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与NLP
(2010-12-21 10:35:32)
标签:
教育软格自我 |
分类: 软格教育·高考·人生 |
第四节 工具:自我意识与NLP
中亚地区数千年前便有苏菲教“九型人格”理论口口相传;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石柱便铭刻“人,认识你自己”的警言,希波克拉底总结出的气质类型至今仍有实用意义;中国汉代刘邵所著《人物志》将人的心理素质与外在表现综合起来形成一套辨才识人的完整体系;……
人类很早就开始关注心理现象,并且发展出许多系统化的理论,然而,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仍然少的可怜。下面是一段性格描述,快速但认真地读一遍,根据描述内容与你性格的相似性打分,最高5分,最低1分:
你需要别人喜欢你和欣赏你,但你通常对自己要求苛刻。虽然你在个性上的确有一些弱点,但你通常能够设法加以弥补。你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还未能变成你的优势。从外表来看,你是一个讲求自律和自制的人,但内心却常常焦虑不安。有时候,你会强烈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或正确的事情。你倾向于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和变得丰富多彩,在遇到约束和限制时你会感到不满。你很自豪自己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如果没有令人满意的证据,你不会接受别人的观点和说法。不过,你也觉得在别人面前过于直言不讳并不是明智之举。有时候你很外向,比较容易亲近,也乐于与人交往,但有时候你却很内向,比较小心谨慎,而且沉默寡言。你有很多梦想,其中有一些看起来相当不切实际。
这段话来自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伯特伦·弗瑞尔做的一个有趣实验。他首先在班上进行了性格测试,然后给每位同学发一张纸,告诉大家上面写有对每个人的性格所做的描述,要求大家评分。最后,弗瑞尔要求认为性格描述准确的同学举手。结果,所有同学都举起手来。
事实上,所谓的性格描述只是弗瑞尔教授从一本星座书上随手摘录拼凑出来的一段话。
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
由于我们的大脑和思维都来自进化,来自一种适应环境的本领,因此,“自我察觉”总是遇到几乎难以克服的困难。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们最好还是向“权威”求助。然而,“权威”并没有义务专门写一本书解决我们的疑惑,更不可能在本书的理论框架下做这件事。好在天助自助者,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权威”提供知识即可,其他问题由我们自己动手解决。
上一节末尾留给读者几个问题,原本只想活跃一下读者的思维,却不料不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这一节无论如何也进行不下去。如果我们将一切本能力量和所有思维和行为的内在机制都说成是“自我进化”的结果,“我”的作用是什么?或者更直接一点,“我”是什么?既然我们已经自成体系,就必须坚决彻底地完善这个体系。否则,借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概念即可,何必如此费力?
第二节我们有“神圣的自我自我神圣”的说法,它的意思是,“自我”作为一种核心力量和存在必然要采取各种手段来“神圣”自身,无论是否有自我意识的存在。这样说的目的是提醒读者注意客观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生命乃至人类都是大自然“自然而然”的产物,不存在超自然的力量。上一节也在做同样的努力。然而,这并不是写作本书的目的,因为人毕竟是与众不同的存在,人有自我意识。例如,如果知道弗瑞尔的实验,知道人总是倾向于将模糊而矛盾的描述误认为是对自己的描述,我难道不能做些什么吗?米尔格兰姆的实验中,反抗命令的查芬参加过二战,长期在埃森克美孚石油公司工作,合群守纪,服从命令的蒲朗菲则过着另类的生活,他认为这次实验使得他“重新检视生命的意义”、“面对天生服从的倾向,且设法抗拒”,“我”毕竟享有做出选择的权力。(《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劳伦·斯莱特著,郑雅芳译,2007年版)
“自我意识”是个难缠的概念,我们可以用“自我意象”这个词类比说明,就好比照镜子可以照出我们的形象,“自我意识”的主要作用也是充当镜子,不过它照出来的是“自我意象”。
我们照镜子的时候看到的那个人是不是我们自己?那里面的人和我们自身存在映射关系,但并不是我们本人。而且,与镜子中的人物形象相对应的那个人也不是我们本人,那不过是我们本人的外在表现。就是说,镜子中的形象是“我”的形象,但并不是“我”。同样,“自我意识”这面镜子照出的是“自我”的形象“自我意象”,我们不能将“自我意象”等同于“自我”,也不能用“自我”代替“我”。我在镜子中会看到我的形象,我在自我意识这面镜子中会看到自我意象,一切都是我的:我的自我意识,我的自我意象,我的自我价值,我的自信,我的自尊,我的自我实现,我的自我觉察与控制,我的自利本能与道德本能,我的关于自我身份的观念,我的关于自我的能力观念,我的需要与动机,我的情绪与情感,我的信念与价值观,我的人生理想与奋斗目标,我的判断,我的选择,我的计划,我的心理场,我的知识库,我的实践策略,……
自利本能和道德本能都是“自私的基因”实现自身目标的工具,自我意识是更高级一些的工具,在这个角度上看,“我”只不过是“自我”的战斗场所和战斗工具。然而,换一个角度看,“我”何尝不是这一切的核心?“自我”代表自我保护的本能力量,自我意识像镜子一样返照这种本能力量,发展出道德本能和社会文化经济制度,“我”呢?“我”是自我保护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自我”不过是“我”的一个镜像。“我”是“自我”的物质实体和意识主体。关于“自我”与“我”的关系我们可做这样的总结:宏观角度观察,“我”不得不受“自我”的约束和支配,微观角度观察,“我”享有足够的自由,可以影响乃至左右“自我”。我们还可以用哲学上对立统一的关系来对比“自我”与“我”的关系。用基因型和表现型做类比也能发现许多有趣问题,比如映射法则、互动关系、可能性空间。请注意,活在这个世界的是“我”,不是“自我”。“我”是才是本书真正主角。
我就是我。我不仅仅是我。我最终还是我。这就像修“山水禅”一样,可算作三重境界,但角度恰好相反。“山水禅”是由对外在存在的观察内察本心然后重新界定心物关系。“我禅”则是“自我意识”的返照。最初的时候我们深处一片混沌之中,懵懂无知但却本能地追逐快乐,然后,突然有那么一天,我们发现世界上并不是只有我们,我们必须在各种互动关系中重新塑造我们的世界,到了最后,我们发现起主动作用的归根结底是我们自己。如何实现自我觉察和控制?首先,以“我”为主体,用这个句式做判断:我认为(不认为)我是(不是)我认为(不认为)我应该成为(想要成为)的人。在这个句式里面,“我认为(不认为)我应该成为(想要成为)的人”是来自环境的观念,是自下而上贯通的理解层次,“我认为(不认为)我是(不是)”则是对这种身份观念能否自上而下地贯通所做的判断。然后,根据不同的判断制定不同的计划,力求实现理解层次自上而下的贯通。贯通的过程仍然是“照镜子”的过程。
镜子的比喻即便不能说明问题实质,至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问题:自我意识是照出我的自我的那面镜子,镜像即是自我意象。通常说来,只有在阅读、观察、思考能够让我产生自我意识的事物时自我意象才会浮现出来。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敏感性因人而异,对于许多人来说,自我意识只存在于潜意识领域,他们像三四岁的孩子一样撒谎、推卸责任、贪得无厌、自私自利,他们不能容忍任何委屈,好处先要自己得,坏事别人来承担。所谓的美德就是对这些潜在自我意识的成功克制。如果既想被人称赞,又想占尽好处,还唯恐别人知道自己的这种心理,必定十分痛苦。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当然是好事情,但如果觉得自己做不到,那就不要勉强自己。如果我们对自我意识映照出来的自我意象不满意,一定是“身份”观念有问题。一般来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这就好像照镜子,如果镜子距离我们太近,脸上的一切纤毫毕现,难免会发现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事实上,我们一点也不特殊,任何人都不完美,只不过我们可能并没有注意到。宽恕自己的不足,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是心智成长的必要条件。
当然,除了自我意识这面镜子外我们还有一面镜子,我们可以称之为“他物意识”。可以这样说,他物意识总是自我意识的折射和延伸。当我们说“某某如何如何好”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说“某某对我很好”。反之则反是。我们并不必为此而羞惭,但也要注意不能太过分,总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NLP理论中的检定语言程式是一种帮助我们检测内心真实态度的有效工具,我们借助这种工具发现我们隐藏于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态度。
(人说的)所有的话都始于内心深层的一些意念,经过扭曲、归纳和删除三个程序的不断运用最终形成文字语言而说出。因为来自内心深层,这些话总是显示一个人的BVR。
扭曲类
1.猜臆式——对他人态度的主观判断,比如,“你一定后悔买了这件衣服”,“他不同意这份意见”,“他不喜欢你送的礼物”。
2.因果式——寻找客观原因,将做不到某件事的责任归因于他人或外在环境。如,“这种天气使我无心工作”,“他的话使我生气”,如,“我很想帮你,但是我太累了”,“你是能够成功的,但是你太不听话了”。
3.相等式——武断地等同一些关系,如,“我倒酒你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你这么长时间不给我打电话就是不在乎我”,“不赞成就是反对”,等等。
4.假设式——话中有话,如“不会又骗我吧”,“为什么你不好好照顾我”。
5.虚泛词式——这一类也具有删除类的性质,以使用一些含义不明确的词汇为主要特征,常见的特征词包括,自由,道德,教育,安全,尊敬,人权,公平,纪律,爱情,情绪,智能,友谊,和谐,婚姻,沟通,管理,行为,最近还增加了“科学”,“专家”。比如“自由最宝贵”,只有回答了“你想要什么样的自由”,你才会因为这句话而获得力量,否则,你只是在抱怨而已!
归纳类
6.以偏概全式——“他从来都不能好好地和我谈一谈”,“你没有一次做得好”,“没有一个法官是好人”,“他永远都是这样无情”。
7.能力限制式——“我不能叫自己静下来”,说明原来静下来过,那么,你现在的哪些行为表明你没有静下来?“我不可以放松”,为什么呢?“我不能这样放弃”,一定有原因,但是你不说出来就会威力大减。“你必须保持沉默”,如果不,你会怎样?“他应该先问问我再去做”,那样做有什么好处,不那样做对你又有什么坏处?
8.价值判断式——“男子汉不应该哭”,谁规定的?合理吗?“谦虚只会招来欺负”,如何得出结论?中外成语都有这种范定价值,一旦抖搂出来总让人手足无措不止如何招架。比如,“乱世出英雄”,难道不乱就不行?“忠忠直直,终须乞食”(广东俗语),“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删除类
9.名词不确定式——“这生意有得做”,“找份工作吧”,“他是一个庸人”,“她找到了一个好丈夫”,“这会吸引一些聪明人来”,这些话都省略了一些内容,有时候很关键。
10.动词不明确式——“他很自私”,“他不够积极”,“他不会说话”,“这件事很难处理”,“你伤害了我的自尊”。
11.简单删减式——“我不明白”,“他对我不好”,“我不甘心”等等。找出省略的部分,就能够找到解决办法!
12.比较删减式——省略了标准,“不做更好”,“我表现的很差”。要比较才能定位,不比较永远难以找到自身价值所在。
只要能够准确地自我觉察,自我控制就很容易实现。我们最好不要轻易地给自己下定义,那样会阻碍我们的自我觉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我们对别人进行评价时能够有理有据,那么,我们对自己做评价时更应该这样。如果我们的行为难以解释,不妨去找一找那个隐藏的“自我”。如NLP理论基本假设所说的那样,我们做任何事的潜在动机都是自利的,都是为了我们自己好。只需除去少数极端情况下的自我牺牲行为,我们甚至可以将道德本能完全归并到自利本能当中去。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看待自己的行为,我们就能够变得更加灵活,而不是固执地不肯改变。
自我觉察的根本任务是贯通自下而上的理解层次。只有当我们彻底理解“我认为我应该”、“我认为我是”的依据时,我们才能够从不必要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我们前几节大谈特谈“自我”,并不是要否定“我”,这一点必须明白。回想一下,所谓的“自我”是不是“由我而发又归于我”的意思?我们不是基因,不需要承担那种物质构成的力量,除去生理层面的条件,比如神经的敏感性、反应强度、持久度等,一切主观的判断、信念、价值观都是我们的自我意识构造出来,我们可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也可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当然,务必要清醒地认识到主观与客观的不同,只有最终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才算修炼成功。
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这是自我觉察的目标,也是自我控制的目标。实现自我控制要通过获得全新的自我体验来实现,最好的办法是自我暗示(催眠)。催眠疗法是通过使用特定的语言技巧引导治疗对象进入创设情境获得全新的自我体验来实现身心的调整。许多人下意识地抵触催眠,事实上,广义上看,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环境的催眠者。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谓皮革马琳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羊群效应,晕轮效应,都可理解为催眠的作用,——情境对人的影响如此重要所以心理学发展出了社会心理学这样一个分支。设定心锚是获得暗示(催眠)体验的有效工具,心锚可以理解为特定情境体验的标签或者关键词。就像翻书或浏览网页一样,心锚有助于我们迅速找到我们需要的资料内容。设定心锚也需要编故事,不过,与故事不同,心锚的主人公是我们自己。设定心锚还需要尽可能地用想象将细节补充完整,为了体验这些细节,需要调动次感元。视觉次感元:融入/抽离;动画或是定格;彩色或是黑白;亮度;画面大小;与画面之距离;立体画面或平面;彩色之浓度或黑白之深浅;速度;清晰或模糊;观看角度/位置;画面数目。听觉次感元:音量;音调;间断或连续;清晰度;单音或立体;速度;语气;发声位置;发声距离。触觉次感元:温度;材质;压力;是否移动或静止/移动速度;存在时间长短;强度;所在位置。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些急功近利,不劳而获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我们必须有所警惕。如果发现自我觉察和控制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简单,一定要冷静下来想一想,详列开列利弊得失,计算一下是否值得花费时间完成这样的修炼。做到这些也不是探囊取物那样简单,但万事都有个开头,我们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本书后面章节的内容会提供许多有益的参考知识,在这里,请先将“NLP十二项假设前提”铭记于心。这十二项假设前提对于自我觉察和控制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