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耻与无耻

(2011-05-15 13:07:57)
标签:

彭晓辉

孟非

南师大

扬子晚报

避孕套

杂谈

首先看一段博文:

 彭晓辉:是的,我确实有说过遭遇性侵时递避孕套,这一点我不否认。但这并非我的个人观点,而是对瑞典的做法举的一个例子。并且当时举这个例子时,还有一个情境和一个前提。首先,这个观点是讲座结束后,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散开了,少数几个同学围过来,我们进行小范围交流时讲的,提出这个观点是作为一种讨论交流,而不是在讲座上对所有同学进行宣传。
  其次,这个观点还有一个前提,即我们要分析多种情况,遭遇性侵时能逃脱当然最好,但是有的坏人是很残忍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那么在没有逃脱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就要考虑如何把损失降到最小。所以这个时候我提出瑞典的一个例子,就是女孩子随身的包里都带着避孕套,这时让歹徒使用避孕套,那么就至少可以避免两点:一、防止意外怀孕;二、防止感染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我举证国外的这个例子,是有前提也是有语境的,但是《扬子晚报》报道中对此却只字未提。
再看一段博文:

 我认为,如果女性确定暴力性侵犯不可避免的时候,恰好身上又带着避孕套这时拿出来没什么滑稽的,也并不可耻。有人问,有多少良家妇女身上会带避孕套,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暴力性犯罪给女性带来的伤害是生理和心理双方面的,这种伤害男性往往只能想象和理解,而很难感同身受。强奸犯罪不仅有可能传播性病,不要忘了,即便是因强奸导致的意外怀孕对女性也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如果避孕套可以把这种已然不可避免的伤害在生理上降到最低,又有什么不可以和不可理解的呢?

真的罪过,上一篇博文完全是情绪化的反应,口出不逊,骂人,都是错误的做法。然而,我宁肯道歉也不愿主动删除,因为这种情绪化反应恰好可以作为我的观点的一种明证:公众并不需要或者说并没有那么多的理性,一方面某些传媒利用这种“乌合之众心理学”大牟其利,一方面应该展开的讨论全都被错误的情绪抵消,这是非常非常糟糕的事情。

经济学家被讥讽的一个经典桥段是:遇到问题时,经济学家总会“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假如初始条件是这样的”,全然不顾事实究竟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与瑞典国情全然不同的国度,讨论降低伤害必然引发负面的影响和讨论,因为,强奸罪在中国是有死刑的,而在国外大多没有,犯罪心理全然不同,预防措施自然不同。再者,既然随身带套不现实,不符合国情,讨论什么可耻不可耻有什么意义呢?

媒体断章取义不是一天两天了。有功夫吸引那么多眼球的人,为什么不费些工夫把该做的知识普及普及一下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