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价值与力量
(2010-09-10 17:37:15)
标签:
nlp成功教育软格教育 |
分类: 软格教育·高考·人生 |
要为成功找方法,不要为失败找借口。除非你不想做某件事,否则,你不该有任何借口。然而,你说“不要”、“不该”,学生就能做到“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了吗?
记得在郑州偶遇高中同学时我说我未来的奋斗方向是教育培训,转眼间快半年了,我仿佛昨天才找到了努力的具体方向:用最简单易懂的道理解释人的行为,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助人成功。
我们为什么喜欢找借口?为什么道理满天飞我们一个也做不到?——我们没有认识到我们的“需要”,没有锻炼我们的“心智”。任何行为都有积极的意义,找借口同样如此。如果我们不能认识找借口的积极意义,也就没办法做到“不为失败找借口”。找借口是为了保护较为脆弱的“自我”,我们通过将失败归因于外界环境,通过将失败的责任推脱给其他人,通过说自己原本不想做所以失败,我们都在使用“不是我不行而是……”这个句式,我们的目的是想证明“其实我很行”,只不过这样的证明苍白无力。我们没有必要为自己找借口的行为感到羞愧。几乎每个人都做过这样的事情。想要改变这样的习惯可以从使用这样的句式开始,“我没有做到某件事是因为,我错误地估计了/我没有认识到/我没有处理好……”。同样是分析一件事,换一种句式,找借口就成了找原因。使用这样的句式需要一种力量,“宽恕自己”的力量。凭什么我们要一下子变得非常了不起?就算我现在是丑小鸭,谁能否定我变为天鹅的可能?世上有天才吗?天才都做出了不起的贡献了吗?梵高的画作那么值钱,他的人生却那么凄惨,看来无论是谁,无论多么有才华,都有可能被埋没啊。
换个角度,“值钱”是衡量事物的标准吗?沙漠里,一个人有一箱子的珠宝和钻石,但是他没有水,他快要渴死了,这个时候,你用一碗水换他一箱子珠宝和钻石,他换不换?“值得的”,这就是现代经济学的“价值”,这种价值是主观的,变动不居时常离谱的不可理喻的一种存在。按照这种思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是“饱暖”之后的“不务正业”。然而,事实不正是这样吗?财产状况、收入水平决定了我们的“价值观”,物质充裕的人最有可能出现精神空洞。正因如此,穷人才有资格向富人贩卖知识。这是一种社会分工。穷人想要变成富人,那么他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投身于创造价值关系的社会活动,使用比他更穷的人的劳动来积攒资本不断增加财富积累,一是耐心细致地观察社会的价值运行规律,向远比他富有的人出售获得充裕精神生活的方法。“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这就是中国古人的价值观,简单实用,根本不去追究什么“终极价值”。不信仰,偏偏还要学习西方的文明,只能痛苦。如若非要选择一种文化来信仰,我们只能选择儒家文化,奉行“仁”、“恕”,闭口不言“真理”,只讨论“该不该”。
儒家思想可以通过吸收科学思想而更加实用。但是,首要的是用科学思想重新阐释儒家思想。李泽厚先生提出的“实践理性”是非常好的一个概念。实践当中能够起作用要比空有长篇大论更重要。“实用”是儒家学说的立论根本。“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有无鬼神不重要,重要的要表现的恭敬,这就是孔子的处世思想。他说过这样的话,我想说没有鬼神,却怕人失去敬畏之心而不孝敬老人,我想说有鬼神,又害怕有人将心思都用来讨好鬼神。所以他才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礼仪要求。有人说孔子的学问是卡耐基一类实用知识,这句话反过来说就完全正确了。
一言一行自有其价值。若是这种价值合乎事物运行规律,我们就能获得力量,就能成功。若是我们想要做某件事,却顾虑重重,那么,将各种结果写下来,想一想,我们是否愿意为了那可能的好的结果而冒一点风险,这样我们就能尽快决定一件事值不值得做。值得做的事,当然该去做。这就是力量。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