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社会
(2009-11-25 00:27:53)
标签:
流感房价蚁族余秋雨教育医疗费大雪 |
分类: 废文与杂谈 |
大雪没有遏制流感蔓延。大学没有带来应有回报。
房价高涨制造无数房奴。医疗改革困难层出不穷。
海龟博士后(孙爱武)摆地摊被炒作,海龟博士(涂博士?)跳楼谁理会?
蚁族自身有错是一定的,就象我一样,不承认能力有限是不成的,一个人精力有限,能够学会一项具有稀缺价值的本领已属不易,哪里能够十全十美?但是,难道说大学里学到的真的一点用处也没有吗?
“稀缺”这东西真让人又爱又恨。鲁迅先生在《忆藤野先生》中对此有精辟描述: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谁都想是那个稀罕物,但现实残酷,永远只有少数稀罕物存在。说白了,“稀缺”这东西代表了不公平。有人说,不公平的是起点,市场经济提供平等的机会。机会均等吗?经济学的帕累托均衡或瓦尔拉斯均衡能够实现吗?现实真的按照能力进行资源配置吗?
“能力”是个什么东西?在市场中,形象地说,“能力”就是吸引金钱的本领。按照这个定义,即便当事人自觉怀才不遇,只要没有积聚金钱的本领,就算做没有能力。违法乱纪,坑蒙拐骗,只要赚了钱又不被逮住就算是有能力?不应该是那样。“能力”应该是指满足持久的、合情合理的需求引发的金钱积聚效应。
“需求”是不缺乏的,很容易被创造的,但是,能够真正用心去满足的并不多。比如教育,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他们关于成长的标准实在让人不敢苟同。中国古代与范蠡并称的大富商白圭总结他的生意经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纵观历史上成功商人的发家史,莫不遵循这一至理。既然教育成为一种产业,也就无法逃出这一规律。同质化的东西,只能说是低层次重复建设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