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其实很有趣
(2009-05-22 14:31:19)
标签:
宗教耗散结构标度新三论奥卡姆中国杂谈 |
分类: 给自己励志 |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日趋组织化,最后那些不相信任何组织的人,要有所成就的话,也必须成立一个“非组织促进会”。——《人的解放》,房龙,北京出版社,P105
有人劝我信上帝,我笑而不答。我知道我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但我不愿进入一个有可能不宽容的组织,也不愿进一个没原则的组织。
同是这个星球的乘客,头顶同样的天空,抬起头看见同样的星星,为什么我们不能共享和谐与安宁?/生命之谜如此深奥,通向答案的道路不会只有一条,为什么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方式探寻谜底?——昆斯塔·奥勒留·西马克斯
中国的神太多,与人的关系因而显得过分密切;一神论太可怕,让人首先想到的不是那个可怜的殉难者,而是秦皇帝那样的独裁者。
信仰很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性格。当中国人有奋斗目标时,他们不大可能相信鬼神。而一旦目标玩起了躲猫猫,那么,满天神佛,只要是能够想到的,都会被搬出来。也就是说,人生进展顺畅的时候,一般不会想起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三百六十五位正神,若是遇到艰难时光,“老奶奶”那里也是要多烧几柱香的。中国人自强,肯干,能够吃苦,但容易摇摆。在不谈论怪力乱神的情况下,孔子提出的“中庸”是最好的人生态度,遭难时该忍要忍,万物流转,说不定哪一天时来运转,切莫想不开,遇到喜事,切莫太张狂,防止有人眼红,乐在心头就行了。
终极思考?一边歇着去吧,咱中国人不爱搞那套虚的。
冯友兰先生说,哲学是反思反思的学问。用土话说,哲学就是琢磨人为什么要琢磨以及怎样琢磨的学问。琢磨,就是想事。人遇到困难了,需要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接下来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琢磨,想事。中国人思考后得出结论,哦,原来是“上面”的关系没有打点好啊,于是就想办法沟通,管用不管用那就不属于我们该管的事情了,这就是中国人的哲学。希腊人起初生活很幸福,他们在没有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开始了伟大的琢磨工作,于是有了自然哲学,但这种思考遇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关,世界万物的流转有什么目的?对于中国人来讲,在人类之上一定存在某种意志,否则如此复杂的世界不会井井有条,对于希腊人来讲,是否存在人类之上的某种意志,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未知的敬畏深埋在我心底。许多“怕”对每个人都一样,比如怕见血,怕高,怕刺激声音,怕生人,怕考试,等等。怕大都是非理性反应,却是理性的反映。我们“害怕”有充分理由,这是进化过程保留下来的对于我们的生存发展有益处的一种情绪反应。畏惧却是理性思考后得到的一种心态。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被认为博学,无所不知,他用拐杖在地上划了两个圆圈,他说,如果圆圈的大小代表知识的多少,圆圈的外面是未知,那么,圆圈越大,未知也就越多,我不是无所不知,而是知道我有多无知。这个故事大概是杜撰的,真假不可考,但道理非常精妙。光速为何是恒定的,为何只听说过宇宙有临界最低温度却没听说过临界最高温度,为何行星公转之外还要自转,地球自转与磁场有何关系,……然而,我仍然不愿相信人造的任何偶像。奥卡姆剃刀始终握在我的手中: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奥卡姆大概是个很另类的人,不然不能说出如此精辟的话。在这里,“实体”未必都是看到的摸得着的东西,而是指能够被确证存在的事物。我们走到了人生艰难时段,于是想起求助于鬼神佛魔仙道,这就是将“鬼神佛魔仙道”视为实体的行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我们面对的艰难是什么?为何会出现?怎样可以克服?这些才是实在的问题。
尽量不增加实体不等于将事物简单化处理。大自然无比神奇,通过“自相似”,非常简单的一组关系可以形成异常复杂的结构,非常简单的动作可以形成壮观场面,——简单程序通过执行自相似可以制作精美而高度复杂的分形图案,烧水时的锅底一粒粒气泡最后会汇聚成沸腾现象。众所周知的“蝴蝶效应”其实就是这种浑沌现象的一种夸张描述。这个概念只说明了气象系统的复杂和脆弱,但却让人误以为世界万物之间的联系非常微妙。事实上,气象系统的稳定性要比脆弱性突出,否则我们如何预报天气?
浑沌,分形,自相似,奇异吸引子,这都是自组织现象相关的概念。与自组织相关的还有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普利高津的《从存在到演化》、《从浑沌到有序》介绍了耗散结构理论。这种理论解释力非常强,从概念界定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理论是新三论的基础。
新三论一般是指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相对于老三论而得名。老三论是指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这些都是有关思想方法的理论。中国民间一些爱读书的人利用这些理论提出了一些说法,名义上是搞研究,实质上是想证明中国旧有思想体系的正确性,比如生物全息理论等。这些被称为伪科学并不为过。问题在于,中医算不算科学呢?
回到哲学。因为中国的哲学是人化的哲学,所以总以综合为目的和手段,力求使一切都能够用人的直觉感知和认同。想要靠中国的国学发展出现代科学,大概不可能。但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做改进,中国人很拿手。中医是否是科学我不愿再多说,但西医对中医只会起到促进作用,而不是相反。下大力气发展中医才是关键,管用就是好的。这样说有点和稀泥。不客气的说,我们中国人应该因新老三论以及现今大多数科技知识都不是我们中国人发明发现而感到羞愧。我们对自然世界的分析工作做的实在太少,而对类比汇总工作又实在太热衷了,真的有点过分了。
目前被认为是科学的东西未必正确,但这些东西都经过了千锤百炼的实践检验,因果关系受到过严格分析,即便错了,也不会全错,只会不断修正。中国的国学呢,除了关于人情世故的知识以外,就只有太极、阴阳的概念算得上“科学”,太极是哲学一元论的表现,阴阳则与逻辑判断、矛盾对立、万物相反相成相对应,而诸如三才、四象、五行、六合、八卦、九宫、十天干、十二地支,非要类比为具体事物,目前来说只能是主观配伍。
五行与天干、地支的对应为算命提供了条件,有一门算命理论叫做六壬神卜或六壬易数,其实依据的只是对干支计时中壬字开头的几个时间标度的再释义。《西游记》里护卫唐僧的六丁六甲属于六十甲子神中比较“厉害”的几个,丁和甲都有特殊意义,比较尊贵。奇门遁甲所遁的“甲”就是这种计时的标度,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时间是什么?真是难以说明白。我们都生活在时间中。时间可以看做一切事件的标度。所以,按照宿命论,可以事先计算出我们人生中将会遇到什么事。
问题是,即便能够算出,一旦改变,不是需要重新计算吗?躲得过初一,躲得过十五?历史上好几个人都有这样的觉悟,比如刘邦,比如朱元璋的马皇后。想象一下,这个世界上活动的事物有多少,其中某两个发生“碰撞”的可能有多少,影响一个人命运的因素可以有多少,这些因素又受到多少因素的影响,怎么可能算得过来?但是,正如物理学可以依靠少量基本定律构建起来一样,人的命运其实也只是由少数关键因素决定,这是谁也无法否定的,所以,算命这门学问仍会有市场,虽然算命者只是在察言观色并运用社会经验中得到的心理学知识。
像奇门遁甲这样貌似科学的分局学说,暗含许多哲学思想,但若想囊括世界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依据奇门遁甲我们可以知道某个时刻、某个方位、对某个人有利或有害,似乎非常精准,不过想一想世界上每一小时出生多少人,空间如此之大,数万年的时间中社会发展变化如此之大,就明白这种理论即便正确,也不可能依靠目前的模型推算出人们所需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