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2012-02-15 11:45:46)
标签:

音乐

杜丽娘

台湾

宋体

昆曲

杂谈

分类: 人物

文:刘珏评、郭一波

图:许培鸿

已经是第三次采访白先勇先生了,他依然那样目光炯炯,笑靥如花,带着名门子弟的优雅修养和文人学士的单纯热情。先生数年来未变啊!

戏曲情

http://s2/middle/5edeb33etb8f897da77c1&690

四百年前,汤显祖在杜丽娘为情复活的《牡丹亭》中作序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四百年后,白先生以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热情,使牡丹还魂、把濒临绝续的昆曲推向新时代,这又是一度“情至”复活的当代传奇。

先生在美国西部海滨城市圣塔巴巴拉家中的花园里,种满了花花草草,他说很喜欢呆在那里,宁静淡雅,远离尘嚣。此处,还有他与昆曲表演大师俞振飞的合影,奚淞为他画的观音像,以及父亲白崇禧将军的字幅。也是在这个自有乾坤的地方,他以那些亦诗亦史的重要小说奠定了半生文学事业。然而当时所有拜访者都没有想到,这个花园,园中的花草树木之间,蕴藏着一个更为广大深邃、相互联系着的世界,只是这个世界还处于隐的状态,并没有完全敞开而已。


多年以后,白先生策划推出了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时,所有到场的人都惊艳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一声声如怨如诉,欢喜而又哀婉的乐曲,宛如自遥远的时代穿越而来。貌美如花,情深似海,杜丽娘一身淡雅,在久无人迹的花园中踽踽独行。独自在春光中寂寞开放的花草树木,像天启之光,照亮了杜丽娘一直幽闭在黑暗中的世界,使之顿悟生命和情意的奥秘。

连续看戏的三个晚上,犹如生命中华美的顿悟。原来昆曲是这样摄人心魄,原来汤显祖的世界是如此深邃和富于现代性,原来白先生多年来所探索的艺术、哲学和文化的理想,竟在青春版《牡丹亭》上成全了。四年之后,也就是2007年,白先生再次集结众多顶尖艺术家,推出了更清新隽永的昆曲《玉簪记》。

先生本可以过着贵族般悠游的生活,完全没有必要在自己年过花甲的时候,再辛苦集资、四处奔波。但是,因为昆曲,他仍在奔波。他说:“昆曲的危机还是没有消除,仍有断层的危险。自己的力量还是太有限,做出《牡丹亭》、《玉簪记》两部戏,已经感觉要‘人仰马翻’了。”不过他坚信,昆曲保护和传承的氛围正在年轻人中形成,他们将成为未来的中坚力量。

昆曲的美,是先生生命中的深情。就如同汤显祖《牡丹亭》里的一句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是世界上怀有深情的人,对一切事物所怀有的态度。爱一件事,爱一个人,爱一种音乐,爱一杯茶,爱一处风景,那种深挚之爱,是没有多少可以讲得清理由的。也只有那种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才是世间至情。

大学情

http://s12/middle/5edeb33etb8f89930744b&690

“台湾这个地方很奇怪。看京剧的多是‘遗老遗少’,看昆曲的反而是年轻人。”白先生告诉我们。六百年的昆曲在台湾是“现在进行时”。之所以有这样的局面,跟众多曲家几十年不遗余力在大学播撒昆曲的种子有很大关系。这些人能谱曲,能填词,场上工夫、案头功底无一不精,颇有当年吴梅在北大带根笛子给中文系上昆曲课且讲且示范的风采。白先生的学生时代,在成功大学、台湾大学、台师大的校园里,几十人风雨无阻,吹吹打打、咿咿呀呀研习昆曲的场面常可见到。虽然自己没有参加京昆社,但昆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青春时代的背景音乐。后来在纽约求学,乡愁袭来的时候,只有昆曲可以帮他解忧。因为有此经历,白先生做昆曲传承的伊始,两条路径非常明确:昆曲必须进校园;昆曲必须走出中国。

大学巡演最开始是到苏州大学。虽然苏州是昆曲的家乡,但那时本地几乎没人看昆曲了。苏州大学一度很担心:学校礼堂2700个座位,三晚八千张票,给谁看?况且礼堂设备老旧,青春版《牡丹亭》的舞美、背投全无施展空间。然而新闻发布会一开,全国媒体蜂拥而至,八千张票很快就被媒体和苏大学生,甚至南京、浙江、上海、北京、山东来的大学生抢空,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的巡演由此开始。到2011年,已在全国演出了二百场,并且绝大多数是在高校完成的。不仅北京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白先生都去过。“合肥没有昆曲,只有黄梅戏。我们去演的时候,1500个座位的礼堂挤进去3500人。”

苏州昆剧院的八十名演职员,再加上台湾的十几位舞台工作者,每一次全本演出,需要二十万到五十万的赞助。尽管资金支持有限,但先生仍然坚持在大学演出时,必须有一半是票价几十元的学生票。

“现在的年轻人不了解我们的古典文化,是因为你没有让他看到,没有引导他,没有给他设立课程,没有做出一些适合他的审美观的戏来。我在想,不管是学电脑的,还是学什么的,他们内心中都有渴求。我真是希望教育机构能好好地来研究这个问题,来分析这个现象。要去研究学生内心最深处的需要。西方人把欣赏古典音乐、古典绘画视为当然的事情,学校里都有这样的课程。他们认为,这是文化教育、审美教育的一部分。而我们的教育系统里,非常缺少这样的内容,这个是地域和观念问题。”让白先生深受触动的是《牡丹亭》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大学演出后,第二年这两所大学就开设了昆曲课,现在已经3年了。而在我们的大学里,自己的经典艺术却被忽视了。为此,他认为应将昆曲引入中国大学课堂。

2009年,周其凤、白先勇、叶朗等共同发起了“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第一阶段的五年计划中,北大本科生的选课表里多了一门公选课——《经典昆曲欣赏》。在北大贴吧和未名湖论坛中,北大学生将其称为“史上最火爆的公选课”。第一节《经典昆曲欣赏》在北大第二教学楼314教室如期开课。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胡芝风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昆曲历史,她在现场“手执马鞭”,即兴表演一段武戏《挡马》。接着,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走进第二节课课堂,专门讲述各种生角的表演方法。表演穷生时的夸张有趣、表演巾生时的意气风发,让人无法相信他已年届七十……2011年,苏州大学也开设了相应的昆曲课。在台湾,台大《昆曲新美学》开课消息一公布,全校约3万学生,就有1/10的学生来选课。“台大、北大的学生心中有着同样的渴求,这是对民族文化的渴求和认同,这是文化基因在起作用。民族文化是有DNA的,唯有如此,文化遗产才能生生不息地留传后世。”白先生说。

不仅巡演、授课,白先生还潜移默化地将昆曲传承的种子播在了校园里。201147日,演员全部为在校学生的校园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进行了首场公演。演出结束,白先生第一个站起来鼓掌,并大声鼓励学生演员:“恭喜你们,精彩的表演不亚于职业剧团!”随后,他把剧中的“柳梦梅”“杜丽娘”“春香”等一个个小演员拉到舞台中央,逐一介绍给大家。在这些年轻人面前,白先生倒兴奋得像个孩子。

文化情

http://s8/middle/5edeb33etb8f89a1697a7&690

中国戏曲里包含了很多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比如写意。在舞台上,一个圆场跑下来,十万八千里过去;“当”一声钟响,一夜已经到了天明;马鞭一挥,胯下就有战马;双手一推,眼前就有门扇。对白先生而言,他经历过年轻时代的“洋派”而更加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因而在晚年的岁月中,始终本着一颗传承之心与满腔热情,一再为年轻观众奉上既蕴含着浓烈的古典美学与昆曲传统精神,又不乏鲜明个性的现代元素与先进技术相结合的优秀舞台作品,从热演八年而依旧不衰的青春版《牡丹亭》到淡而隽永的新版《玉簪记》,这一切,本着“尊重传统而不因循传统,运用现代而不滥用现代”的美学方向,呈现的恰是最具中国美学精神与戏剧艺术最高典范的原汁原味的中国昆曲艺术,从而逐渐由一种热闹的文化现象自然而然上升为一种全民自觉、广泛参与的社会现象,仿佛回到了当年昆曲鼎盛时代全民参与的“虎丘曲会”,每每演出时一票难求的热烈盛况总能令人为之动容不已。

很喜欢白先生的《玉簪记》。它讲了那样一个简约的爱情故事,代表了白先生的执着守望,他把美当作信仰结出来的一个个果实。整出戏,高雅、精致、严谨,紧紧抓住了昆曲艺术最核心的部分,简洁而不简单,大气却不粗糙。无论是背景上的佛像、佛手还是贯穿始终的书法、古琴,白先生都凭着自己严格挑剔的艺术眼光与广泛良好的人脉关系,邀请到了海峡两岸各领域最顶级的高手为之“量身定做”,因而使得全剧看似淡雅清新,却始终有着一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扑面而来。最令人最难忘的恐怕就是《秋江》了。由于之前背景已经用过奚淞先生绘制的佛像、佛手,也用过书法抄写的佛经等等,那么在最后一折至关重要的《秋江》中,背投到底应该用什么来加以渲染气氛?居然是台湾书法大家董阳孜女士书写的“秋江”二字。不仅如此,根据剧情的不断推进,秋江二字竟然还可以变幻出五种不同的字体,或奔放或内敛,或激越或沉郁,与男女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心情极为吻合!除了氛围的营造之外,整体音乐的设计也很成功。《玉簪记》的唱腔原本已极为经典,如何使之统一在一种美好的音乐情调之下又不伤其原来完美的一面?白先生想到了剧中反复出现的古琴。 琴者,情也,通过《琴挑》中琴曲旋律的反复运用、变奏,将全剧情感贯穿始终,尤其到了《秋江》的结尾处,尽管之前戏剧冲突强烈,感情极为浓烈,然而最终仍以几声悠扬的古琴作为结尾,不仅回归了古典艺术的气氛,同时也将无尽的情绪融入戏中,使之情景交融。而那琴声,来自李祥霆大师在幕后现场弹奏的国宝古琴“九霄环佩”……最后“当”地一声收尾时,全场肃然,寂静得没有人敢鼓掌。那种力量,穿越千年,回归雅部,使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经典艺术在当代复活了。

结语

http://s16/middle/5edeb33etb8f89d977b7f&690

先生一直笑,他的眼角眉梢两颊都染着兴奋的酡红。无论是世代生命传承或是文化传承,此情甚深。我也想到在每回舞台谢幕时,白先生殷殷以手牵出新一代盛开的牡丹,并将展露青春欢颜的演员轻轻推向掌声雷动的观众。此时,白先生是否又一度回归他心目中情与美的故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