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功黑匣子之软格教育(小说?0.1)

(2010-07-30 16:45:31)
标签:

教育

软格

nlp

全能性

分化

分类: 软格教育·高考·人生

上一节

何谓软格教育

 

网络检索“软格教育”可以找到“软格”和“硬格”这一对概念,指的是手机格式化的两种方式,偶尔也可见到“软格教育”,关注者寥寥。将“软格教育”的“软格”解释为“主要针对应用程序因而不太彻底的格式化手段”并没有什么不恰当,但这种说法会让人多少产生一些厌烦,人岂能与计算机混为一谈?

 

人的确不是机器。因为机器是人造的,而人类目前还不能造人。“试管婴儿”只是体外受精与胚胎早期培养技术的应用,是模拟了自然条件下获得婴儿的过程;无论是否存在“克隆人”,这种细胞核移植技术都不能与“造人”的技术相提并论;基因工程主要是导入外源基因并使其得到表达,我们无法确定长出翅膀的是人、天使还是鸟人;蛋白质工程可以创造新性状,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得到外形与人一样但却具有“超人能力”的“完美人类”,可惜,如果没有科幻小说中那类科学狂人、怪人的存在,再过二百年也不会出现这种“完美人类”。

 

然而,从信息学的角度看,人难道不是机器吗?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的DNA分子承载遗传信息,基因的转录和翻译都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这种精密而严格的设计与依靠逻辑关系构成的程序有本质的差异吗?DNA分子上的非编码区域,基因上的非编码片段,基因选择性表达过程中的调控因子,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理论和方法并不需要革新。有人可能会提出“主动性”、“自觉性”、“自我意识”来反驳将人与机器的本质等同起来的假设,事实上这些都不过是信息处理方式的“超循环”和“协同”。

 

对四种碱基的排列顺序储存着的生命遗传信息进行测定,生命研究进入数字化时代,这是上个世纪已然发生的划时代事件。然而,生物技术的进步不但没有消除固有的社会问题,反而增添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似乎是在用实际的例子证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正确性:局部有序性的增加(负熵)必然带来更大范围内无序的增加(熵增)。上世纪中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的薛定谔提出“生命靠负熵养活”的理论猜想,沃森受其启发开始寻找生命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后来与克里克以及威尔金斯一起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科学家普里高津受其启发研究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式研究进化过程,提出了著名的耗散结构论,我们能够从中获得怎样的启发呢?我受到的启发是:我们都该在适当的时间主动地将自己进行“软格”

 

遗传能够保证生物性状稳定持续地传递,为何还要存在变异?因为环境的变化是生物无法控制的,只有存在变异才能保证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注意遗传的个体性与物种的群体性)。生物的进化是通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种严酷的自然选择法则实现的,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对于人类,这种法则同样适用。只不过人类社会的文明消除了那些极度残忍的法则,并且为人类个体提供了一个更长时期的进化过程,先是二十多年的学习,后是三十多年的工作。对于人类个体而言,那种残酷的一次不适应就必遭淘汰出局的悲惨人生是不存在的,我们的命运与其说取决于生物学上的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如说取决于社会学上的基因(文化、知识、技能)。所以,为了在竞争中胜出,我们必须保持适度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体现在“软格”的能力上,即在适当的时间对我们拥有的社会学上的基因进行修正调适的能力

 

生物的进化以种群为单位,一个种群构成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涨落现象,并且保持一种稳态平衡。人类社会早期的氏族公社类似于种群,后来逐渐消解,被家族宗亲组织替代,再接下来,就是如今这个崇尚个人奋斗的时代。人在胚胎发育时期的形态重演了地球上生物进化的过程,在个体成长时期的心理则重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我们不妨将艾瑞克森的“心智成长阶段”与人类社会做粗略的对比:0-1岁时人的主题成长需要是信任与不信任,这相当于人类刚刚获得自我意识那个时期,对一切都充满了怀疑,对群体极度依赖;2-3岁时的主题成长需要是自主与羞愧,这相当于人类刚刚懂得制造工具那个时期,很容易害羞;4-5岁时的主题成长需要是主动与内疚,这相当于人类刚刚创造出艺术和宗教的时期,充满幻想和自责;6-11岁时的主题成长需要是勤勉与自卑,这相当于人类的农业文明时期,虽然勤奋努力,但却心存畏惧;12-21岁时的主题成长需要是身份与对角色的困惑,这相当于人类的工业文明时期,我们不知道我们将走向何方,不明白我们究竟将要扮演什么角色。如此类比不够严谨,因为人的心智成长除了这五个时期外还有三个阶段的发展。当作一种形象化的说明即可。五个阶段并不一定严格遵守上述的时间顺序。而且,在我看来,我们完全可以在事后对五个阶段中的缺失进行补救。“知识是消除恐惧的良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相应的知识来重塑我们的心智。而在重塑之前,进行“软格”非常必要

 

软格教育可以理解为“先软格后教育”,或首先进行“社会学基因”的重整,然后再使其进行“选择性表达”。NLP理论中的“理解层次理论”值得借鉴。最初,我们的行为取决于环境,我们通过模仿来学习应对不同环境行为,随着学习到的行为的增多,我们的能力开始增长,然后我们获得了各种信念,接着信念演变成自我价值(身份认同),最后,我们拥有了某种精神。这是成长过程中的层次发展,当“精神”形成后,我们的自我价值(身份认同)便开始接受其指导,而信念又受到自我价值(身份认同)的约束,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能力,能力大小决定可供选择的行为有多少种,最后,行为或者适应环境,或者不适应,能否将不适应的行为消除而以适应的行为代替取决于自我价值(身份认同)。如果小时候我们自己很平凡,当我们步入社会的时候我们就很难成为了不起的人。我们必须首先消除成见和偏见,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消除成见和偏见的过程可以称为“软格”,而重新进行行为、能力、信念重塑的过程则是“教育”。生物学上的组织培养技术值得借鉴。像人这样复杂的生物个体也是一个细胞发育的,一个细胞在分裂增殖过程中出现形态、结构、功能的稳定变化称为分化,这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一般来说,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其他细胞的潜能,这种能力被称作全能性。对已经分化的细胞或组织进行离体培养可以获得愈伤组织,这个过程叫做脱分化。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可以获得细胞代谢的次级产物,也可以获得能够重新成长为完整个体的胚状体、丛芽、顶芽等。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也同样具有全能性!脱分化=软格,再分化=教育

 

如何软格?软格相对于硬格而言。硬格是强制执行,完全规格化、制式化。软格保留个性特征,在整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清理“垃圾文件”和“冗余信息”。

如何教育?教是告知和指点,育是培养和引导。应该从“身份认同”着手,自信自豪自强自尊自立,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世界是可以认知的,规律是可以掌握的”,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能够果断地行动,能够乐观地看待事物,能够积极地调整身心以度过困难时期。

以上只是理论。理论来自理性。理性的东西客观而准确,可惜不容易理解。如果不以感性的思维进行再加工,只能入宝山而空回。“不体悟,便如电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不躬行,便如陆行得舟,半点受用不得。”

只有自己信服的东西才能让别人信服。“软格教育”与其说是一种教育理论,毋宁说是一种自我修炼的工具。如果我都不能借助这种工具取得成功,其他人怎么可能用心去体会去实践?所以,我将如实写下我的“修炼”。

下一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