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心理学
(2010-09-15 18:21:09)
标签:
怪诞心理学少年维特富士康潜意识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媒体报道富士康跳楼,所以导致连环事件。这种事情早在几年前就发生过,深圳某大学连着四名学生跳楼自杀。还有那个幼儿园砍人事件,报道之后接连出现好几起类似事件,总理都惊动了,学校安全教育一下子成了大问题,在我分析,第一起事件出来后那个混蛋应该直接判刑枪毙,至少要有这么个决定,偏偏媒体说疑似精神病患者,后面没了,让其他“疑似精神病患者”发了疯!可悲啊!
1774 年,约翰·冯·歌德出版了一本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书中,一位名叫维特的少年爱上了一位已订婚的女士。维特无法面对与心上人难相厮守的残酷现实,最终选择了饮弹自尽。该书出版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事实上,从很多方面来看,这本书的风头实在是太盛了,并引发了一系列模仿维特自杀的案件,结果导致该书在几个欧洲国家被禁止出版。1974 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社会学家大卫·菲利普决定研究一下媒体有关自杀事件的报道会不会引发现代版的"维特效应"。他首先查看了 1947~1968 年期间美国各地的自杀统计数据,结果发现,平均而言,每一桩成为头条新闻的自杀事件都至少与其他 60 起自杀事件有关。此外,后续事件中的自杀方式也大都与媒体报导中描述的方式相同或相似,媒体报道自杀事件的深度和广度也直接与后续自杀事件的数量相关。平均来说,在媒体披露自杀事件后的两周内,当地的自杀人数会增加 30%左右,如果媒体报道的是名人自杀事件,这个比例还会更高。菲利普计算后得出,1962年 8 月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香消玉殒,全国的自杀率因此上升了近 12%。在菲利普的开创性研究之后,至少还有 40 篇科学论文谈到了这个话题,这促使某些国家出台了大众传媒指导意见,迫使记者不要以耸人听闻的方式报道自杀事件,也不要在报道中详细描述人们自杀所使用的方法。
菲利普的另一部分研究工作调查了电视上播放的拳击比赛和谋杀案发案率之间的关系。他仔细分析了美国各地每日的谋杀案发案率,结果显示,在电视上播放有名人参加的重量级拳击比赛一周后,谋杀案的发案率通常都会增加。此外,不仅拳击比赛的收视率与谋杀案的发案率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拳击手的种族背景也和谋杀案中的受害者密切相关。
1957
年 9
月,市场研究人员詹姆士·维克瑞宣布了一项实验结果,证明潜意识刺激能够对人们的购买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维克瑞宣称,新泽西人在电影院看电影时被偷偷地灌输了两种潜意识信息:"喝可口可乐"和"吃爆米花"。维克瑞自己设计了一台高速投影仪,让这些信息在电影屏幕上一闪而过,信息每次停留的时间仅为三千分之一秒。虽然观众并不知道这些信息的存在,但可口可乐和爆米花的销量分别上升了
18%和
58%。维克瑞的声明在公众和政治家群体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难道人的思想和行为真的可以被潜意识信息操控吗?人们真的能被说服从而买下他们并不想要的产品或者投票给他们不支持的政治人物吗?这些潜意识信息能够在全国性的电视台播出进而对全体国民产生影响吗?
有关潜意识刺激可能具有强大力量的信息宛如野火一般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德夫勒对詹姆士·维克瑞就潜意识知觉所发表的声明很感兴趣,所以决定跟同事罗伯特·佩特雷诺夫携手对此进行调查。两个人决定做一次实际的测试,采用的方法是在全国性的电视节目中插入隐藏的信息。他们知道自己的动作必须要快,因为全美广播电视协会已经建议不要在媒体中使用潜意识刺激,而且看起来不久就要全面禁止了。德夫勒和佩特雷诺夫在印第安纳波利斯的
WTTV
电视台第四频道做了两个实验。
研究的第一部分旨在确定隐藏的信息是否会影响大众看电视的习惯。按照惯例,WTTV
电视台第四频道每晚都会播放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随后是由知名主持人弗兰克·爱德华兹主持的新闻节目。研究人员获准在播放电影的两个小时里始终加入潜意识信息"观看弗兰克·爱德华兹",希望能够以此说服更多的观众稍后继续观看爱德华兹的新闻节目。
研究的第二部分旨在探讨潜意识刺激改变人们购买行为的可能性。约翰·菲格公司是位于印第安纳的熏肉批发商,公司让研究人员在其电视广告上闪过"购买熏肉"的潜意识信息,随后追踪该信息对整个地区熏肉销量的影响。
1958 年 7 月,WTTV 电视台第四频道的观众整月都在接受隐藏信息的轰炸,告诉他们去观看弗兰克·爱德华兹的节目和购买熏肉。在实验开始之前,弗兰克·爱德华兹节目的平均收视率为 4.6%,经过两个小时的潜意识信息持续轰炸后,该数字降到了 3%。 潜意识信息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深远。实验开始前,约翰·菲克公司在印第安纳地区平均每周可以卖出 6143 份熏肉。到实验结束时,熏肉的销量只是出现了非常小幅的上扬,平均每周可以卖出 6204份。
德夫勒和佩特雷诺夫得出了结论:公众在晚上终于可以安心入眠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潜意识刺激并不能偷偷地操控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当然了,并不是只有他们两位深入探讨过这个话题。几个月前,加拿大广播公司在周六晚上的热门节目《特别聚焦》中让"现在就打电话"的信息迅速闪过350
多次,并告诉观众如果发现自己的行为有任何奇怪的改变就给电视台写信。结果显示,无论是在节目播出期间还是播出后,观众打来的电话数量都没有出现显著的增加。不过,电视台的确收到了数百封来信,很多观众表示他们突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比如说,突然想喝啤酒、想上洗手间,或者想去遛狗。尽管——没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证明播放潜意识刺激会对观众造成任何影响,但迫于来自公众和政治人物的压力,全美广播电视协会还是在
1958
年宣布全面禁止在美国的广播电视网络上使用潜意识信息。
詹姆士·维克瑞宣称潜意识信息可以增加爆米花和可口可乐的销量,但德夫勒和佩特雷诺夫得出的结论却是熏肉的销量并没有因潜意识刺激而大幅上扬,那么,这种相互矛盾的现象又该作何解释呢?1962
年,维克瑞接受了《广告时代》杂志的专访,并因此揭晓了这个困扰人们许久的谜底。他解释说,有关潜意识刺激和购买行为的故事过早地泄露给了媒体。事实上,他当时收集到的数据量非常有限,也就仅够申请专利之用而已。维克瑞承认说,当时自己所做的调查实在太少,所以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意义。说白了,普通大众和政治人物激烈争论的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不是事实。在访问接近尾声时,维克瑞补充说:"我想,我所取得的所有成绩就是把一个新词变成了公众耳熟能详的词语……我尽量让自己不再去想这件事情。"然而,维克瑞所做的绝不仅仅是鼓励人们使用"潜意识"这个词而已,他的虚构研究早已变成了都市中的传奇,那些相信潜意识信息能够影响购买行为的人至今仍在引用维克瑞的研究。
虽然并没有证据显示在电视上播放的潜意识信息和行为之间有任何联系,但当今的政治人物依然担心微妙的信号可能会对选民产生影响。在
2000
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共和党制作了一个电视广告片,对民主党在老年人处方药上的政策进行抨击。在广告中,有许多文字缓慢地从前景向背景移动。当表示官僚的英文单词"bureaucrats"出现在观众视野之中时,广告中有一帧画面只显示了该词语的最后四个英文字母"rats",意即"卑鄙小人"。民主党将这看作共和党试图以潜意识知觉左右选民行为的举动,要求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对此进行调查。共和党则争辩说"rats"的出现纯属巧合,广告的主题是健康,而不是什么啮齿类动物(译者注:rat
的另一个意思是"老鼠")。
詹姆士·维克瑞并不是唯一宣称潜意识刺激会强烈影响人类行为的人。其他人也写过畅销书,宣称广告商为了刺激销售会经常在照片中嵌入与性有关的图案。他们给出的例子包括冰块中坦胸露乳的女人、香烟包装上的男子勃起图、在全球最畅销的饼干两面多次嵌入的"sex"(性)字样。此外,有几家公司还销售潜意识录音带,他们宣称录音带上隐含的信息能够让人产生各种渴望的效果,其中包括增强自信、性能力和智慧等。这可是一个规模不小的产业。据推测,仅1990
年这一年,潜意识录音带在美国的年销售额就突破了5000
万美元。这些主张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科学验证,围绕该话题展开的少数研究也没有得出任何支持此类主张的结果。在其中的一项研究中,过于肥胖的人聆听了号称可以帮助他们减肥的潜意识录音带。与没有聆听此类录音带的对照组相比,他们的减肥效果并没有变得特别明显。在另一项实验中,警官们花了
20
多周聆听号称可以改善枪法的录音带。结果显示,他们的枪法并没有变得比未受到潜意识刺激的同事更准一些。
事实上,大量的研究显示,我们日常行为的很多方面都会不自觉地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并不会在电影或电视屏幕上快速闪过。相反,它们就出现在我们眼皮底下,而且会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类似名字这么简单的因素就是其中之一。
1971
年,心理学家芭芭拉·布坎南和詹姆士·布朗宁请一群人评判对一千多个名字的喜欢程度。结果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刻板印象。绝大多数的人都表示喜欢迈克尔、詹姆士和温迪等名字,但特别不喜欢阿尔弗雷德、波希瓦和伊西多。我们或许会认为这些情绪上的反应并不会对人的一生造成多大的影响。可事实上,我们错了。
20 世纪 60 年代晚期,美国研究人员阿瑟·哈特曼、罗伯特·尼古拉和杰希·赫雷对名字不太常见的人产生了兴趣,他们想要探讨这些人是不是比名字常见的人更容易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他们对一万多份精神病法院记录进行了分析,发现有 88 个人的名字非常罕见,比如欧德、莱塞尔、威耶尔等。随后他们又从记录中找出了 88 个名字比较常见的人作为对照,这些人和第一组人在性别、年龄和出生日期上并无二致。结果发现,名字比较罕见的那些人更有可能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正如研究人员在报告中所述,"从降临到人世的那一刻起,孩子的名字通常就成为了一个既定的事实,而其未来的个性也必将衍生于此。"这并不是唯一记录与众不同的名字有何弊端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显示,老师也倾向于给名字比较讨人喜欢的孩子较高的作文成绩;名字不讨人喜欢的大学生更有可能在社交上受到孤立;姓氏碰巧带有负面涵义的人[比如"Short(矮)"、"Little(小)"或者"Bent(弯)"]更有可能萌生自卑感。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墨菲研究过几个历史病例,刚好可以验证这最后一点。其中一个病例中的患者承认,当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为了防止阴茎在睡眠时勃起,他睡觉时总会戴一个下体弹力护身。然而,护身非但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让他的阴茎出现了向下弯曲的变化。不幸的是,这名患者的姓碰巧是"Bent",而且还有一个绰号"小火车头",这一切让他常常想起儿时被阴茎问题困扰的情形,从而变得对性爱深感不安,以至于出现了心因性阳痿。他也因此更觉得自己是一个无能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