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丽的皇妃

(2011-08-11 11:34:21)
标签:

容妃

印度

伊斯兰教

回部

宝月楼

杂谈

分类: 风格中国

文/图:刘刚

 

香妃,这不仅是一个令人迷醉的名字,也是一段扑朔迷离的传奇。

 

据说,香妃原为新疆回部酋长的王妃,面容白皙清秀,玉体清香沁人。清朝军队在平定回部叛乱时,杀死酋长,将她掳入皇宫。香妃的姿色赢得了乾隆皇帝的爱慕之心。然而,这位美女日夜思念亡夫和家乡,天天凄然泪下。为讨香妃欢心,乾隆下令在皇宫附近建造了一座宝月楼,作为她的行宫。宝月楼建成后,乾隆时常亲临探视,期望香妃顺从。不料香妃是一位矢志守节的烈女,她身藏利刃,企图伺机杀死乾隆,为夫报仇。皇太后闻讯后,担心乾隆遭遇不测,下令将香妃赐死。

 

香妃的故事虽然只是民间传说,但这一传奇人物却有其原型。这个原型就是乾隆皇帝的一位嫔妃——容妃。1734年,容妃生于新疆回部,她的原名是“伊帕尔汗”。在维吾尔语中,这一名字的意思是“香姑娘”。1759年,由于在平定回部叛乱中卓有贡献,“香姑娘”的几位亲属被召入京城,封官晋爵。1760年,为感谢皇恩,“香姑娘”的家人将其送入皇宫,服侍乾隆皇帝。入宫之初,“香姑娘”的封号是“贵人”。1762年她晋封为“嫔”,1768年又晋升为“妃”,封号为“容妃”。乾隆非常尊重容妃的伊斯兰教信仰,刻意给予她特殊的待遇。在皇宫中,她可以穿回族服装、佩戴伊斯兰样式的珠宝。

 

香妃是传奇中的烈女,容妃是史料中的皇妃。二者之间,香妃似乎更令人着迷,她的容貌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1914年,北京故宫举办了一次文物展,展出的文物来自清朝皇家避暑宫苑——承德避暑山庄。其中有一幅纸本仕女油画,画中女子身着西式盔甲,左手叉腰,右手紧握长筒式望远镜,气质英姿飒爽。这件油画幅长114.3厘米 ,幅宽78.3厘米,画幅上半部分有明显的纸张拼接痕迹。一位政府高官,从画中的女子,联想起传说中的香妃。高官的联想启发了展览举办方。为吸引观众,展览中,这幅油画的下方写有一段说明:“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从此,这幅油画被称为《香妃戎装像》。1948年,这件艺术品被移送到台湾,现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幅纸本仕女油画,幅长147厘米,幅宽71厘米。画中女子头戴欧式遮阳帽,身着西式裙装。她斜身依坐在山石旁,左手持长柄花铲,右手扶着盛满鲜花的花篮,一幅悠闲自得的美姿。有些艺术书籍刊载这件画作时,将此画命名为《香妃洋妆像》。

不管历史上有无香妃其人,这两幅油画,总算满足了人们一睹香妃容貌的心愿。那么,容妃呢?我们能否有机会看到她的真容吗?

 

2005年3月,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的中国艺术精品拍卖会上,一件拍品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拍卖图录介绍说,这件拍品由一位纽约藏家提供,该藏家于1972年从纽约著名的古董商George Juergens购得此物。这件拍品是一幅仕女油画,绘在多层加厚的高丽纸上,幅长130.8厘米,幅宽69.3厘米,四周锦缎托裱。在画幅的下半部分,有纸张拼接痕迹。很明显,这幅油画的用料与乾隆年间宫廷油画完全相同。乾隆时期,宫廷油画大都绘在这种加厚的高丽纸上。据传,这是郎世宁创造发明的一种油画材质。此画描绘出一位美女,椭圆脸,厚嘴唇,翘鼻头,双眼皮,眼眉之间绘有阴影,显示出深凹眼的特征。她的长辫盘于头顶,辫发编织着一条青丝缎带,头部左、右两侧分别插着白色菊花和粉色牡丹花。这位妙龄女子身着华丽的欧式衣裙。深蓝色的锦缎长袍,深绿色的丝绒长裙,洁白色的绸缎裙罩,嫣红色的袖带花结,颜色组合显得既庄重又高贵。在基督教圣像画中,这些色彩通常于描绘圣母的服饰。看来,此画创作者特意把这位女子打扮成基督教信徒的模样。洋装女子佩戴着许多珠宝,最显眼的是额顶上的头饰。这件头饰由水晶、珍珠和红、蓝宝石组成,其装饰图案具有明显的伊斯兰风格。头饰左右两边连接着月牙型的珍珠串,显得非常别致。这种头饰的佩戴样式在十八世纪的印度非常流行。十八世纪时期,印度上层社会信奉伊斯兰教,当时印度贵妇佩戴珠宝的造型和样式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按照伊斯兰教义,妇女必须戴“盖头”。为避免“盖头”遮掩,伊斯兰妇女头饰的位置大都越过额顶的发际线。十八世纪印度名画《拉达肖像》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画中女子佩戴的头饰为月牙型珍珠串。伊斯兰情调不仅表现在头饰上,洋装女子的手势也与伊斯兰教有关。她双手摊开,手心向上,抬在胸前。这种手势是伊斯兰信徒祈祷的手势。

 

画作中的伊斯兰情趣一定与洋装女子的信仰相关。乾隆嫔妃之中,只有容妃信奉伊斯兰教。可见,洋装女子不是别人,正是容妃。画中容妃的右手拇指夹着一把折扇,上面写着“爱兲”两字。“兲”是“天”的古体字,古语中该字具有“君王”和“夫君”的含义。“爱兲”两字出现在画幅之中,明显是为了表现容妃对乾隆的敬爱之情。

 

这幅容妃全身像可以说是一件独具匠心之作。在中国皇妃的造像中,画家非常巧妙地表现出基督教和伊斯兰的情致,这种将欧亚三大文化呈现一体的艺术作品极其罕见。从画作的笔触可以看出,画家采用了西洋油画颜料,油彩厚重,调和均匀,显示出欧洲职业画家的技法痕迹。画中容妃的面部正面取景,略有局部阴影,似乎她的对面有一束柔和的光线漫射到脸上。容妃的鼻翼、面颊采用粉红色晕染,显现出面容的立体美感。她的双手形象逼真,轻松自然,左手心上的掌纹依稀可见。

 

毫无疑问,这幅油画的创作者必定是在宫廷供职的西方传教士。这位技艺出众的画家精心构思出此件杰作,他用背景物体呈现出画面的纵深感,用飘逸丝带表现出人物的动感。站在这幅画作面前,我们会感觉到,容妃款款从历史云雾中步出,她微微地侧了下头,好似有意让我们看清她那张俏丽的面容。

 

是的,她的确是一位美丽的皇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