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格教育
(2009-12-20 11:57:33)
标签:
追星族通识教育心智软格教育人格高考杂谈 |
分类: 软格教育·高考·人生 |
这个词是我根据心理学家卡特尔液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理论,联系中国现在的社会形势提出:“软”指程序性知识、日常行为习惯、生活态度等,“格”指考试要求、职业规范、技术标准等,“软格教育”指通识教育基础上培养专才的教育。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值得为之奉献毕生精力的课题。
首先,教育是一项伟大的“编程”事业。绝大多数人的生理差别都可以忽略不计,造成人与人差异的主要是“软件”。有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1世纪的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自学能力终身学习的人。可惜口号喊得山摇地动,迟迟不见付诸实施,十足语言巨人行动矮子。在这个重实利的年代里,浮躁的气氛已经渗入每个人的血脉之中,很少有人能够安静下来看一看自己为自己编制的程序是否真的符合自己的利益,结果是盲目追逐越来越迷茫。所有“程序”中最为基本乃是“操作系统”,兼容性、升级空间是重要衡量标准,这要求中西贯通并掌握基本的学习、研究方法,必须经过长期实践才能掌握。
其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人才,而社会主要以市场经济为竞争机制,所以一切都会在分工的过程中不断地规范化、规格化。大众化与小众化的矛盾始终存在,但两者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对人才的要求非常专业。流水线工人的熟练、高级技术人员的个性都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有一套固定的动作或程序来实施行为。“一招鲜吃遍天”,成为专家,成为最优秀的,都是指专业带来的优势。博学也可以看作一种专业,即对人文关怀的专业。这是我们非常缺乏的一种东西。专业化需要时间的大量投入,欲速而不达。
最后,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即便总结出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依靠一个人的力量也没有办法推广实行,更遑论“格”的培养。最佳的处理办法是慢慢地积累具有相近价值观即“软件”的同道,相互切磋琢磨钻研技艺,逐步扩大影响。这需要搜寻、磨合、整合、个性化等漫长的过程。
浮空的理论没有任何意义,任何理论都需要一个能够付诸实践的支持点。“软格教育”将从高考辅导做起。高考制度相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更加成熟,但在教育实践中能力培养成为一种条件反射的训练,与高等教育的方法方式出现脱节,间接地导致了大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现实,这不能不让人忧心。“软格教育”将着眼于能力培养来提高高考应试能力,通过揭示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观点印象乃至信念的过程来寻找人与人沟通的共识基础,从而建立更有效的教育系统。主要手段将是结合情商训练进行的自我体验表达。此处仅举简单一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为何有人不是追星族?这反映出不同人的不同“心智图像”,追星族更多地追逐一种生命体验,所以对外在的美如相貌、舞蹈、音乐等体现生命美和活力的存在有非常大的兴趣,非追星族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他们的基本相似处是对短暂的生命体验持怀疑态度,或者浑浑噩噩无所追求,或者一心寻找永恒真理,或者处于解决矛盾的探索中。对“心智图像”的讨论将是“软格教育”的关键核心。讨论“心智图像”的首要条件就是观察、体验,明白造成人与人差异的反应机制。拥有这种能力,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格”还有另一种含义,如人格、性格,主要指一种比较固定的反应模式,“软”则是指形成这种反应模式的机制。这需要对心理学“自我理论”的发展有所了解,更需要社科类通识教育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如果在这里唠叨不休,反而会让大家失去兴趣,另行撰文论述吧。不厌其烦的朋友可参看我的“人格”、“认知”、“管理”等博文。
我相信“软格教育”才能引发真正的“学习革命”。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