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讲故事的人

(2012-11-12 23:32:47)
标签:

安徽电视台

吴婷

主持人

这些人那些事

杂谈

分类:

http://s7/mw690/5edfb9d1nce4e10e5f226&690

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只是一本薄薄的故事书,但读者不可贪婪,要克制地翻看。

他的自序里有这样一句话,归纳的是他讲故事前后的心态,也是我认同的感受——“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因为若非这些曲折,好像就不会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见别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见的人与事;而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曾经的怨与恨与屈辱和不满仿佛都已云消雾散。”前半句意思是,你若没当过兵、见到炸断的四肢,没做过穷人、感受饥饿的绞痛,没出生入死、甚至没像模像样地醉生梦死过……那人生多可惜。后半句意思是,感谢你的敌人和绊脚石,让现在的你丰盈和坚强。

全书五辑。第一辑是“心底最挂念的人”——吴念真的妈妈,在孩子婚礼的前一天杀猪公,并行跪拜一百次的大礼,只为在最绝望时跟众神许的心愿得以实现;爸爸那么爱小孩,但只会不动声色甚至粗鲁地表达,在奖励孩子一支小小的钢笔后,竟偷偷把心思记在日记里。

《遗书》是吴念真特别收录的近年唯一的小说创作,也是最打动我的一篇故事。说的是“我”和胞弟弟,天地之别的命运,若即若离的亲情,似是而非的爱恨,慢慢地过,浅浅地说,深深的痛。看过的人,都似有切肤之伤。文章的最后,弟弟不堪生活的重压自杀,留下的遗书写着,大哥,你说要照顾家里,我就比较放心,辛苦你了;不过,当你的弟弟妹妹,也很辛苦。讲故事的人,总是这么容易翻出人心的伤疤,轻轻一撕扯,就裂了,露出鲜红的新伤,滴滴答答渗着疼痛的血。

第二辑是“日夜惦记的地方”,在他儿时成长、之后消失在了行政区域中的故乡,那里有为了给孩子吃顿好些的肉,而卖身给卖肉人的妈;有儿时践踏满山蟾蜍,而日后被山崩一般报复了人生的阿赖。这些故事的画面感都强烈而震撼,读起来很过瘾,仿佛能和作者一起回到小时候山路的斜坡和田野旁的桥。

《老山高丽足五两》是最重口味的一篇,从标题的两种解读方式就可看点端倪。不剧透了,除非你觉得水泡软的鸡眼和角质很好吃,我才会告诉你他们还治好了人的绝症。

第三辑“博真情的朋友们”,记的都是他当兵时的故事,真情许多都是拿命换,拿一辈子赌的。《他不重,他是我兄弟》就是惨烈的一篇,

第四辑“一封情书的重量”,强烈推荐出租车上的《重逢》,二夫侍一妻的《美满》,让人啼笑皆非的《长梦》,剧情反转到让人心跳,就像蹦极那一刻,明明人快到生死关头,最有力的一击却在跟前戛然而止,苦笑着被强行停在人生的某个节点,以一种奇怪的姿态。

到第五辑“这些人,那些事”,真实地呈现了一些行将就木的老人晚年的生活状态,他们都是作者生命中的散客,或可爱,或寂寞,或刻薄。

就这样,四十来个故事,讲述了作者人生的高低潮,生死劫,悲喜事。他的文字多叙述,少评论,不去渲染其中辛酸与苦楚,浅浅勾勒,映衬出一种淡然。大多讲故事的人,讲得最生动的,往往是自己在时代中经历的故事,有感悟、有结局、知道如何掌握命运的节奏,或趁机自嘲一把。所以这本书也是作者经历的台湾一个时代的影子,当中对普通人、战乱、爱情的透视都让人久久回味。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

有时,当男人附上了些许女人的细腻纠结,他的性感便立体了起来,吴念真就是这样一个阴柔相济,不紧不慢的人。不止是写书写剧本,他参演《一一》时,刻画的那个中年男人形象,也浑身透着一副娓娓温温的模样,如未关紧的水龙头,边淌边滴,蓄了一地,又湿了一间房。观者只是默默看着这样一个中年男人,一个丈夫,一个儿女双全的爸爸,如何压抑和疏通他中年危机的种种问题,最后,通通长舒一口气,如释重负。

好像重口味的食材,需清淡烹制,它的味觉能量方能抑制不住地真实喷薄,快意舌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散游台湾
后一篇:大约十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