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知识大全5
(2010-03-15 16:25:02)
标签:
高考教育生物文化知识 |
分类: 软格教育·高考·人生 |
第五章
生殖 |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使产生的后代具备了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
单子叶:玉米、小麦、水稻 双子叶:豆类(花生、大豆)、黄瓜、荠菜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具有遗传和变异作用。 |
个体发育 |
从受精卵开始发育到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
|
植物个体发育 |
花芽形成标志生殖生长的开始。 |
受精卵经过短暂休眠;受精极核不经休眠。 胚柄产生激素类物质,促进胚体发育。 |
动物个体发育 |
胚胎发育、胚后发育 含色素的动物极总是朝上,保证胚胎发育所需的温度条件。 生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短暂而迅速的重演。 |
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胚胎发育早期具有羊膜结构,保证了胚胎发育所需的水环境,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增强了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 |
第六章
遗传物质基础 |
DNA的探索: 转化因子的发现→转化因子是DNA→DNA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基因的本质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①
② |
脱氧核苷酸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DNA分子结构:DNA双螺旋结构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不同排列构成了DNA的多样性,也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DNA双螺旋结构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够精确、准确地进行,保持了遗传的连续性。 各种生物都公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中心法则的书写。 一个性状可由多个基因控制。 |
生物变异 |
不可遗传:不引起体内遗传物质变化 可遗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多倍体产生原因,是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完成了复制,但受外界影响,使纺锤体形成受破坏,从而染色体加倍。 |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 重要原因之一。 多倍体育种营养物质增加,但发育延迟、结实少。 单倍体育种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一个稳定的纯系品种,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
优生措施 |
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
|
第七章
|
进化基本单位——种群 进化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只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生物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不同种群之间一旦产生生殖隔离,就不会有基因交流。 |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必要条件。 |
第八章
生态因素 |
非生物因素 光: 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光对动物的影响很明显。(繁殖活动) 温度:温度对生物分布、生长、发育的影响 水:决定陆地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
生物因素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
种群 |
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数量变化:“J”曲线、“S”曲线。 研究数量变化意义: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防治方面。 |
影响种群变化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 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
生物群落 |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
|
生态系统 |
结构 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成分间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网进行的。 据此实现对能量的多极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
生态系统稳定性 |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 一个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相反的关系。 |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低,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