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自己
(2010-03-24 16:27:01)
标签:
灵性训练宽恕nlp教育理想 |
分类: 软格教育·高考·人生 |
说明:我这里有四个pps文件,名称是《宽恕十二招》(点击下载),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受了它的启发。我会将其放在“爱问·共享资料”与大家分享。
一个人一辈子所拥有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对不对?让我告诉你,不对。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我们生命中的时间,我们应该宽恕自己。
举个例子。有位同学常常在愁闷的时候玩游戏,还说我最大的缺点就是不爱玩不会玩,为此我们之间的矛盾竟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我知道我不苟言笑的形象会让人感到无形的压力,但是我无法忍受有目标但却不去精心准备将精力消耗在游戏中的行为。现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他无法改变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不想改变,而是他不肯宽恕自己,他不明白达到某种目标需要许多微小的改变和进步,总是想一下子成功,这不现实,于是他被压力煎熬被挫败感控制。正因为领悟了“宽恕”的道理,所以我不再与那位同学合作。我知道这样做对他是一种伤害,但是,我决定宽恕自己的行为,因为这是最理智的计算的结果,他若不宽恕自己谁也无法帮助他,继续合作只会两败俱伤。我希望他能够认真读一读这篇文章,那样他就有可能走出人生的低谷。如果他决定怨恨我,我也不会因此而痛恨自己,我仍旧会宽恕自己,因为我明白这样的道理:一个人是无法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的,只要我的动机没有恶意,我没有必要为那些不服从我意愿的事件负责。
宽恕自己,首先要对自己的形象满意,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对自己的形象不满意,就不会有当众表演的自信,就无法表现出自身才华。自信不是天生的东西,也不是可以一次性购买的东西。自信需要一点点地积累。满意自我形象是积累自信的前提条件。关于自我意象(即自我感知到的自我形象及自我对这种形象的满意度)可以读一读经典著作《心理控制术》(点击下载)。放浪形骸或者不修边幅的人并不是不在乎自我形象,他们只是在以他们的方式来获得自我意象的完整,因为那样的形象才符合他们的自我意象。人都在乎自我形象,人与人的不同就是由他们在乎什么样的形象决定的。在乎外貌但不满意外貌的人必然毫无信心可言;在乎外貌但满意外貌的人很可能流于轻浮;在乎功绩但不满意外貌的人必然会自卑、痛苦但很可能最终冲破阻碍取得成功;在乎功绩且满意外貌的人必然卓尔不群受人艳羡。并不是追求完美才对自我形象不满意,但对自我形象不满意总是完美主义的心态作祟。关于完美主义,将来我会写本书,——先把大话撂出来,免得自己忘记。这里简单地讲一讲消除完美主义造成的阻碍的方法。但凡什么主义,必定与信念有关,即与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一种万金油一样用途颇多的解释世界的思维方法有关,所以,只要给这种信念添加一个注释说明就能够消除一种阻碍。千万不要着急去改变信念,信念不是一天养成,也很难一天改变,除非之前有改变的量变的积累。比如有人认为自己不够聪明,这是因为太在乎别人的看法造成的自我认知偏差,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信念”,人就会变得毫无自信,即便被某一次演讲或某本书激励起来一股干劲,也会在之后的一段时间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真正要改变,非得有一段时间的潜心修炼不可。
宽恕自己,应该学会客观理性地分析和认识自己的本领。什么叫做客观?不因关系的亲疏、轻重不同而对别人对你的看法给予不同的判别值,而应该根据这些人的实际水平来赋值。什么叫做理性?在客观的基础上,只选择那些你需要的信息,并且给予这些信息极大的判别值。——如此定义还不如不定义。换一种解释:你能不能做到某件事不要以个别人的判断为准绳,这就是客观;你想要做到某件事,你就不要管别人怎么看,只选择那些支持你的人的意见和建议,错了,败了也没有关系,因为是你想做,你应该负起失败的责任,失败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吸收教训或者一蹶不振,这就是理性。道理不复杂,实际操作相当繁琐,仅仅依靠读书是没有办法将这些道理转化为生产力的。可以阅读《九型人格》(点击下载)这本书,并将我的几篇文章(“九型人格”、“人格”、“判断”)作为辅助读物,这样有助于对“客观”、“理性”的理解。理性常常是主观的,因为我们探索未知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我们的利益,动机是主观的,是复杂多变的。理性的判断建立在客观知识的广泛积累上,一知半解、目光狭隘都不能得到理性的判断。真正的理性在充分考虑非理性因素影响之后得到。客观地看,人不过是神经系统相对复杂得多的哺乳动物的一种,人们总结出来的心理规律几乎全都是反映人的软弱、轻信、无知的规律;理性地看,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都应该相信自己能够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级人物。
宽恕自己,就是不要不把自己太当人物,更不要不把自己当个人物,就是不逃避不可逃脱的责任,但懂得适当地阿Q一下缓解绷紧的神经,就是相信自己能够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并且懂得如何制定具体计划,不会因为一时无法实现某个目标而自暴自弃自怨自艾。
但凡自卑,都是不肯宽恕自己所致。你没有姚明高,没有刘翔跑得快,没有成龙李连杰的功夫,没有黄晓明的帅气,没有戴志康李想的财富,没有孔庆东的幽默风趣,没有刘墉的聪慧机智和名气,没有易中天的名嘴,没有富二代名二代的背景,……但是,你仍然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谁也无法替代你。
想一想你压制的念头有哪些是可以实现的。想一想你有多少想法是根据别人的看法做出的。想一想你有多少与众不同的想法不敢表达出来。想一想你曾经多少次放弃自己的坚持。想一想你曾经多少次感到自惭形秽。想一想你曾经多少次因为得不到鼓励而心灰意冷。
有时候我们一时冲动作了某件事,这件事的确是我们想要做的事,但是我们做完这件事后被原来的情绪笼罩,没有办法继续做下去,于是我们感到极度的失望,对自己失望。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宽恕自己,我们只要去搜集一下信息就能够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曾经历过类似的事件。沈从文了不起吧?第一次讲课的时候只用了十分钟就将一个小时要讲的内容读完了,之后站在讲台上尴尬了很久,最后宣布,下课。沈从文是一个腼腆但不乏激情的人,他没有因为这次糟糕的讲课失去信心,但也没有太大的改变,没有成为激情私设神采飞扬的教师。然而,沈从文仍旧是了不起的,不是吗?我们难道就特殊吗?
不要因为一时没有办法做到某件事就认为自己不行。不要因为一次受挫就自暴自弃,更不要将失败完全归罪于客观因素。也不要认为自己事事都该比别人强。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放弃那些消极的负面的念头吧!
现在我就为自己没有办法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有几分颓丧,宽恕自己吧,毕竟谁都不是天生什么都会做。我是一个某件事做不完做不好就一直惦记的人,所以,我应该相信自己,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够将“宽恕”这个话题讲解的无比精彩!下面贴一写《宽恕十二招》里的文字,很有煽动性,认真体会,对我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找回“你我平等”的关键,即系于我们个人如何练习自我负责。只要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就不会把不适当的期待加在别人身上,或把不必要的重担揽到自己身上。
正如我练习自我负责时仍然常常犯错,同样的,在人际关系上我也难免犯错。我会在这件事上承担过多责任,在另一件事上却不够负责。在这件事上,我也许捞过了界;在另一件事上.却裹足不前。当你需要自己决定时,我却急着替你作决定;当我该自己决定时,却又让你来替我作决定,于是权责本应分明的那条界线,便因而模糊不清了,最后遂沦入心理学上“暴力”(abuse)以及“依存共生”(co-dependence )这两种下场。
我发现自己不断失去与别人平等的意识,我在此处被人捧,却在别处受人贬,不论哪一种待遇,都让我觉得不对劲。我渴望与大家平起平坐、面对面平等相待,但若要达此境地,惟一的方式便是对所发生的事负起责任来。
此刻,我感到被你伤害,但我了解你不是造成我受伤的主因,我的伤在你碰触到我这敏感地带以前早己存在。或许,我对你生气是因为你令我失望,但你并不是造成我失望的主因,而是我对你的期待构成了我被排斥的感受,而你正好路经我这一程。你像一面镜子般地出现,让我看清自己的期待是有问题的。我无法改变你已做或未做的事,但能改变我对你的期待。
我既然无法改变你,那么我惟一能做的只有接纳。我若不接纳你的真相,就会失去自己内心的平安。
耶稣说:“己所欲,施于人。”这是最根本的灵性修持,它和自我负责同样重要。只要你批判别人,你就干扰了自己内心的平安,因为你作的任何批判都会变成自我批判。你若接纳了别人,就等于祝福了自己,因为你所施予的必会重返自己身上。
重要的是,你该了解:任何想法都会返回原处。投射只是幻相,我憎恨你身上的某个特质,但那个憎恨仍留存于我内。我以为憎恨已跑到你身上了,然而惟有你接收下来,才会如此。你若根本没有察觉到我的憎恨,它就粘不住你。
任何想法都会返回原处。我无法面对你,那是因为我无法面对自己;我认为你应该受责备,那是因为我还没准备好面对自己的愧疚。
在生活中,我对别人的任何反应都是我的一面镜子。我在你身上看到自己无法接受的一面时,等于告诉我,那正是我不愿意接受自己的部分。凡是你无法满足我所期待的,无异于提醒我,那正是我必须给予自己的。
任何人际关系若非为我们订制了一个学习环境,就是订制了一个自我折磨的环境。我若能从你眼中看清自己,表示我确实有成长的愿心;而如果我所看到的全都是你的毛病,表示我已经拒绝了一个放下自我怀疑的机会。
我一向把你当成我无法成长的借口,但是这样并无法改变任何事情。无论我如何诿罪于你,我的成长终究是我自己的责任。你若笨到接受那根本不属于你的责任,不过显示出你也有必要去学习如何只为自己负责。婚姻关系中,不论谁强势,谁弱势,都有相同的人生课程,他们所演出的不过是同一场戏的正反角色而已。道家有一种说法:对立的两端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遥远。
所以,找回你我平等之处就等于在练习失去平等,失去平等就等于练习找回平等。不信的话,你不妨问自己:“若未曾失去,我怎么可能找回来呢?”如果没有失去的感觉,就没有什么东西可找。若有失去的感觉,那么它必定来自记忆里那从未失落的一刻,“如果不曾拥有,我怎么可能失去呢?”
平等是真实的,不平等才是假的,但是藉由不平等,我才能学习平等。当我真正了解平等时,就会明白它其实一直都存在着,我并未曾失去过它,我只是误以为失去而已。
“以为我已经失去了”以及“明白我从未真正失去”, 涵括了宽恕的整个内涵,也就是从第一招“承认我在生气”,到最后一招“对始终存在的内在平安敞开心灵”。当我了解到没有什么好宽恕的,我才会知道我终获宽恕了。《奇迹课程》说:“凡是真实的,不受任何威胁;凡是不真实的,根本就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