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八节 解惑

(2010-09-10 17:35:00)
标签:

教育

软格教育

nlp

成功

分类: 软格教育·高考·人生
——承接《软格教育讲义》上
人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得解矣。——韩愈《师说》
每个人都有许多困惑、疑惑、迷惑、诱惑。惑字上或下心,正是心不能定无所归属的象征。困惑,没有头绪、找不到出路、无计可施无法可想,偏还不到束手认命的地步。疑惑,或此或彼、亦此亦彼、非此非彼,是非难以判定,决心未下,无从选择。迷惑,云遮雾绕、绳有千千结,狗咬刺猬无处下口,看不清方向,看不透心意。诱惑,言,秀,听人之言而心动,观人秀色而心乱,即为所诱,诱而有疑即为诱惑。
何能解惑?反求诸己。
——王宪鹏草就“惑”
据说高考的时候这种半文半白的文字最能显出文采来。我曾经疑惑地想,意思表达清楚不就行了?而且,说话为文目的是让人理解,弄得文绉绉的值得吗?现在早已恍然大悟,我们费尽心机编排文字是为了显得与众不同高人一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赢得他人钦羡、尊重的企图。我想让自己的思想被更多的人理解、接受恰恰也是出于这样的企图。大而化之,人类社会正是靠了每个人心中的这种力量被有机地糅合为一个整体。“人人为己,人人为我”所以才不得不“人人为公,人人为人”。——当然,这是个人主义。但是,无论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无论出发点是什么,个体与整体的哲学辩证关系都是一样的。
我有自己的理想,我想成为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但是,很长时间内我都困惑于“价值”、“意义”,感到迷茫无力。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屡屡碰壁,更无法理解那些不着边际的东西身价如天高。我一遍又一遍地追问自己,怎样做才是有意义的,才是值得的?突然有一天我恍然大悟,在人生舞台上我只能扮演一种角色,那就是我心目中的“我”,如果我否定了这个角色,就毁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无论别人如何看,如何议论,如何阻碍,我都只能勇往直前。经济学否定了绝对价值,我们只能向内寻找自我价值。我想,李开复老师所说“做最好的自己”应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
做最好的自己,一定要以承认不足为前提。我不可能比那些教学多年的老师更有经验,所以,我应该将精力集中到传道、解惑上。心理学以及社会科学的研究方面我还是有明显优势的。这些方面的研究有没有价值?尽管不愿承认,但是,对于体力劳动为主的群体来说这些方面的研究的确没有价值。——出身农民家庭,我一向对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心怀不满,然而,我毕竟不甘心不情愿一辈子从事体力劳动。我想,现实就是这样,一旦我们展开工作,我们就只是展现了我们自身能力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参与社会分工。
语言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宣传的,一种是秘密私藏的,“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毕竟只是曾国藩的自诩。然而,我愿意将我的“惑”与“解惑”展现出来。我觉得,这是我的价值的一部分。
一个人若是口口声声为人解惑,那么他一定曾经“大惑不解”。那么,我的困惑是什么?——我想要从事教育培训工作,但是,我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帮助不大,而现有的那些培训价超所值,所以,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突破困惑呢?——构筑强大理性的自我价值。
对于未来,多数上进的人是心怀忧虑的,这种忧虑抵消了相当一部分动力。许多书籍告诉我们,积极乐观是成功的重要条件。至于如何变得积极乐观,只有安东尼·罗宾提供了“心智图像飙移”的方法,也就是说,当我们消极悲观的时候,在我们头脑中迅速地显现积极乐观的情境,这样,我们的情绪就会改变。这的确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我们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也不能不把自己当回事,世间万物,“夫以其不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若夫以其变者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所以呢,不妨“不以物喜,不以物悲”,自然而然地与天地运行融为一体。关于心智的修炼,中国古人的确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方法,“观景”,“抒怀”,“写意”,再多的挫折和困难都能一一化解。对于现代人来说,闲情逸致少的可怜,因此我们可以用“理性”来解决问题。怎样运用理性呢?我们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积极乐观也好,消极悲观也罢,都只是一种策略,“消极”不会凭空出现,“积极”也是一样,我们一定是从周围某些人身上得到了它们。在这里,强调一个心理学定律“社会认同”(《影响力》六原理之一),如果我们的自我价值不够强大,我们必然会不断受到周围其他人的观点的影响,当周围人有许多消极的观点时,我们多数人都会受到影响变得消极。想要改变,必须首先认清这一事实。我们大可以表面不动声色,实际上一点也不赞同那些消极悲观的看法。因为我们必然明白这样的道理:尝试才有可能成功,用心去做才有可能成功,一味地逃避什么也得不到。积极乐观是更好的策略。——当然,有时候这种策略只能在暗处使用,若是你总是表现的积极乐观,有时也会有麻烦。
理性的作用并不仅是这些。理性是冷静克制地用客观的眼光观察世界的一种力量或本领。理性从来不会脱离感性。务必记住这一点。我们想要做到一件事,只要我们运用理性就一定能够发现三套以上的方案,但是,任何一套方案的实施都离不开感性的力量。所谓感性的力量是指为主观感受“赋值”的力量。我们采取某种行动,无论别人怎样想,对于我们本人来说,这种行动必定是能够满足我们的某些需要的。有时候,理性会让我们列下这样的式子“要想得到A,必先去做B,为了做到B,必须坚持C”,但是,尽管“C”非常简单,但是我们却做不到,为什么?我们没有赋予“C”特殊的价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仅仅知道该怎样做,不如已经习惯那样做,习惯那样做,不如喜欢那样做。举例来说,想要练一手好字,每天坚持练习一个小时必不可少,如果不将这一小时“神圣化”,不赋予特殊价值,很难形成习惯,不形成习惯,也就根本不会喜欢那样的一小时,因此,也就不可能练出一手好字。
综上所述,理性为我们提供方案,感性为我们提供动力。“理性的强大的自我价值”是理性与感性通力合作的结果。理性确定方向,并且消除感性的消极力量。理性让我们看到不同策略的可能结果,鼓励我们做出最佳选择。感性带有本能的性质,因此很多时候我们要想办法消除本能的影响。比如说做演讲的时候一定要消除怯场的本能反应。
以上仅为理论。但却是被实践证明有效的理论。至少我将其实践并从中获益了。在现实中,无论什么力量,只要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既定的目标,我们都应该主动地去把握和运用。对于我来说,愤怒是非常强大的力量。我去学校应聘,负责的老师都会惊叹似地说“北大怎么来这里教书”,然后呢,到最后的时候并不因为北大而给我机会。周围有许多人说读书没用,他们都不求上进,自成一个世界,浑浑噩噩,却活得很实在,这种发现让我对自己很愤怒。愤怒之后我明白了这样的事实:我其实想让自己变得非常非常了不起然后再去教学生,但是,那是不现实的,而且,我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对于许多有需要的人来说非常有用。为什么想成为“万事通”后再去教学生?很可能的原因是成长过程中缺少鼓励。这是自我价值不够强大的表现。“自我价值”包含对“自我意象”的满意度,对自身行为的态度,对其他人观点的采纳程度等。我想而且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我的所作所为都是了不起的,那些消极的观点根本不必理会,——这样的“自我价值”才算强大。这与一意孤行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理性”。看似蛮不讲理的决定恰恰是以理性为前提!无论别人怎样看,一个人若是只会贬抑自己,他是不可能做出什么贡献的。
NLP理论说,我们都活在我们的感官塑造出来的主观世界。诚如是也。价值也好意义也罢,全都是我们主观的赋值。小孩子对奥特曼的喜爱,少年们对明星的崇拜,青年们渴望做出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都来自主观的感受。幸运的是,这种主观感受是可以塑造的。正因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若是不能改变主观的感受,任凭天花乱坠,我们的行为不会有任何改变。
对于任何人来说,只要将目标分解,每天进步一点,长时间积累下来成果都将会是惊人的。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做不到?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塑造主观感受的方法,他们不会运用理性调动感性。这需要练习,需要坚持一段时间。
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快乐便是既能帮人获得快乐,又能以此安身立命。
快乐是一种本领。快乐是一种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