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有龙鱼戏水游
(2011-11-17 15:15: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风格中国 |
文:浩然
我国古代有一种类似于洗脸盆一样的铜盆,但却有两只突出的长耳,盆底刻有四条鲤鱼。这种盆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当手掌快速摩擦铜盆双耳时,盆中的水会如魔术般喷射出来,恰似被盆中的鲤鱼搅得水花四射。这种器皿在古代被称为古铜鱼盆、喷水鱼洗或者双龙洗。
鱼洗喷水的过程是这样的:将鱼洗垫在有软质材料的小桌上,倒入半盆水,用干净无油的手掌摩擦铜双耳,根据水量多少和摩擦的速度,鱼洗中的水面会产生振动和花纹,在水面的振动节线上,停泊着气泡和水珠,如果摩擦得法,鱼洗还会产生巨大的嗡嗡声,而在四个波腹处,喷射的水柱竟可高达两尺——鱼洗的振动属于板振动,而且是一种类似圆柱板的振动。鱼洗的制作,无疑涉及到固体振动在液体中传播和干扰的问题,由于洗的底部产生不规则振动,整个洗只有其周壁发生横向振动,即平行于水面的振动,仿佛是用手急速的拍打水面,这种振动在水面上传播,并与盆壁反射回来的反射波叠加形成二维驻波。两个振源所产生的振波在水中传播,互相干涉,使能量叠加起来,所以这些能量较大的水点,会跳出水面。这是符合物理学的共振原理的。从振动的力学观点来看,喷水鱼洗的确是古代中国科学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发明。
喷水鱼洗在我国,最初应该起源于唐宋年间,王明清的《挥麈前录》有这样一条记录:
韩似夫与先子言:“顷使金国,见虏主所系犀带,倒透中正透,如圆镜状,光彩绚目。似夫注视久之。虏主云:‘此石晋少主归献耶律氏者。唐世所宝日月带也。’又命取磁盆一枚示似夫云:‘此亦石主所献。中有画双鲤存焉,水满则跳跃如生,覆之无它矣。’二物诚绝代之珍也。”盆盖见之范蜀公《记事》矣。
公元946年,石晋少主向辽太宗耶律德光投降,日月带和双鲤瓷盆或许是他的献降贡品,资料中并没有对这个瓷盆的形状、大小和结构作具体描述,而是记录了它的重要特点:盆底绘双鲤,装满水后,鲤鱼与水跳跃如生——我们知道,当双手摩擦鱼洗的过程中,水的喷射恰似被洗中鱼搅闹得水花四溅,由此可见,这个瓷盆与鱼洗的本质基本相同。宋代何薳在其《春渚纪闻》卷九引述《虏庭杂记》,也提到了这只鱼盆,但说它是木制的:
鱼盆则一木素盆也,方圆二尺,中有木纹,成二鱼状,鳞鬣毕俱,长五寸许。若贮水用,则双鱼隐然涌起,顷之,遂成真鱼,覆水,则宛然木纹之鱼也。至今句容人铸铜为洗,名双鱼者,用其遗制也。
在进行对比之后,我们很容易发现何薳所提到的盆与《挥麈前录》说记录的盆几乎同出一辙,但都没有提及需有人用手摩擦一事——这大概是在录者看来,鱼盆既然是神异之物,那么表演者的摩擦只不过是不入眼的“小技”而已,并不值得一提。但“隐然涌起”似指在刚开始摩擦时水纹涌现的情形,而“遂成真鱼”则应指摩擦进行到一定程度,水柱喷出,就像水中真有鱼在喷水一样。这一点不经意的泄露了摩擦还是存在的。
“至今句容人铸铜为洗,名双鱼者,用其遗制也。”这里,明确地道出了铜质喷水鱼洗的起源:在何薳生活的年代(北宋后期),今南京、句容县一带地区已经有人能够制造喷水鱼洗,而它的祖先即那只神秘的瓷鱼盆,而后才以“铜洗”或“双鱼铜洗”而闻名。起初这种盆底只刻画两条鱼,而后在发展中才扩展成四条,使四鱼的口和洗的四节线振动的波腹相对应起来——鱼口和鱼须对应四个波腹,鱼洗经摩擦后喷振出的四道水柱宛如从鱼口中吐出一般,这既科学又符合工艺构思,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令人想象无穷,这表明古人确实掌握了圆形板振动的经验法则。《清稗类钞》也有一条名为“李子明藏古苗王铜锅”的记录,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早明确而又全面记录喷水鱼洗类器物的文字了:
古州城外河街,有陈顺昌者,以钱二千向苗人购一铜锅,重十余斤。贮冷水于中,摩其两耳,即发声如风琴、如芦笙、如吹牛角,其声嘹亮,可闻里余。锅中冷水即起细沫如沸水,溅跳甚高。水面四围成八角形,中心不动。传闻为古代苗王遗物。锅上大下小,遍体青绿,两耳有鱼形纹。
由鱼洗的振动,很容易令人联想到18世纪下半叶克拉尼的金属平板振动实验。德国的实验家克拉尼在一个玻璃杯里装了半杯水,用弓弦在杯口轻轻拉过,此时水面呈现出波浪纹。在这个基础上,为了使振动变为可见,克拉尼在金属板上撒下了一层薄薄的细砂,当他敲击金属板产生振动时,板上的细砂就会都移动到那些不振动的波节线上。他所画下来的各种板振动图形,就形成了现在科学上闻名的“克拉尼砂图”。若是克拉尼当时能够看到中国的鱼洗,或许他还会用这种方法去研究和绘制各种弯曲板的振动图——或许可以成为“中国水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