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软格教育1

(2010-02-23 11:20:41)
标签:

教育

nlp

观念

信念

中国

做最好的自己

励志

创业板

北大

分类: 软格教育·高考·人生

 

第一讲 软的语言硬的观念

我当之无愧地享有“软格教育”这个名词的发明权。但我绝对不允许它仅仅是一个名词。我要让它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育理念创新,一套具有现实操作意义的教育教学方法,成为改变素质教育流于口号现象的利器,改变只重知识教育而不重视或没有办法提高品德教育效果的现实,成为孔子之后最成功的人文教育模式,塑造21世纪的中华民族之魂!

——上面这段文字是否让人的情绪有一种逐渐高涨的趋势?

——你对这段话的作者有怎样的想象和猜测?

什么是“软格教育”呢?语言是软的,流动变化的,观念是硬的,具有特定格式的,通过软的语言塑造硬的观念,这就是软格教育。对于同样一段话,比如上面那段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原因就在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格式”的“思维观念”。一些选拔性的考试,比如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必然要考政治,因为这样可以使这些被选拔的人具有类似的思维观念,更容易管理和控制。即便那些思想极其偏激的人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浸染,不知不觉地认同某些观念。一些资格考试,比如教师资格,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等,会包含许多现实中可能根本不会遇到的问题,这并不是故意刁难考生,而是想塑造一种专业化的思维观念模式。因为这些塑造思维观念的努力都针对群体而非个体,其效果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监测来发现,所以我们一般很难觉察到这种努力的实际作用。针对个体或小群体的思维观念塑造工作被称作“励志成功学”。其理论依据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这个人的思想观念,而非外界的各种因素。举例来说,那些不怕酷刑折磨的革命战士和那些贪生怕死禁受不住拷打的叛徒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前者有信念,后者没有。成功者与非成功者的区别也是这样,前者有信念,而后者没有。

——信念与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现行的教育模式能否对人的观念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格”可以理解为NLP理论中的“程式”,也可以理解为卡特尔的“晶体智力”,还可以理解为储藏各类知识的“格子”。“软格”是指保持适应环境的可变化的能力的“格”。对于许多人来说,最大的不幸在于那些对他们有重大影响的思维习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并逐渐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如果有一种教育可以让人的心智回到幼年时期可以随意塑造的状态,然后根据自身的意愿进行调整和设计,不断地予以强化,最终实现理想的自我,那么,这种教育必将风靡世界。这种教育能够被应用的前提并不复杂,但却很少有人能够实现:以足够冷静和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相信人的思想和行为遵循的自然规律可以为人所掌握并加以利用。比如很多人有自卑情结,这种情结的根源在于怀疑外界对自身形象不认可却又没有勇气去一探究竟,如果某人敢于承认这种论断,并且有勇气去深入思考“自我形象”问题,他就有可能变得自信,而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早已习惯于讳疾忌医,他们根本不允许你讨论那些让他们感到自卑的话题!那些社会交往频繁的人常会在酒席上说“我这个人……”之类带有评判意味的话,无论他们学历高低,他们这样说的目的都是为了堵住那些批评家的口,他们不想改变!有时候,他们只想表达一种自豪心理。而在一个变化激烈而迅速的时代,不懂得如何快速改变,有朝一日被淘汰的命运便无可避免。

——“软格”与“格”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人们为何不肯改变自身?

求人不如求己,一个人若想取得某种成就,最值得信赖的人只有他自己。如果无法移山,那就走过去。“我若有灵,也不致灰土处处堆,筋骨块块落;汝休妄想,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殿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木,空费了多少精神。”这两副佛殿对联有当头棒喝之功效,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命运偶像上,实在不是聪明人所应做的事情。当然,本着“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么一种信念,我们不应强迫其他人与我们拥有相同的思想观念和科学信仰,但是,宗教的存在恰恰证明了“思想”的力量之无比强大,打个比方,就好比网游里的不同角色由游戏基本设置和玩家共同决定,并且后者更加重要一样,宗教的存在证明人的先天和后天的物质条件并不比后天的神经链接决定的思想更重要。然而,人们总是习惯于逃入虚无缥缈的幻想中来避免思考分析的出现,尤其我们中国人更是如此,即如我们一向引以为傲的古典诗词为例,除《诗经》充满质朴纯真的现实气息,《离骚》充满波谲云诡的浪漫幻想外,其他那些诗词和曲剧哪一个不在空泛地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空泛这个词也许不够恰如其分,因为许多诗词是能够让人热血贲张激情澎湃的,但我们绝对不能否认这样的可能:一个聪敏的人花上一百天的时间去背诵、理解中国古典诗词曲剧后将会变得“无可无不可”,不再具有理性的力量。在感慨之中,我们都会成为“差不多先生”。成功必有方法,是败必有原因。寄希望于“山不转水转”,不如实践“人围着目标转”。那些不肯改变自身的人不会是“志存高远”的人,那些从不肯较真的人大概很难理解究竟什么是“软格教育”。

——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念?

——不肯较真与人们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命运上有怎样的关联?

对中国的教育现状不满的人很多,真正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很少。首先,没有人在“个人与社会”这对矛盾上较真,因而许多建议都流于空洞;其次,没有人在“我的立场是否公正无私”这个问题上较真,因而许多已经被推行的改革其实是在让中国的教育越来越糟;最后,没有人在“人生观、价值观”这类看似空泛实际上却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任务上较真,因而中国教育对许多教育理念具有强大的屏蔽功能。比如说“亲职教育”这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国内的研究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吗?谁都知道“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是,除了“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之类的调侃,除了“家庭环境与未成年犯罪密切相关”之类空洞无物的统计调查,我们在思想上和实际的操作上有什么进展吗?事实上,再多的案例分析也不会比“中国人普遍地缺乏终极关怀”这一事实更有用。这个事实是中国社会保持病态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造成中国的一些根本问题总是要通过剧烈动荡来解决的重要原因,我们怎样重视都不过分。然而,这应该是那些拿着国家津贴的人的分内事,我们不好置喙。我们能够做到的不过是通过帮助人提升自身实力换取自身生存的物质条件。虽然“软格教育”的理念新颖独特,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我们并不否认这一种理念出于功利的动机这一事实。更确切地说,是“我”并不否认,而不是“我们”。是将要通过“软格教育”的推广来推销自身,在市场经济中谋求发展壮大的机会。

——这段话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强调“我”与“我们”的实际差别为的是说明什么问题?

“软格教育”的理论基础是NLP,技术手段是写作,以统合的心理学知识为内容,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其市场对象是那些有较为远大目标的有志青年。区分对象非常必要。我不得不承认这句话的正确性,“有些人即便不是不可改变,改变他们也会得不偿失”。人,无论改变还是不改变,都在适应环境。任何人都没有权力评判另一个人适应环境的努力是对还是错。但只有那些承认自身改变可能的人才是软格教育的对象。只有那些不肯让只有一次的生命白白消耗在漫无目的的生活中的人才会有改变的愿望,才会认为改变是值得的。只有那些感觉到献出毕生精力从事某件事的热情的人才会真的改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有用语习惯上的突破,然后才是思维上的改变。对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从不感兴趣的人,怎么能希望他们理解我的话呢?我不应该因此而自我感觉糟糕,因为那样的表现说明我还不够成熟。成熟的人首先要能够区分想要与实际能做到之间的差别,能够明白“此之熊掌彼之砒霜”这句话的含义。如果不考虑现代科学知识而只考虑教学手段,将“软格教育”理解为中国传统的“注经”教育也是可以的,大致不错的。“软格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一些与人的信念、观念、品质、行为偏好有关的语言文字进行综合的评述和分析,用类似“第五项修炼”的系统方法塑造人的精神面貌。

——为什么改变某些人会是得不偿失的?

——你认为“成熟”需要什么条件?

有人觉得浪费几年时间搞这么一套东西不值得,我虽然也有些怀疑这样做是否值得,却更愿相信那是值得的。这就是“格”。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我可以让受人怀疑的东西变成被普遍认可、具有巨大价值的财富,这是“软格”。“软格”是开放的承认可变性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