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知我君
知我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624
  • 关注人气:21,1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11-30 18:43:04)
标签:

杂谈

分类: 废文与杂谈

——唉,这玩意不地道。为什么写不出那种俗得很有道理的文章?

乐是一种愉悦的情绪,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从容的态度,一种沉浸其中的状态,一种崇高的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和理想追求。

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乐不思蜀,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乐,境界各有不同。

然而,从心理学角度看,无论哪一种乐,都不外是一种快感,是多巴胺的释放引发的神经兴奋状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乐,只因基因遗传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相应地形成的关于乐的条件反射也不同。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禅宗六祖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说法可谓恰如其分。

儒家修养求之外物,诗词歌赋多寄托外物以抒发情感,议事论理多类比自然以充当公理,虽有人情人性之论,杰出如汉末刘邵《人物志》,也不脱阴阳五行之范,即便明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追求的也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类取“天人合一”之境的乐。儒家求的是融入自然,求天人合一,融入社会,求和谐统一,这便是儒家之乐。

道家流派甚多,仅论老庄。老庄并称,老子强调无为,庄子强调齐物,用现代观点解释,老子属于观察者人格,站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角度旁观世界,理想是和光同尘,无为而治,庄子属于浪漫主义人格,出神入化,“子非吾,焉知吾不知鱼之乐”,有众生平等大道无处不在的浪漫情怀,“每况愈下”可作例证。道家追求的是天地至理之乐,但与儒家有扯不清道不明的联系,儒家有“进则仕退则隐”的处世思想,道家终究未曾出世。

佛家出自森林苦修一派,讲究精神修炼,反求诸己,许多方面与儒道有共同之处,比如儒家“万物皆备于我”,“汝观花时花与汝俱明,汝归去时,花与汝同归于寂”的心物关系与禅宗思想相近,我们如今称之为主观唯心主义,比如道家“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的妙悟与“不可说,不可说”的佛曰和迦叶拈花一笑境界上相通。佛家追求的是未来世界的快乐,这一点又与基督教有神似之处。肉身皮囊之说与亚当夏娃原罪之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西天极乐与天堂之说却如出一辙。

趋利避害是生物本能,趋吉避凶不过是另一种说法,而趋乐避苦则是进化之利器,正如两性之爱衍生自生物繁衍之需要一样,苦乐乃是利害吉凶的文化表达。人类的宗教文化也好世俗文化也罢,所求的不外乎将对苦乐的界定纳入天道变化之中,使得人类能够长存在这个世界之上。而市场经济的人性化则是对人的种种欲望的顺从和迎合,可以给人带来感官的满足却难以让人感受到“乐”。真正的乐包含了文化价值观,包含了世俗的或宗派的人生观。一个大笑的人很高兴,一个因喜悦而激动的人很兴奋,乐则是一种静悟。

人生四喜,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这是单纯的喜悦,高兴。人生识字忧患始,无百岁寿而有千年忧,这是文化知识带来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能够怡然自得,便得了人生之乐。至于人生至乐,俯仰无愧于天地独居无怍于屋漏,生死不滞于心名利不困于身,这便需要长期的学养修习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