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萌芽、新概念、韩寒、信息公开行政诉讼案——谈谈萌芽杂志社

分类: 杂谈 |
毫无疑问,韩寒的文学天才之路是从1999年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起步的。
在这之前,无论当父亲的韩仁均有多么勤奋地努力写作,最骄傲的成就大约是获得过《故事会》《故事大王》之类出版物的鼓励奖。直到儿子韩寒在17岁那年获得了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韩仁均自叹不如,就此封笔。
即使是在优秀文学作品江河日下的今天,我们也可以想象:如果当年的那部叫做《三重门》的小说封面,在没有“七门红灯留级生”、“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名”等等字样的号召下,还会不会有众多的读者去购买一本作者叫韩寒的高中生作品?
如果说成功果真有“之母”的因果关系,那么,萌芽杂志社主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显然就是韩寒神话之母。
客观地评价,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制度设计貌似也算合理:参赛者报名投稿,萌芽的编辑们初步筛选,入围参赛者现场作文验明正身,评委们集体讨论敲定获奖者,萌芽杂志张榜公布……
问题在于,这样的制度设计必须有一个前提:组委会和评委们的专业能力与道德水平是值得信任的。
然而,由于有一个名字叫做韩寒的参赛者的获奖,给上述的前提带来了疑问:
因为与其他获奖者不同的是,这个上海松江二中的“韩寒”太特别了,特别得如同一个神话:
违反大赛报名规则,没有学校推荐,没有指导老师,在校学习成绩七门红灯,参赛投稿文章不止一篇,投稿作品文笔老辣得难以置信,唯一的破例单独补赛,萌芽官方杂志公布的获奖名次居然还是社会组一等奖,事后萌芽杂志社连个勘误声明都没有……
关于韩寒新概念获奖的疑问,公众舆论关注了多年,尽管萌芽杂志社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大赛总干事李其纲特地为此做了口头和书面的说明:排版错误,破例获奖。
公众很愿意相信这种非正式的口头纠正,问题在于:有证据支持这种口头说明吗?
排版错误?有可能!组委会为什么没有在萌芽杂志上勘误?
破例?也行!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奖委员会的评委们都在评奖会议记录上签字了吗?
这就是萌芽杂志社在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授予韩寒社会组一等奖的硬伤!
而且无法补漏。
如今,本人把要求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开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奖信息的行政诉讼上诉到了上海高院,而评奖信息的制作获取者萌芽杂志社,尽管在2012年4月曾经公开发表“严正声明”并且欢迎“接受任何监督,并欢迎公权力的介入……云云”,此时却依然保持沉默。
本人厚道,谈几点看法:在我看来,萌芽的沉默并不明智。理由如下:
1、萌芽的沉默,迹近于毫无把握的赌博,赌的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不会触及文化、舆论造假问题;
2、萌芽的沉默,迹近于依赖。依赖的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上海市司法系统为一个杂志社违反原则而背书;
3、即使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对该案的二审判决依然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奖信息不能公开。那么,作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文化赛事的公正性就荡然无存。
4、关注新概念大赛的公众们即将针对新概念大赛对获奖者历年来采取的保送、加分、提前录取国内著名高校的相关信息公开行政诉讼将接踵而来;
谈一个不成熟的个人观点:
在这个信息爆炸丑闻更迭如走马灯般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错误和丑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与丑闻始终没有被健忘的公众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