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鲁迅博物馆

标签:
摄影鲁迅博物馆教育休闲 |
分类: 文化 |
建党九十周年,这个春五月,我离开了明媚的阳光抚慰, 避开妖艳吐芳的花朵,当踏入博物馆的门口,思绪便不由随着历史的轨迹回到过去......
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的鲁迅博物馆,
是国家文物局直属的国家级博物馆,是鲁迅四处故居中唯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遗址。
鲁迅的雕塑座落于博物馆院内,先生面朝东方,静静地坐在那里,他的表情看上去似在沉思,似要呐喊
陈列厅展品可以说是馆藏精品中的精品,都是我们十分熟悉而又很难见到的物品
博物馆内有很多大量的鲁迅著、译、辑、编著作版本手稿等珍贵文物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
1927年鲁迅在厦门。鲁迅在厦门期间曾在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与国学研究院教授,除教学外,还撰写了17万多字的著作。
照片中的鲁迅面容消瘦,依然是一幅坚毅执着的表情,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他:“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大人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与许广平全家合影,最上面一张是鲁迅许广平和儿子周海婴1930年的百日照合影。
“...许是鲁的学生,鲁本来被母亲包办了一个婚事,对方是朱安,也就是鲁的原配,但鲁对她只有同情,并没有爱情,后来鲁和许结婚生有一子名海婴,朱安呢?单身终老,这样的悲剧在旧社会是常有的,也许就因为自己的遭遇,鲁写了很多关于女权的文章,如《祝福》等,希望中国妇女觉醒起来…… ”(摘自未免小说一段)
注:周海婴是鲁迅和许广平仅有的一个儿子,2011年4月7日凌晨,周海婴在北京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著有《鲁迅与我七十年》等书,原系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无线电专家。
周海婴这样回忆他的父亲母亲:
母亲是父亲的一片绿叶,为父亲做了很多工作,母亲当年也是一位有才华的女性。母亲告诉我,她后来也跟父亲提到过,想出去工作;父亲听到后,把笔放下叹了口气:“那你出去我又要过我原来的生活了……”于是母亲放弃了原来的想法。我想鲁迅最后十年能创造出那么多的传世作品,当中也有母亲的牺牲。虽然希望出去教书的母亲心情也很矛盾,但她觉得用自己的牺牲换来父亲创作的高峰,一切付出是值得的。
鲁迅在上海时期的曾用笔名
鲁迅曾使用过140多个不同的笔名,这些笔名每一个都具有某种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有的仅使用过一次,而有的则多次使用,都是根据他当时写作时所处环境及个人的心态情绪等决定的,而"鲁迅"这个笔名则是使用最多、影响最大,已经和鲁迅的个人形象、文化和精神溶为一体,不可分离,具有划时代的深刻意义.
看这张年轻时的鲁迅照片,左手拿烟,右手叉腰,看上去很时尚潇洒
有书这样记载:“鲁迅相貌普通,浓眉大眼,眼神透有几分深邃。浓八字胡,头发整齐肃起,颇为沧桑。脸型方正,幽默。照片上的鲁迅多很严肃,但实际鲁迅很爱笑,有时笑起来烟斗都拿不住。”
三味书屋前,我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看到了那翠绿的菜畦,紫红色的桑椹,又仿佛听到了油蛉在吟唱......
“......黑油的竹门”、大匾等陈设,从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仪式,从同窗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溜到三味书屋后的小花园“折腊梅”“寻蝉蜕”到人声鼎沸的课堂,自得其乐的老先生,颇有些成绩的绣像,飞速进步的“对课”,处处洋溢着一种成年人回顾往事的乐趣,时时流露出新奇天真和快乐的情趣。纵然是森严的三味书屋,也是鲁迅先生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也洋溢着先生当时的童真童趣,而不是一种束缚......(摘选)
1959年《鲁迅全集》和部分鲁迅诗稿
鲁迅收藏的部分文物:
最上排左起(依次):武士俑(北魏),陶猫斗鹰(汉),女儿俑(隋),女士俑(唐)
第二排左起(依次):石刺猬(明),陶猪(魏),哨(宋),铜小弩机(汉)
鲁迅从来都是烟不离手,烟伴鲁迅走过了一生。烟带给鲁迅写作灵感,最终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距鲁迅逝世还有11天,照片中的鲁迅先生看上去瘦弱但神情淡定和蔼,他手中依旧拿着一支烟,有个夸张的说法,说不抽烟的人去鲁迅那里之后,出门后身上总有一股烟味,被称为见过鲁迅的证明。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在他去世时,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鲁迅
临走时,站在这面茶色的镜子前,我恭敬地拍下了这张照片,模糊的镜面使先辈的这句话显得格外清晰醒目
---伟人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