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语的力量与价值

(2010-03-24 15:37:55)
标签:

孔子

话语

力量

价值

励志

教育

知识

文化

分类: 东西·传统现代·科技人文

 

据说《孔子》是一部让人感动流泪的电影,据说“孔子书院”、“孔夫子餐馆”、“孔夫子文化研究中心”早已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开花,但是,我仍然要说实话,孔子实在是一个够“虚伪”的人!“巧言令色,鲜矣仁”,纵观孔子的一生,他不是一个很懂得如何说话的人,不然不会得罪那么多人,连晏子都在齐景公面前说他坏话,但是,过了不惑之年的孔子应该已经很会说话,所以才有五十岁时的一场风光,看一看他下岗二十多年后进入朝堂的表现吧: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 “宾不顾矣。”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乡党第十》

与下大夫说话时“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说话时“誾誾如也”,经常“色勃如也,足躩如也”,“上如揖,下如授”,算不算“巧言令色”?

千万不要误会,我不是准备批判孔子,我是号召大家学习孔子。孔子虽然没有得遂所愿,但他不能算作一个“丧家犬”,他的所作所为有非常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进入上层社会”。他研究“上层文化”很多年,一心往上走,但那些上层社会的老爷们却甘愿过着下流社会的生活,所以他一生屡受挫折,有志不获聘,如果他进入现代社会,一定能够很快适应社会,如愿以偿。

“名正言顺”,“一言兴邦”,话语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且,说什么样的话就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否则人就会不自然,有“巧言”必定有“令色”,它们相伴而生。“仁”究竟是什么意思,学者们至今没有定论,我认为它是“同情心”的别称,当一个人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巧言令色”的时候,他是没有办法有太多“同情心”的,他一心想的是让别人认同他,让别人对他产生同情心,而不是相反。

话语的力量就是唤起别人的同情心,话语的价值就是通过同理心传达知识。学说话,先要懂“仁”,说好话,先要忘“仁”。“仁者无敌”,那是因为别人认为你“仁”,而不是因为你“仁”。比如说吧,那些开国帝王哪一个不是广施“仁义”?但是,他们哪一个不是毫无“仁义”可言的“杀人犯”?《十月围城》,为了保护孙中山死了多少无辜的人?当一个人鼓动人们上战场的时候,他究竟是“仁”还是“不仁”?

前年,当人们一面倒地批判“范跑跑”的时候,“郭跳跳”一句“你怎么不去死,你应该去死”使得舆论出现不小的转折,为集体,为他人,为荣誉而牺牲个人的生命是“仁”,要求别人这样做,也是“仁”,是吗?

作为交流的媒介,话语是纯洁的,作为力量的媒介,话语是龌龊的。力量总在交流中体现,纯洁的话语总是若隐若现。当一个人非常想别人认同他的时候,他就不够纯洁了。他就会运用话语的力量去尝试着左右别人的思想。作家写作原本该是纯洁的行为,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一旦用作语文的阅读理解材料,那些文字立刻不纯洁了,它们竟然总是在传达着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祖国之类的深情。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物,纯洁与龌龊从来都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为己与为人,原本就是难以分割的整体。不能够说为自己好就是龌龊,为别人好就是纯洁。动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孔子是了不起的,他清楚地知道话语的重要性,他批评宰我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但在为自己的弟子评定等级时却将他和子贡排在一起,认为他们两个是言语科最优秀的学生。宰我是经常挨骂的弟子,有什么突出事迹却很难找到。至于子贡,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吴越争霸”中若是少了他简直没办法“演”下去。勾践卧薪尝胆共二十年,十二年时就已经趁着夫差与晋国争霸大败吴军俘获了吴太子友等人并占领了姑苏城,但随即与吴国媾和,四年后,趁着吴国饥荒再次出兵,占领了吴国大片土地,再后来,越国包围吴国三年,吴王企图媾和,范蠡不许,只得自杀。这整个故事的关键是吴晋黄池会时越国出兵攻打吴国的战斗,而这次战斗是按照子贡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的,所谓“存鲁,乱齐,弱晋,灭吴,霸越”是也。而子贡是在孔子授意的情况下进行这项游说活动的。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理想中的我
后一篇:冲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