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于冲突中尽显悲剧美
(2022-05-28 06:23:23)
标签:
杂谈 |
《窦娥冤》于冲突中尽显悲剧美
(二)
莎士比亚说:“自有戏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满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而《窦娥冤》正是通过反映窦娥的悲剧人生历史地显示着窦娥的善良和当时统治者及黑暗势力邪恶的狰狞丑恶的面目,这一切则以环环相扣,悬念迭起的冲突投射给受众。
审案的知府不问青红皂白,不查真伪曲直,对窦娥严刑拷打,威逼窦娥承认自己是凶犯,窦娥坚强不屈,不予招认。这一冲突立即衍生为善与恶的斗争升级,知府得知窦娥非常孝顺婆婆,就试图当窦娥之面,拷打蔡婆婆,窦娥为不让自己年事已高的婆婆遭受酷刑折磨,被迫屈打成招,承认自己毒杀了张老儿。于是,知府判处窦娥死刑,押赴刑场执行。拜伦说,“一切悲剧皆因死亡而结束“,但是窦娥的悲剧却因其死亡而有了另一个开端,那就是与当时黑暗世道的冲突。
窦娥的含冤受屈,被迫认罪绝非愚昧懦弱,恰恰相反,窦娥闪烁着坚忍不屈,反抗压迫,彻底颠覆传统文化中糟粕,振聋发聩,震撼人心的顽强斗争精神,她祈愿,为了证明自己清白无辜,蒙冤受屈,她要人头落地时一腔热血全部喷溅在天空飘浮的白练上‘她要六月盛夏天降鹅毛大雪;她要大旱三年惩罚这黑暗世道、不公人间!她指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戡贤愚枉做天!“在封建君主社会,天至高无上,最高统治者皇帝被称作天子,也是天的儿子,窦娥作为一个弱小女子,痛斥不戡贤愚的上天,撼动着天地人的统治秩序和传统文化,将一座思想高峰展现于受众眼前,展示出崇高的壮美,而这种男的价值的壮美却被其与黑暗势力的冲突抗争中残酷毁灭,形成悲剧美。指天骂地,祈愿六月大雪的浪漫主义元素又离不开”为善的受贫穷又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黑暗无情的现实,而这又构成了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冲突。
层层叠加,阶梯递增,环环融合的冲突不仅使《窦娥冤》成为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文学奇峰,而且在世界戏剧史上具备丰厚的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