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想要说什么?!
(2012-04-12 16:22:48)
标签:
教育软格励志成功杂谈 |
分类: 软格教育·高考·人生 |
价值判断决定了一个人的动机和情绪反应因而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和能力,其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改变价值判断并非说一句话这样简单,关键是要进行体验,而最重要的体验来自其他人的赞扬、认同造成的情绪反应。自我暗示的威力要差一点。建立自洽的价值体系并发挥想象力充分想象做成某件事后获得认同的情境则可以媲美现实的事实效应。人的所有的观念根本上说都是一种价值判断,所以,这种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想要有所成就的人都应该掌握这种方法。在软格教育的体系内,我将之称为“神经程序输入法”。
价值判断可以划分为多个层次,从生物进化的适应性来说基因所包含的各种模式化程序是最根本的价值判断,从人适应社会环境的特征来说情绪反应是最基本的价值判断,从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说通过学习实现心智成长和能力增长的认知程序输入是最重要的价值判断。
感觉决定成败
这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思想,但却是新鲜的观点。尽管一切励志成功类书籍都在讨论感觉,包括李笑来老师《把时间当做朋友——运用心智取得成功》这本对俗烂的成功学做了不少批判的了不起的著作,但把信念、态度、心智、自我意象、价值观、情绪等的共性提炼为感觉,这是我的贡献。
销售培训类书籍必定要讲如何培养消费者对推销者的亲和感和信任感。我们决定是否读一本书、是否按照书中所说方法去做也受亲和感和信任感的影响。我们有没有信心去做一件事,其实是一种感觉。我们觉得有些事不该做有些事不值得做有些事做不到,这些也都是感觉。
三十厘米宽三米长足够厚足够结实的木板,悬空一米,我们轻松走过去,悬空十米,心发慌腿发软,就是过不去。这也是一种感觉。总觉得自己是一个丑小鸭所以害怕当众演讲发言,同样是一种感觉。看到帅哥或美女眼睛一亮,还是一种感觉。风萧萧兮易水寒是一种感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是一种感觉。
我们人是“从感觉中来到感觉中去”,我们搜集信息靠的是感觉系统,我们采取行动靠的是感觉系统。前者是外部的感觉系统,后者是内在的心智系统。有些感觉遗传得到,比如恐高,怕蛇,我们一般称之为情绪。有些感觉是后天习得,比如价值观,信念,我称之为判断。可以运用判断控制情绪。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手段和分配注意力的方法来改善搜集信息的效率,比如阅读和记忆的效率。遗忘是件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心理学家指出,那些有超强记忆力的人带有强迫症倾向,他们使用注意力的方式与一般人不一样。注意力是高等动物的基本思维能力,假如它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话。
我们也可以通过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运用想象力获得的体验而转变自身的情绪状态。相对难以改变反而是判断,如价值观和信念,我们的情绪会因为我们读了一本励志书而改变,我们的判断却不会那样热血。我们的判断是由我们的理智决定的。判断不同于情绪反应,后者无需判断,加入判断就不仅是反应。
事实上,情绪和判断都是有机生命体适应环境的策略。差别是前者主要通过基因来控制,后者主要靠大脑来控制。我们喜欢对我们善意微笑的人,我们喜欢这种情绪是基因决定的一种反应。女人一般喜欢个子高的男人,因为个子高可以吓跑潜在的坏人。男女都喜欢样貌对称的人,因为这总是预示着发育良好。
许多励志成功类书籍受到批评,因为它们总是夸大事实。有一个老太太情急之下搬起了汽车救出了孩子,有一个妇女情急之下抱起装满水的水缸扑灭大火,这并不能证明人的潜力无穷,要知道有的人这样爆发一次会死掉。这样的例子其实是在起坏的效果,让人质疑那些本来非常有效的有助于实现目标的策略。
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傍晚,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有一男子骑马奔驰数小时来到一家客栈,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客从何来。男子直指客栈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闻及此事,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
以上是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考夫卡所举的例子。他用这个例子说明行为环境在受地理环境调节的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也在运作着,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等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场。广为流传的类似故事:一死囚误以为自己在流血而被滴水的声音的活活吓死。
在序言部分讲过催眠暗示对人的影响,言语、心像、肌肉之间的确存在互动的关系,各种实验已经充分证明这一点。在医学上实验新药总要设置参照组,参照组只是被告知用了有疗效的新药但实际上只是使用营养保健药,因为不这样就不能剔除人的自我安慰造成的安慰剂效应的影响而发现新药的药效究竟如何。
“成功之道包括知道自己的目标、全盘的做法、每一步的结果、变通的弹性,以迄成功。建立信念也得循相同的途径,你得找出能助你成功,让你达成心愿的信念。如果你的信念与其相悖,就得丢弃,并另寻其他的。”安东尼·罗宾斯如是说道。这显然是正确的观点,人生犹如一场博弈,我们总要使用有效的策略。
但是,信念的建立要经过理智的分析,否则,只有那些轻信盲从的头脑才会追随成功学大师。事情并不会必定如何,或必定不如何,通常总是多种情况以不同概率的可能性共存,而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通过分析得出有效的策略,包括如何准确进行判断的策略。
跳蚤可以跳一米多,但装在有盖玻璃瓶内的跳蚤只能跳玻璃瓶那样高,许多书里用这样的故事说明人的潜能被压抑,实在有些荒谬。人的确存在被压抑的潜在能量,但却不能用这个故事说明。跳蚤的行为是一种适应性策略,是一种优秀的本能,难道说一直撞下去才正确?人受挫后调整行为有什么错?
所谓激发潜能或释放潜能,应该是指取消自我设限,自我否定,自我挫败,我们因为遭遇挫折而发现这样或那样做无法实现目标,这是正确的反应和判断,但如果我们因此得出结论说“我不能做到”,这就不对了。现在做不到不等于将来做不到,一个人做不到不等于找到帮手后还做不到。应学习检定语言程式。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所说的话来推断这个人的感觉,情绪和判断。(人说的)所有的话都始于内心深层的一些意念,经过扭曲、归纳和删除三个程序的不断运用最终形成文字语言而说出。因为来自内心深层,这些话总是显示一个人的BVR(信念、价值、规则)。
扭曲类
1.猜臆式——对他人态度的主观判断,比如,“你一定后悔买了这件衣服”,“他不同意这份意见”,“他不喜欢你送的礼物”。
——这样的表达给人一种武断的居高临下的感觉,容易引起反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有察言观色的本来,但是,即便发现了事实也不能总是毫无保留地直接说出来,必须考虑礼貌问题或者说当事人的面子问题。而且,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这些判断是自己的主观猜测,未必属实。
2.因果式——寻找客观原因,将做不到某件事的责任归因于他人或外在环境。如,“这种天气使我无心工作”,“他的话使我生气”,如,“我很想帮你,但是我太累了”,“你是能够成功的,但是你太不听话了”。
——客观的外界因素的确会对人产生重要影响,在毒辣的日头下劳动和在空调房间内工作显然不一样,但是,客观因素只是起到了激发固有规则的作用,在上述表述句子前都应该加上三个字,“我觉得”,因果式句子仍然是主观判断。
3.相等式——武断地等同一些关系,如,“我倒酒你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你这么长时间不给我打电话就是不在乎我”,“不赞成就是反对”,等等。
——在人际交往中常可以听到类似的话,应该保持清醒适可而止,体谅别人的苦衷就是造福自己。
4.假设式——话中有话,如“不会又骗我吧”,“为什么你不好好照顾我”。
——虽然不是判断句却隐含判断,认定前面的事实然后考虑当下的问题,是交往中常见的句式,记住这一句式暗含假设即可。
5.虚泛词式——这一类也具有删除类的性质,以使用一些含义不明确的词汇为主要特征。常见的特征词包括,自由,道德,教育,安全,尊敬,人权,公平,纪律,爱情,情绪,智能,友谊,和谐,婚姻,沟通,管理,行为,最近还增加了“科学”,“专家”。
比如“自由最宝贵”,只有回答了“你想要什么样的自由”,你才会因为这句话而获得力量,否则,你只是在抱怨而已!只知道“情绪智能”非常重要却不知道“情绪智能”究竟是什么,毫无用处。
归纳类
6.以偏概全式——“他从来都不能好好地和我谈一谈”,“你没有一次做得好”,“没有一个法官是好人”,“他永远都是这样无情”。
——就事论事,不可一概而论。实事求是,寻找客观依据。
7.能力限制式——“我不能叫自己静下来”,说明原来静下来过,那么,你现在的哪些行为表明你没有静下来?“我不可以放松”,为什么呢?“我不能这样放弃”,一定有原因,但是你不说出来就会威力大减。“你必须保持沉默”,如果不,你会怎样?
比如,“乱世出英雄”,难道不乱就不行?“忠忠直直,终须乞食”(广东俗语),“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用来在交往中获得认同即可,不要不加思考地信以为真。
删除类
9.名词不确定式——“这生意有得做”,“找份工作吧”,“他是一个庸人”,“她找到了一个好丈夫”,“这会吸引一些聪明人来”,这些话都省略了一些内容,有时候很关键。越明确越有力量,含糊的东西很可能造成困扰。
10.动词不明确式——“他很自私”,“他不够积极”,“他不会说话”,“这件事很难处理”,“你伤害了我的自尊”。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说话时可以不表达出来,却应该心知肚明,否则,话说出来便形成一种力量,让人信以为真,真假难辨。
11.简单删减式——“我不明白”,“他对我不好”,“我不甘心”等等。找出省略的部分,就能够找到解决办法!不明白什么?希望怎样对待自己?如何才能够甘心?
12.比较删减式——省略了标准,“不做更好”,“我表现的很差”。要比较才能定位,不比较永远难以找到自身价值所在。不做的结果是什么,做的话结果又是什么,认为不做更好其实是觉得付出的努力不值,真是这样吗?
注:上述内容来自香港李中莹先生的著作《重塑心灵》。
我对检定语言程式的补充说明:这三种语言程式是由人的基因和大脑决定的适应环境的策略,虽然得出了不准确的结论,却有利于我们迅速地做出判断进而调整行为适应环境,坏处是只能适应低平衡状态的环境,想要适应更高平衡状态的环境就需要克服这些策略的影响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发现自己没有成功或很失败,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认为自己将来也很难成功,自己会一直失败下去。事实就是事实,不是事实就不是事实,我们必须区分开来。与其自我催眠“我非常了不起”,不如自我暗示“我将会成为非常了不起的人”。
读了这些,你是否认同“感觉决定成败”这个判断?不认同?很好,说出理由来。应该主观符合客观才能成功?的确如此。但是,怎样才能主观符合客观?是不是要靠我们的判断来决定?判断也属于一种感觉。这样的话,“感觉”是不是包含太多东西了?其实就是情绪和判断,即心智的感觉。
感官的感觉是需要使用神经反应来分析的生理层次的存在,比如心理学上对视觉、听觉、触觉等所做的研究。心智的感觉是可以使用神经语言学来分析的心理层次的存在,语言文字系统以及储存在大脑神经系统中的编码解码程序是决定心智的感觉的机制。
情绪、检定语言程式、心理规律所对应的感觉属于不自觉的感觉,或者称之为直觉,有助于我们实现适应周围环境的目标,但有害于我们实现超越环境超越自我的更高目标,而后者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成功。所以,李笑来老师的“运用心智取得成功”是非常好的概念,不过,这与“感觉决定成败”并不矛盾。
李笑来老师举例说总以为学五笔输入法多此一举,但后来学会了才发现速度果然提高很多,可惜劝说别人的努力总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没有改变其他人的感觉。人的行为其实是受直觉控制。许多议员劝里根总统为防艾立法都失败,里根的朋友得了艾滋病死掉,他立刻重视起来,很快立法。直觉!
假如说我有个朋友以前打字慢吞吞乌龟爬一样,过了一段时间没有见,再次见面发现他打字飞快,远远超过了我,我一定会好奇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他说他学会了五笔输入法,感觉很好,而且他告诉我现在有人免费教授,谁都可以报名参加,我很有可能立刻去报名参加学习。收费的话就要考虑了,直觉不管这事。
没有失败,只有尚未成功。没有不可能,只有特定条件下不可能。没有一定如何,只有特定条件下如何。可惜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理智管不了我们的感觉。很突出的事实是,理智能够有效地防止我们采取某种行为,但很难促使我们采取行动。如在街上见到一位老人摔倒,理智会告诉我们确认不惹麻烦再帮忙。
运用我们心智或者说思维能力调控我们的情绪和判断(直觉的与非直觉的)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我们需要对基因进化、大脑的进化、一般心理现象、直觉思维等进行讨论。既然我们难以改变直觉,那就利用直觉的特性让其为我们服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