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七个问题,是对《穹顶之下》的全面回应
也许是昨天的重磅消息实在太多,造成微博上的公众对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关于雾霾和污染的问题失去了关注和解读的兴趣,也有人认为总理对此的表态是打太极,以至于无论是《穹顶之下》的支持者或者反对者,至今都保持着沉默。
当我看到@柴静看见 在记者招待会后的第一时间转发了@人民日报 的文字版,并加上了“向雾霾宣战,不达目的誓不停战”的口号,觉得有些好笑,实在是难以理解《穹顶之下》的团队或者小编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或者是愚蠢。
在昨天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雾霾的话题是第七个问题,在总理回答了第一财经记者提出的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问题后,会议主持人的节奏很干脆:“赫芬顿邮报”,立刻站起来一位汉语表达基本流利的外国记者:
“总理,您好。柴静的《穹顶之下》说中石化、中石油这两个央企一直在妨碍环保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尤其是汽油质量标准的确定和天然气的推行。您认为这两个央企真的在阻碍环保政策的落实吗?如果这样的话,中央政府会怎么冲破这种阻力?”
这个问题令人感到吃惊,在我看来,其实这已经不能构成一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设置了主观前提,而且提问的记者把这个前提建立在非官方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的观点和内容上。并且,如果这个前提是成立的,就构成了一个敏感的政治批评。
如果你稍微了解记者招待会的流程,或者对记者招待会主持人的工作内容有大致概念,就能知道在如此重大的记者招待会上,问题的顺序以及提问者的安排都应该是完全处在主持人的节奏和掌控之下,赫芬顿邮报记者的这个问题应该不至于是脱离了事先的问题审查范围而导致的即兴发挥。
有一个细节是耐人寻味的,如果你现在去查阅所有的官方媒体,都已经看不到这个问题前半截关于柴静和《穹顶之下》的内容了。即使在央视记者招待会的直播回放资料中,或者是昨天晚上的重播,都已经剪去了赫芬顿邮报记者提问的片段。
在会上,总理对此的回答完全超越了问题的本身,引申为对雾霾和环境保护领域的表态,无疑是充满了政治智慧并且传达了明确完整的信息:
“我理解你刚才一连串的发问,问的是人们包括在座各位普遍关注的雾霾等环境污染这个焦点问题。”
毫无疑问,总理尽管没有提及纪录片《穹顶之下》,但是对《穹顶之下》的内容是完全了解的。
紧接着,总理的回答几乎完全围绕着《穹顶之下》的内容,并且逐条做出了准确的表态:
1、对于雾霾和环境污染问题,中国政府的治理决心是坚定的,也下了很大的气力。
2、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说过,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
3、治理环境污染要抓住关键,今年的要害就是要严格执行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
4、治理环境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
5、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是我们把节能减排的指标和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排列在一起。
6、报告从调结构到提高油品生产和使用的质量等,都和治理雾霾等环境污染相关联。
7、当然,治理要有个过程,如果说人一时难以改变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如果我们对《穹顶之下》的观点和主张还有清晰的印象,就能够清晰地领会总理的回答,是代表中国政府对半个多月以来舆论界罕见热议的雾霾问题做出了全面的回应。
尤其令人感到振奋的是总理的最后那句忠告:“当然,治理要有个过程,如果说人一时难以改变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在我看来,这句忠告对于少数人来说,恐怕不是一个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