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纪念
纪念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55
  • 关注人气: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粉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读刘永和《粉笔:告别的时刻?》有感

(2012-04-14 16:45:22)
标签:

教学

教育

科学

课程

课改

学习

多媒体

信息技术

整合

中学

分类: 纪念博客

转自:http://www.usors.cn/blog/yonghe/MyEssayDetail.asp?id=135609

 

粉笔:道别的时刻?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刘永和

 

    21世纪,中国教育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一些地区,信息化工程已经从“校校通”到“班班通”,“人机比”已经从“双位数比一”到“单位数比一”,教育信息化程度有超越西方的趋势。一些学校,多媒体已经从专用教室进入普通教室,手提电脑已经从领导专用到人手一台,教育手段一跃而进入世界前列。一些部门,“建网、建库、建队”等纳入教育现代化评比,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成为基层学校评比验收的重要指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成为观摩课、研究课等公开课的必要条件。有人说,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标志;还有人说,教育信息化必然引起教育的“革命”。


    我为教育的发展感到欣慰,但是,我始终难忘“粉笔教育”。我的小学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度过的,那时全国还处在“自然灾害”的最为困难的时期。在我的记忆中,学校里最多的教学用具就是算术老师挂在办公室周围墙上的铁丝制作的几何模型,使用最多的书写工具就是粉笔,农村学校粉笔还要限量使用,倡导把粉笔头用到最小。然而,这些并没有影响我们接受教育,相反,我依然觉得“粉笔教育”有着许多的优势。


    粉笔可以把知识写在我们的脑海里。板书内容往往是一节课里最为重要的内容,板书结构常常就是课文的结构,板书的重点就是课文的重点;老师说完之后,一定会用粉笔把它写在黑板上。板书书写的过程,就是我们理解的过程、感悟的过程、记忆的过程,甚至是举一反三的过程;而且,这样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不可省略的。板书把握得好,“理解、记忆、融汇”三个过程就能够初步完成;现在,我们的多媒体教学却往往省略了这样的最为重要的过程。有人认为完全使用教育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密度加大了,于是教学效益提高了,其实也许恰恰相反。讲解“高山流水”,“粉笔教育”让50个学生有50座不同的“高山”,有50条不同的“流水”,而多媒体教育则让50个学生只有一种同样的“高山流水”,长此以往,学生的想象力从何而来呢?


    粉笔可以把情感绘在我们的心坎上。汉字是美丽的,是深刻的,是丰富的,于是,汉字的书写往往表现了教师对于汉字的认识和理解,表现了教师的个性和风格,叫做“字如其人”。我的小学就读于南京市江浦县大桥乡河北村的“河北小学”,我始终忘不掉小学时的金老师,他粉笔字写得漂亮,我们学着写;然后,我们发现他衣服穿得端庄,我们学着穿;普通话说得好听,我们学着说;对待老师和学生非常谦和,我们就学习他的做人;这是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一个“由外到内”的、完整的、渐进的过程。那优美的字体,那精美的板书,那整齐的算式,那富有个性的箭头,成为我最为美好的记忆,成为我们学习做人的起点。


    粉笔可以把节俭融在我们的血液中。当时的学校,特别是农村的小学,没有专用教室,没有先进设备,没有任何教具,连购买粉笔都是一项较大的支出。购买,要求价廉物美,有些粉笔质量不好但价格便宜,学校还是买下来,能用就行。彩色粉笔可以在板书中突出重点,引起学生注意,但是,要比白色粉笔贵出一倍价钱,于是尽量少买,够用就行。使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到教务处领取一定数量的粉笔,一般语文课2根,数学课4根(需要在黑板上演算);用不完,老师会带回办公室,留作下一节课的“机动”。于是,我们打扫卫生的时候,总是把粉笔头留下,交给老师。节俭教育,就这样悄悄地进行着,慢慢地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


    我,已经年过半百,教学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但是,我依然难忘那小小的粉笔,依然难忘“粉笔教育”。

 

    (《人民教育》2012年第7期)


 

*********************

 

后记:

 

我们的多媒体教学和信息化教学是否走得过快、过猛了?目前,关于多媒体教学的多方面的认知机制已有了多方面的研究。然而,对于我们传统的粉笔+黑板的“粉板教学”,其相关的心理认知机制却没能得到总结与研究。结果是当我们热情拥抱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候,却听说硅谷的IT人士却热衷于将孩子送到没有多媒体的传统学校……所以,是时候好好研究我们的“粉板教学”了。

 

 

后附一篇看到的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视角论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节选资料:

 

 

神经科学家的选择

 

在信息技术发出“整合课程”的同时,曾任国家总督学顾问、原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认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的确引起了教育的变革,但是这种变革遵循着教育本身的规律,ICT的应用应该适应教育的变革,而不是只从技术的发展出发,更不能脱离教育规律去研究技术的应用。在教育上,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技术的应用本身不是目的。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运用新技术去实施良好的教育,培养我们所需要的人才,才是目的。”

 

韦钰院士近年关注神经科学的进展,译介了大量“神经教育学”的研究,在东南大学建立了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她表示:“基于认知神经科学、情感神经科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学科——神经教育学。关于这个学科,国际上的名称还没有统一。我这一次是第一次在国内用神经教育学这个名称,这以前都称它为学习科学,因为,我觉得现在大家可能可以接受这个名字了,一开始在中国提神经教育学,大家会觉得不容易理解。”

 

Spitzer教授是德国的神经科学家和小儿精神科医生。2004年在德国的乌尔姆市建立了一个神经科学和学习相联结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韦钰院士引述了记者对他的采访:

 

Spitzer教授认为,幼儿观看电视有害于脑的发育,因为幼儿的脑还在发育之中,需要由经验形成脑中的结构。看电视时,由于幼儿还无法将屏幕上呈现的图像和来自喇叭的声音信息进行组合,因而会发展不清晰的结构,对他们是有害的。这个时期,更好的方法是让幼儿应用各种感知器官,感知现实的世界,包括嗅觉、味觉和触觉等等。他建议儿童10岁或12岁以前不要看电视,这以后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也不要超过1个小时。他自己有5个孩子,但家里没有电视机。

 

他认为,儿童运用电脑来玩游戏是有害的,运用电脑来学习也不利于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儿童时期学习要靠教师面对面的指导,要靠情感的交流。他主张女孩12岁以前不要运用电脑,男孩子还要晚一点。

 

他认为,因商业利益,一些与电视有关的公司夸大了电视的作用,甚至用金钱控制了媒体,没有如实地指出电视对儿童的负面作用,这种情况类似于上世纪烟草工业的作为。他预言,如果不加以制止,儿童因观看电视和其它屏幕媒体会导致过度肥胖、患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甚至会导致暴力行为。到2020年,这些儿童长大后,德国每年因之而增加死亡的成人数可达4万人。他主张对有暴力的电视节目要提高税收。

 

他承认,目前科学发展的水平,并不能完全清楚地说明电视和电脑对儿童的影响,还需要作许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院士认为:
 
1.学龄前儿童不宜看电视,小学期间的儿童看电视的时间也应限制。要让儿童多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感知现实的世界。应该提倡如体育运动、不逼迫孩子考级的文艺和音乐学习、“做中学”科学教育和活动、有益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等。我去年访问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时,曾拜访过该校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Marian Diamond教授,她长期从事儿童早期发育的研究,她的意见也是这样。她还举起双手,让我照相,以转达她的意见。她说,人的手掌就像神经元的胞体,手臂像轴突,手指像树突,应该尽可能运用多种感知器官,这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2.电子游戏对儿童不宜,特别是网上的不健康的游戏;电脑过分使用也是有害的。除特殊爱好的儿童以外,让儿童追求打字的速度和培养编程的技巧不应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目的。

 

3.电脑是否可以用于儿童作为收集资料、开阔思维、帮助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我持积极探讨的态度,但任何改革都要经过研究,研究以后再试点,经过评估以后,才能推广。


心理学的研究

 

关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等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涉及图文具体程度【5】、认知机制【6】、影响机制【7】、自我调节【8】、合作学习【9】等方面。结果显示,多媒体带给课堂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引多媒体入课堂并非意味着好与坏的简单叠加,或可以做到“扬长避短”。而是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这不仅意味着好与坏的影响都会出现,并且更严重的是:无论好坏,这些因素都是难以控制的。这就如同将你的孩子交给了一个大街上拉来的陌生人,你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会对你的孩子做些什么。

 

现有的研究,同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的判定是一致的,他认为“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当下的多媒体介入课堂也是这样。

 

对多媒体介入教学的评价

 

基于已有的研究和探讨,笔者认为:不仅“信息技术整合课程”应当慎言,并且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多媒体。

 

当下信息技术对课堂的影响多少乘了新课改的“东风”,裹挟着“驳杂”(王策三语)的理论碎片,对课堂正在发挥影响。很多人认为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就是好的、就是体现课改理念的;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应当占据基础教育乃至幼儿教育的大份额;还有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为探究教学开辟了道路,信息技术整合课程已经为时不远。

 

笔者认为,这些思潮是存在偏差并十分有害的。在中学教学中,幻灯片都应该少用。课堂上在黑板上用粉笔推演公式与用幻灯片打出步骤给学生的感受是极为不同的。以理科类课程为例,幻灯片投影推导过程更多的让人萌生睡意,课本的逻辑被固化,其展开过程碎片化。此外,背景与色彩的搭配对注意力的影响不是老师能够严格控制的。颜色搭配不合理的幻灯片,有的给人压抑之感,有的让人刺眼。如此,如上所述,引入了一种方便,确带来了更多的不可控因素,还不如不用。

 

参考文献

 

【5】徐 娟,刘儒德,柴松针,宋灵青:《多媒体环境下图文的具体程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应用心理学2008.14
【6】刘儒德,赵 妍,柴松针,徐 娟:《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机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7】刘儒德,赵 妍,柴松针,徐 娟:《多媒体学习的影响因素》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8】徐娟,刘儒德:《计算机环境下的自我调节学习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9.4
【9】江涛,刘儒德:《计算机中介交流(CMC)对小组合作成员学习卷入行为的影响》远程教育2007.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