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读刘永和《粉笔:告别的时刻?》有感
(2012-04-14 16:45:22)
标签:
教学教育科学课程课改学习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中学 |
分类: 纪念博客 |
转自:http://www.usors.cn/blog/yonghe/MyEssayDetail.asp?id=135609
粉笔:道别的时刻?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
后记:
我们的多媒体教学和信息化教学是否走得过快、过猛了?目前,关于多媒体教学的多方面的认知机制已有了多方面的研究。然而,对于我们传统的粉笔+黑板的“粉板教学”,其相关的心理认知机制却没能得到总结与研究。结果是当我们热情拥抱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候,却听说硅谷的IT人士却热衷于将孩子送到没有多媒体的传统学校……所以,是时候好好研究我们的“粉板教学”了。
后附一篇看到的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视角论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节选资料:
神经科学家的选择
在信息技术发出“整合课程”的同时,曾任国家总督学顾问、原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认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的确引起了教育的变革,但是这种变革遵循着教育本身的规律,ICT的应用应该适应教育的变革,而不是只从技术的发展出发,更不能脱离教育规律去研究技术的应用。在教育上,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技术的应用本身不是目的。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运用新技术去实施良好的教育,培养我们所需要的人才,才是目的。”
韦钰院士近年关注神经科学的进展,译介了大量“神经教育学”的研究,在东南大学建立了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她表示:“基于认知神经科学、情感神经科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学科——神经教育学。关于这个学科,国际上的名称还没有统一。我这一次是第一次在国内用神经教育学这个名称,这以前都称它为学习科学,因为,我觉得现在大家可能可以接受这个名字了,一开始在中国提神经教育学,大家会觉得不容易理解。”
Spitzer教授是德国的神经科学家和小儿精神科医生。2004年在德国的乌尔姆市建立了一个神经科学和学习相联结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韦钰院士引述了记者对他的采访:
Spitzer教授认为,幼儿观看电视有害于脑的发育,因为幼儿的脑还在发育之中,需要由经验形成脑中的结构。看电视时,由于幼儿还无法将屏幕上呈现的图像和来自喇叭的声音信息进行组合,因而会发展不清晰的结构,对他们是有害的。这个时期,更好的方法是让幼儿应用各种感知器官,感知现实的世界,包括嗅觉、味觉和触觉等等。他建议儿童10岁或12岁以前不要看电视,这以后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也不要超过1个小时。他自己有5个孩子,但家里没有电视机。
他认为,儿童运用电脑来玩游戏是有害的,运用电脑来学习也不利于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儿童时期学习要靠教师面对面的指导,要靠情感的交流。他主张女孩12岁以前不要运用电脑,男孩子还要晚一点。
他认为,因商业利益,一些与电视有关的公司夸大了电视的作用,甚至用金钱控制了媒体,没有如实地指出电视对儿童的负面作用,这种情况类似于上世纪烟草工业的作为。他预言,如果不加以制止,儿童因观看电视和其它屏幕媒体会导致过度肥胖、患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甚至会导致暴力行为。到2020年,这些儿童长大后,德国每年因之而增加死亡的成人数可达4万人。他主张对有暴力的电视节目要提高税收。
他承认,目前科学发展的水平,并不能完全清楚地说明电视和电脑对儿童的影响,还需要作许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院士认为:
1.学龄前儿童不宜看电视,小学期间的儿童看电视的时间也应限制。要让儿童多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感知现实的世界。应该提倡如体育运动、不逼迫孩子考级的文艺和音乐学习、“做中学”科学教育和活动、有益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等。我去年访问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时,曾拜访过该校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Marian
Diamond教授,她长期从事儿童早期发育的研究,她的意见也是这样。她还举起双手,让我照相,以转达她的意见。她说,人的手掌就像神经元的胞体,手臂像轴突,手指像树突,应该尽可能运用多种感知器官,这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2.电子游戏对儿童不宜,特别是网上的不健康的游戏;电脑过分使用也是有害的。除特殊爱好的儿童以外,让儿童追求打字的速度和培养编程的技巧不应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目的。
3.电脑是否可以用于儿童作为收集资料、开阔思维、帮助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我持积极探讨的态度,但任何改革都要经过研究,研究以后再试点,经过评估以后,才能推广。
心理学的研究
关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等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涉及图文具体程度【5】、认知机制【6】、影响机制【7】、自我调节【8】、合作学习【9】等方面。结果显示,多媒体带给课堂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引多媒体入课堂并非意味着好与坏的简单叠加,或可以做到“扬长避短”。而是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这不仅意味着好与坏的影响都会出现,并且更严重的是:无论好坏,这些因素都是难以控制的。这就如同将你的孩子交给了一个大街上拉来的陌生人,你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会对你的孩子做些什么。
现有的研究,同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的判定是一致的,他认为“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当下的多媒体介入课堂也是这样。
对多媒体介入教学的评价
基于已有的研究和探讨,笔者认为:不仅“信息技术整合课程”应当慎言,并且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多媒体。
当下信息技术对课堂的影响多少乘了新课改的“东风”,裹挟着“驳杂”(王策三语)的理论碎片,对课堂正在发挥影响。很多人认为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就是好的、就是体现课改理念的;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应当占据基础教育乃至幼儿教育的大份额;还有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为探究教学开辟了道路,信息技术整合课程已经为时不远。
笔者认为,这些思潮是存在偏差并十分有害的。在中学教学中,幻灯片都应该少用。课堂上在黑板上用粉笔推演公式与用幻灯片打出步骤给学生的感受是极为不同的。以理科类课程为例,幻灯片投影推导过程更多的让人萌生睡意,课本的逻辑被固化,其展开过程碎片化。此外,背景与色彩的搭配对注意力的影响不是老师能够严格控制的。颜色搭配不合理的幻灯片,有的给人压抑之感,有的让人刺眼。如此,如上所述,引入了一种方便,确带来了更多的不可控因素,还不如不用。
参考文献
【5】徐 娟,刘儒德,柴松针,宋灵青:《多媒体环境下图文的具体程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应用心理学2008.14
【6】刘儒德,赵 妍,柴松针,徐 娟:《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机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7】刘儒德,赵 妍,柴松针,徐 娟:《多媒体学习的影响因素》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8】徐娟,刘儒德:《计算机环境下的自我调节学习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9.4
【9】江涛,刘儒德:《计算机中介交流(CMC)对小组合作成员学习卷入行为的影响》远程教育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