写书开始之日呢?
(摘自《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凡例”第2页)
【笔者个人意见:若是指的“30年”,那么就是1754—30=1724年;若是指的“40年”那就应该是接近1715年。同理,我对(2)的判断也是一样。】
第2条:
已知:《红楼梦》凡例中有“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
兄’规训之德,···”
求解:作者这里说的“父母”是指的曹颙夫妇呢还是指的曹頫夫妇?
即究竟曹雪芹的“亲生父母”是谁, 请朋友们选出您的答案。
【笔者的个人选择:若是指的曹颙夫妇,那么曹雪芹就是曹颙的“遗腹子”了,可是遗腹子本人又怎么能够受到已经去世的父亲的亲自教育呢?这说明“背父母教育之恩”一语显然用词不当吧?
若是指的曹頫夫妇,那么曹雪芹肯定就是曹頫的亲生儿子了,因此,就可以否定曹雪芹是1715年生人了。当然也就可以确定他是1724年生人无疑了。】
第3条:
已知:凡例中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求解:这里的“十年”究竟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呢?曹雪芹十年前开始写书时究竟该“多大年龄”呢?
第4条:
已知:
第一回中写道“顽石····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
(摘自《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第2页,下同)
求解:这里说的“受享几年”是什么意涵?它与主人公贾宝玉在南京的“时长”有什么关系没有?
笔者认为:曹雪芹到北京之前究竟是“受享了几年”(“几岁”)富贵生活,还是“受享了十几年”呢的关键用词啊!显然这个用词的意思是说曹雪芹离开南京之前应该是只有“几岁”而不是“十几岁”。
第五条:
已知:第一回(第4页)写道“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千代所有书中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则又追踪摄迹不敢少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反失其真传也。”
求解:作者这里说的‘半世’与第一题中的“半生”同是指的“30岁年龄”还是“40岁年龄”呢?
(未完待续)
白金贤
2013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