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有戚戚”到“肆无忌惮”

分类: 杂谈 |
除非是孙悟空或者哪咤,无论你是天才莫扎特或是巨盗燕子李三,就必定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研究萌芽与韩寒的故事是有趣的:
对于1999年5月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之前的萌芽读者来说,“韩寒”这个名字是极其陌生的,但是对于萌芽却未必。
萌芽举办首届“新概念”之前,在萌芽杂志上连续刊登了作者“江浩”的系列文章《西藏,世纪末的探望》,文章中有一个人物的名字:韩寒。
当然,这个韩寒与后来得奖的上海松江韩寒显然不是一回事情。读者们也并不意识到有什么意义,但是萌芽编辑们知道。
很快,萌芽杂志在1999年第5期刊登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名单的“社会组”一等奖获得者上出现了一个名字:上海松江二中韩寒。
事情说到了这里,先得请大家忘记后来被媒体炒作得轰轰烈烈的天才是如何的牛逼,如果把时间回朔到1999年的5月之前,没有知道这个名字叫做“韩寒”的文学天才。甚至连天才的诞生地上海市松江二中的老师同学们都没有这样的预感。
所以让我们先暂时忘却这个天才后来是如何的牛逼,先看看这个天才是如何诞生的:
继续……
萌芽自1999年5月开始公布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结果,好评如潮且业绩膨胀,并开始在同期的《萌芽》杂志上连续刊登“新概念”获将者的作品与名家点评。
但是,评奖时“引起编辑部和评委们一片惊叹和喧哗”的天才韩寒足足被冷藏了四个月——
真的很不象话!
直到四个月后的1999年第8期,萌芽杂志才在其“新概念”作品专栏中向读者并不隆重地介绍了韩寒的参赛作品《求医》,并由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做了一个模棱二可的点评。
俗话说得好:偷来的锣鼓敲不得。
外面的媒体已经开始炒得沸沸扬扬的天才韩寒,在萌芽这里却依旧悄然无声……
萌芽在等待,老谋深算的萌芽知道:水饺下锅必须等水烧开。
2000年第6期的萌芽杂志在小说家族栏目刊登了一篇小说作品《小镇生活》:
与萌芽杂志社的谨慎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外面的媒体却正在进行着一场热闹的争论,话题围绕着文学天才韩寒所带来的教育体制之争……
2000年5月,韩寒的《三重门》出版,其后热卖——文学天才就此诞生!
萌芽终于等来了水滚的时候:饺子可以下锅了:
2006年6月刊,萌芽出手参与了韩寒与作家白烨的笔战:
《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
白烨以及后来参战的高晓松等人其实输得不冤——这些傻瓜还天真地以为和自己笔战的只是一个17岁的大男孩子……
再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懒得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