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

标签:
学习教学教育 |
分类: 读书笔记 |
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 译丛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
约翰·布兰斯福特,安·布朗,罗德尼·科金等编著
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还原说,复杂行为还原为一连串简单行为,人类思维还原为神经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奈瑟和西蒙提
出生态学的研究框架。
知识的建构性,人脑结构决定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社会性,学习共同体
知识的情境性,交互作用的影响
知识的复杂性,比信息复杂的多,总是和认知者有关
知识的默会性,心智的学习与心智的表达是分开的
改变学习概念的五大主题
1.记忆与知识的结构,记忆不是简单的联想,结构不但包括知识也包括意义
2.问题解决与推理的分析,新手与专家的区别
3.早期基础,婴儿在控制情境中的反应
4.元认知过程与自我调节能力,反省与自我完善能力
5.文化体验与社区(共同体)参与,学习包含了与已有资源、约束、限制、可能性等保持一致。
专家就是那些掌握了特殊方法进行有效思维和推理的人。关键性的结论:
专家能识别新手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有意义的信息模式。
专家获得大量的内容知识,这些知识的组织方式反映专家对学科的理解深度。
专家的知识不能简化为一些孤立的事实或命题,而应反映应用的情境,也就是说,它们是“条件化”的。
专家能够毫不费力地从自己的知识中灵活地提取重要内容。
尽管专家谙熟自己的学科,但这不能保证他们会教导他人。
专家应付新情景的方法灵活多样。
学习的迁移的关键性结论:
知识和技能必须拓展到最初学习时狭窄的情境以外。
学习者最起码要知道所学知识什么时候能够被运用,运用的条件是什么。知识不能迁移很大程度上是缺乏这类知识。
学习必须有概括化的原理作指南,以扩大知识运用范围。
如果学习者具备概念性知识,他们独立学习就容易。
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们自己是学习者和思考者时他们的学习最成功。
儿童学习者,关键性发现:
幼儿主动探究他们的世界,在诸如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因果关系、数、语言等领域,婴幼儿具有极强的好学易学的先天素质。
儿童缺乏知识和经验,但并不缺乏推理能力。
儿童的知识包含错误概念,错误信息能够妨碍学校学习。
儿童能通过纯粹的意愿和努力学会任何东西,但当儿童被要求学习他并不具备优势的领域时则需要具备有目的学习的策略。
儿童需要理解学习的含义、作为学习者他们本人的身份、怎样作计划、进行监控和复习,需要反思他们自己和别人的学习。
儿童既是问题解决者又是问题制造者,需要自信的力量激励。
成人帮助儿童在新的情境与熟悉的情景之间建立联系。
儿童心理与大脑的平衡发展,关键性发现:
学习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
结构的变化改变大脑的组织功能,学习组织和重组大脑。
大脑的不同区域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学习。
学习环境设计,关键结论:
知识中心环境,知识的提取和运用变得容易才能提高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支持学习,反馈是基本的支持。
共同体中心环境,分析同样的标准使学习有价值、有高的标准。
有效教学的关键性结论:
教师需要“教育教学知识”。
专家型教师了解他们所教学科的结构,以这种结构作为认知路标来指导学生的作业。
通常,教师的培训是不足的。教师成功的学习要求有连续性。
新技术,关键发现:
很多新技术是互动的,让学生可以做中学,及时得到反馈。
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把难以理解的概念可视化。
新技术打通了通向巨大信息源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