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农量化』我们真的印了很多钞票吗(二)

(2016-07-04 08:09:13)
标签:

杂谈

通货膨胀与货币超发


对于媒体每个月报道的“M2增速”数据,不少人存在一个误解,即“货币增多了,就必然会引起通胀”。2016年一季度,货币供应量快速上升,不少人就开始鼓吹“今年将再次进入通胀时代”。是这样吗?


我们先看一下中国的历史数据。下图是1986年至今M2与CPI的对比图。


http://mmbiz.qpic.cn/mmbiz/ibVvQmFxo8DqmTXARTlHTZSGXXztepBx5lZ7xpL0koecxauictBBu3iaH5ibrAEhNovX1WvqtpZZW6jgRNtKtyb5gA/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可以看出,国内历史上多次通货膨胀(红色方框)都与货币超发有关。20世纪90年代的那次通胀与M2的同步性很高。当时的高M2来自于金融机构严重的规模外放款现象,以至于产生了大量的游资。这些游资是当时通货膨胀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0年后的三次通胀则滞后M2半年到一年不等。且这三次通胀与M2之间的关系并不一样。2003年、2010年的这两次通胀很明显是货币超发造成的。但是造成2007年那次通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货币超发,而是油价的暴涨。


综合来看,国内主要的几次通货膨胀都是由于货币超发造成的。


那么,国外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看看美国的数据情况,下面是美国的CPI同比和M2同比的对比图:


http://mmbiz.qpic.cn/mmbiz/ibVvQmFxo8DqmTXARTlHTZSGXXztepBx5xQ8cE0kogrCg5qR9mLkejJBGfu4FbFk4UAmx6ntGd8Tia5AQVKsL62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从美国的数据可以看出,货币超发并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充分条件。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货币每一轮的货币超发,都会在随后的时间内引发一次通货膨胀。但是进入80年代之后,货币超发并没有引发下一轮的通胀在2008年次贷危机过后,美联储的多轮量化宽松政策也并没有提振美国的通胀率。当下的日本、欧盟也在不停的超发货币,但是这两个经济区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摆脱通货紧缩的问题。




费雪的方程式


由于国内的市场经济历史较短,而在这段有记录的时间内,数次的通货膨胀都与货币超发有关,因此大众普遍形成了这样一个看法:政府印钞导致了通货膨胀。然而,从国外市场的经验来看,货币超发并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那什么情况下会造成通胀,而什么情况下则不会呢?


这里介绍货币数量理论中一个经典的模型:费雪方程式:


    MV=PT


翻译成中文,就是:


货币总量*货币流通速度=流通商品的平均价格*流通商品总量


这个方程式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方程式表明了货币总量和物价之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经济体内,除非发生重大事件或者技术革命,货币的流通高速度和流通商品总量这两个参宿的变化不会太大。如果发生货币超发,在货币流通速度和流通商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物价就会上涨。但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或者商品总量发生变化,那么物价就不会上涨。


这里举一个例子。明朝末年,由于国内普遍采用白银作为货币进行流通。当时的贸易发达,社会的生产力快速的提升(流通商品总量增加)。然而,当时的白银产量一直无法提高(货币总量增加速度慢),结果导致明朝末年非常严重的通货紧缩出现,进而导致政府没有白银支付公务员工资,以至于下岗的驿站公务员李自成揭竿而起,推翻了明帝国。


上述例子中,如果当时明朝的白银产量跟得上流通商品总量的增加速度,或者明政府采用纸币代替白银作为货币,由于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那么即使货币发行速度是之前的好几倍,也并不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