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知我君
知我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624
  • 关注人气:21,1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圣的自我2

(2010-12-21 10:30:24)
标签:

教育

软格

自我

分类: 软格教育·高考·人生

神圣的自我”隐藏于理解层次之后,隐藏于人类文明发展之中,决定着人类神经系统进化的过程。语言的出现是进化的表现,是“神圣的自我”为了更好地保护自身存在而创造新的神经链接方式的结果。

到此为止,我们可以对“心物关系”做出总结:

1.当生命出现的时候,“自我”就出现了。(我们暂且不讨论它的内涵外延)

2.生命在自我保护的动力机制作用下不断进化,发展出神经系统。

3.神经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自我意识,人类有了“我是谁”的疑惑。

4.语言被创造出来,用于描述人感知到的世界。

5.因为没有认识到生命的本质,所以古人在思考人的存在意义时(多数人并不思考这个问题)主要有四种表现。

6.其一,认为人是神创造的,神是精神的完美的永恒存在,人虔诚地按照神的训诫行走世间,死后就会进入永恒世界。

7.其二,认为肉体只是一具皮囊,灵魂长存并且轮回转世,只有通过虔诚修炼获得精神的完满和解脱才有可能摆脱轮回之苦。

8.其三,认为不知生就不知死,人应该敬鬼神而远之,遵守祖先制定的礼仪制度,担当起做人的责任。

9.其四,认为人由基本的物质微粒构成,遵守物质规律,人死后没有知觉,所以人应该且只能对今生今世负责。

如果用哲学的视角来看,我们会发现,心物关系其实是一种世界观。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物理的世界与生物的世界拥有了共同的物质基础,进而使得心理活动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得到新的世界观或心物关系。

10.有三个世界真实存在着,一个是作为一切存在的基础的物质世界,一个是人经历并感知到的主观世界,经验的世界,一个是人用语言文字创造的世界,知识的和想象的世界。

11.三个世界由人贯穿在一起,经验的世界以及知识和想象的世界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12.三个世界之间存在四个反映—反应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客观现象,神经系统,语言符号系统,人的主观印象、观念。其中语言符号系统最后出现。

13.当一个人处理事情时总存在六个理解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价值、身份、精神。六个层次之间存在反应反馈关系,高三层在人尚未出现明显自我意识之前由人的身心系统根据低三层的反馈信息锻造而成,并且对人此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14.三个世界,四个反映—反应层次,六个理解层次,连接关键是神经系统。

15.神经系统是生物进化的产物,是“自我”努力保护并延续自身的结果。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将人类目前拥有的一切都视作生物进化的产物。

“自我”不是人类独有,意识也不是人类独有,但明确的自我意识只有人类拥有,因此,诸如“来自何方,去向何处”、“为何而活”、“存在意义”之类的问题只有人类能够思考。正确地理解和解释世界为的是(并且能够)让人类更好地生存,人类在这方面的努力并不是对精力的浪费。如果我们用“自我”努力发展各种本领以更好地适应世界的思路分析人类的发展史和思想史,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第二节 力量:自我的三重修炼

越是重要的概念越难以说明白。物质,能量,信息,意识,自我,秩序,如果想要认识我们生存的世界,这些都是我们绝对无法避开的概念。而且,它们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存在。为了能够取得共识,这里有必要对“自我”的概念做一番细致的解释。

提起“自我”我们常常会想起弗洛伊德,是他使人们对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这些概念耳熟能详。但在心理学圈子内部,弗洛伊德却受到许多批评:他有良好的文学才能,也有非常强的感悟能力,所以他能够凭借直觉提出这些影响深远的概念,但是他的许多论断都没有经过实验证明。“他不做实验控制,……通过个案研究来证实或证伪理论,……并且他的理论与行为数据间的关联……达不到科学标准”,这些做法违背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努力。(《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如何正视心理学》,【加拿大】Keith E.Stanovich著,范照、邹智敏等译)引述上面的话是为了提醒读者,学术研究、科学实验有严格的标准,本书不是学术著作,也不是科学研究成果,它是作者于广泛阅读之后苦思冥想而得到的观照世界的方式,目的是找到一种调节身心的理论工具,所以,作者希望读者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加以有批判的利用。批判而不利用当然不是作者希望看到的现象,因此本书的论述力求有理有据,或者可直观感知。

弗洛伊德于1923年出版的《自我与本我》中系统总结了他的前意识—潜意识—意识与本我—自我—超我理论,他认为,本我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所有本能的大本营,它与生俱来,为最原始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理性的,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与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内在的道德检察官,为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部分,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这三个系统错综复杂,交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行为和思想。本我要求自我满足其欲望,超我则要求自我将欲望压抑下去,自我则调和两方面,依照现实环境,采取适当措施。

在弗洛伊德那里,“自我”就是“我”,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个行为主体,但在上一节里提到的“自我”更接近“本我”,是一种本能的存在。医生、病理学家、教授、行政官员、诗人和散文作家刘易斯·托马斯在《水母与蜗牛》这本书里的同名文章中有关于“自我”的非常精彩的论述,我们不妨读一读这些有趣的文字。

这年头,我们对于自我的自我意识好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了。时行的杂志上,连篇累牍的文章奉劝我们要对自我作这作那:如何找到自我,确认自我,培养自我,保护自我,更有甚者,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时令如周末什么的,还要学着如何暂时地忘掉自我。

有好些诲人不倦的书本,销路甚佳的书本,是关于自我实现,自助自强,和自我开发的。

一群群自尊的人们付很高的费用、去参加为期三天的短训班,学习如何意识自我。在大学里,可以开出关于自我启蒙的选修课来了。

读着这些,你可能会想,咱们发现自我,只是新近的事。咱早就疑心,有那么个东西在那儿活着,掌管着这块地儿,分离于其他所有事物,绝对地个性化,绝对地独立。

这会儿总算封了它一个真正的名号,布告天下,叫作自我。

……我们容易认为,我们自己是自然界唯有的完全独特的生灵。可事情不是这样的。独特性是生物界极为稀松平常的品性,实在算不得什么独特。一个现象不可能既是独特的,同时又是普遍的。要说独特,就连一个个独个的,自由游动的细菌也可被看作是独特的实体,即使它们是一单个无性系的后裔,也能各各区分出来。斯普第奇(Spudich) 和科什兰(Koshland)最近报道,同种的能动微生物,其个体的游动行为各不相同,颇像一个个性情孤僻,行为乖张的怪人。在它们寻找食物的时候,有的会歪歪扭扭地向一个方向前进,行进确切的几秒钟后,嘎然而止;而其他的细菌则以不同的方式歪扭前进,行进不同的,但各有定数的时间。假如你逮住它们的鞭毛,把它们挂在覆了一层抗体的滑片的表面上,仔细地观察,你可以通过其扭动身体的方式把它们一个个分别开来,分别得如此准确,好像它们各有不同的名字。

从刘易斯·托马斯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观点:我们通常认为“自我”是一种独特的灵性,一个只有人类才具有的存在,事实上,每一个生物都是独特的,都具有使得自身得以区别于其他(同类)生物的标记。微生物具有意识吗?没有,它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本能。然而,它们是彼此区别的存在。因此,彼此区别是生物本能,就观察者角度看,似乎生物都是有自我意识的。因为人有自我意识,所以弗洛伊德用“自我”来指称那个日常生活中负责沟通本我与外界的存在。但上一节里面的“自我”并不需要“自我意识”,它是一种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存在,是一种本能,生物的自我保护自我延续本能。这里不存在孰对孰错的问题,存在的是解释能力大小的问题。

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自我”是一个人称代词,“多用在双音节动词前,表示这个动作由自己发出,同时又以自己为对象”。当我们将这个词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使用的时候,它仍然具有这样的含义:由自己发出动作,同时又以自己为对象。如果我们将这里的“动作”理解为心理—行为的调节,那么“自我”就不会在低等生物身上出现;如果我们将这里的“动作”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努力,那么,似乎所有生物身上都存在“自我”。

显而易见的是,我们没有办法验证不能用符号语言进行自我表达的生物是否具有自我意识,也不能验证生物进化(种群内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过程是否受到了某种有意识(指有目的)的操作。比如,当一条狗欢蹦乱跳地迎接主人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它是否觉察到了自己的喜悦,进一步观察,如果主人心情烦躁拿它出气,它会表现得很委屈,这个时候,我们能否确定它是有自我意识的?公鸡下蛋是自然界不存在的现象,但母鸡变成公鸡,“牝鸡司晨”的现象却早已被古人发现(他们用来影射女人当权),我们能否据此说基因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不同主动地作用于自身?(注:种群中的雌性动物逆转为雄性是为了繁殖后代)

上面的例子可能让人觉得每个(种)生物身上都有一个呼之欲出的“自我”,但事实并非如此。试想,假如我们去参观某个工厂,这个工厂有一个完全自动化的车间,工人们只需要将原料源源不断地放在指定的入口而不必进入车间,我们在不知实情的情况下是否会认为车间内同样有许多工人?在没有明白作用机制的时候下结论并不明智。

但是,如果我们根据自动化车间的例子否定生物身上存在“自我”,同样是不恰当的。生物会为了生存而主动地与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而人类制造的任何机器都没有这种本领。

为了做进一步讨论,有必要讨论“意识”的概念。“意识”是奇怪的存在。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但是,它并不因此而独立于物质世界,我们没有任何证据和必要的理由这样认为。意识是信号(message)、信息(information)一类的存在,因而我们可以借助对通讯机器的研究来理解它的存在。1943年,维纳(Norbert Wiener)与罗森勃吕斯(A·Rosenblueth)、毕格罗(J·H·Bigelow)合作发表论文《行为·目的和目的论》,解决了从古至今一直悬而未决的哲学难题:因果性与目的性的关系问题。论文指出,在生物界,生物的结构、活动和功能是有目的性的;在物理界,技术系统的结构、活动和功能没有目的性而服从因果决定性;无论动物还是机器,都是由操纵机构(加工、处理信息,并对受控对象发出指令)、受控对象(接受指令,执行某种特定任务)、直感通道和反馈通道(搜集和传递外界环境和自身完成任务的信息)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有组织的系统。这篇论文集中了控制论的重要理论,影响深远。有了控制论思想的帮助,尽管我们仍然无法发现意识的本质,但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类比的方法说明白意识的性质、作用:意识是直感通道和反馈通道里搜集和传递的外界环境、自身完成任务的信息,能够帮助意识主体调节自身状态以适应环境或完成有目的的活动

能够接收外界的、与自身生存无直接关系的信息而产生身心状态的变化(情绪反应),我们认为这样的生物是具有自我意识的;能够根据外界信息调节自身状态,即存在自我调节的生物,我们认为是具有“自我”的;病毒这样不停歇地增殖、变异、增殖的生物(有人认为病毒不是生物),是否具有“自我(意识)”?

人们的习惯思维是:既然存在因果决定性,那么一定存在目的性,而存在目的性就意味着存在自我意识。而由我们的分析可知,存在目的性意味着存在自我,并不意味着存在自我意识。病毒依靠不断变异来适应环境,其目的是基因的保存、复制和延续,可以认为在其身上存在“自我”;而对于病毒基因来说,“变异—适应”策略是由演化得到,遵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法则,而非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法则,所以,并不存在“自我意识”。

如果刨根问底,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并且根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来调节基因频率,我们按照“由自己发出动作,又作用于自身”的标准认为生物存在“自我”,那么,对于基因来说,它又是由什么控制的,它是否存在“自我”呢?基因相当于人工智能系统的软件程序,后者由人设计并输入系统,那么基因是怎样进入生物体的呢?换句话说,生命是如何出现的,是不是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程序?这是一个自从人类产生自我意识便出现了的问题,我们人类是神创造的吗?

《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伊·普里高津、伊·斯唐热著,上海译林出版社,1987)和《超循环论》(M·艾根、P·舒斯特尔著,上海译林出版社,1990)这两本书介绍了当代科学理论的发展和科学家为解决上述问题所做的努力,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这样的启示:物质微粒的碰撞和能量的流动经过长期的演化可能会出现自组织的平衡状态,即由混沌演化出秩序;有机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的复制自组织和催化自组织偶然状态下形成超循环结构,进而形成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即生命的最初级形式;生命在与环境的博弈过程中逐渐进化。一句话来概括:生命诞生于带有必然性的偶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教育
后一篇:“我”的重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