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人香气帝王思

(2011-05-18 16:08:57)
标签:

宋仁宗

清河郡

太和殿

紫禁城

闻思香

杂谈

分类: 礼仪

文:孟晖

 

让我们一起来编一出传奇吧。

 

这传奇绝非完全的虚构,人物、情节都是真实的,是历史上的真事,我们所需要的,只是动用一点浪漫,将它们联系到一起而已。

 

北宋仁宗是位多情的天子,一生宠爱过的美人众多,其中,却以张贵妃风势最盛。这位贵妃甚至没有在史册中留下芳名,用今天的语言来讲,她最初并没有在起跑线上占到有利位置,相反,幼年相当不幸。因为丧父无依,被母亲送入宫中做宫女,相比其他显宦之家出身的后妃,本来缺乏竞争力。然而,一入豆蔻年华,她以普通宫女的身份,竟迅速博得仁宗的“盛宠”,先后封为清河郡君、才人、修媛、美人,一路升至贵妃。

 

张贵妃除了容貌美丽之外,唯一可以运用的就是天生的“巧慧,多智数”,也正是凭着这一智力上的优势,她才得以从众多的宫人当中胜出。文献中记录的一个体现其明慧的细节是,即使她所住宫阁中焚爇的香品,也是出于亲自精心设计,与众不同。

 

宋朝是当时世界的经济中心之一,因此也是奢侈品消费中心之一,世界各地的名贵香料都被运至中国,供上层社会装点风雅生活。然而,对于宋代的有教养阶级来说简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普通而重要的熏香事项,到了张贵妃这里,也被渲染上了鲜明的、个性化的格调。当时为富贵人家所疯狂消费的沉香、檀香、龙脑、麝香之类,她都避而不用,却独独欣赏以荔枝壳、松子膜、苦楝花等若干朴素材料制成的香品。于是,芳气迥异于其他后妃殿阁的“张美人阁中香”不仅在宫中名动一时,甚至被传入民间,引发贵族与士大夫阶层的好奇与模仿。

这种香品的具体内容,可以由文献中大致得其仿佛,如明人周嘉胄《香乘》记有“脱俗香”:

 

香附子(半两,蜜浸三日,慢焙干)、橙皮(一两,焙干)、零陵香(半两,酒浸一宿,慢焙干)、楝花(一两,晒乾)、榠櫖核(一两)、荔枝壳(一两)。右并精细拣择,为末,加龙脑少许,炼蜜拌匀,入磁盒封,窨十余日,旋取烧之。

 

该书又引《墨娥小录》,有“四叶饼子香”:

 

荔枝壳、松子壳、梨皮、甘蔗柤,右各等分,為细末,梨汁和,丸小鸡头大,捻作饼子,或搓如粗灯草大,阴干,烧,妙。加降真屑、檀末同碾,尤佳。

 

不难看出,这两个香方都是以果壳、果渣为主要原料。实际上,在宋代,用气息鲜明而成本低廉的水果残渣制作便宜的低档香料,本是制香业中很发达的一项业务。因此,张贵妃的聪明之处也是大胆之处,是能够想到并且真的敢于把当时民间最低档的香品在工艺上加以精致化,然后搬用到宫廷生活之中。一脑门子政事的皇帝下朝之后,一进这位妃子的殿门,先闻到一股子与朝堂上、也与其它美人殿阁中全然不同的气息,想必会立刻有种接受SPA按摩般的放松吧。

 

然而,红颜多薄命,张贵妃竟在三十一岁的盛年早逝,仁宗哀痛之余,赐谥“温成皇后”,予她身后以皇后的尊荣。奇妙的是,宋时流传下来的香谱中,有一种“闻思香”,恰恰也是用荔枝壳、苦楝花、松子壳等作为配料。文献并未谈到闻思香与宋仁宗或张贵妃之间的关系,然而,由这个名词,我们是不是可以联想,这一香品当中寄托着一位帝王对于逝去的爱妃的思念呢?为什么不可以是这样:仁宗为了挽留住一点张贵妃生前的气息,在“阁中香”的原有配方中,再添加入体现她鬓香与体香的配料,设计出一款具有纪念意义的香品,下令匠人精心制作,并赐称“闻思香”。每当他感到强烈的思念涌上心头,便会命宫人焚炷一丸,让由荔枝壳、苦楝花等混合而成的清远香气包围自己,仿佛再次被那曾经熟悉的女性的温柔与灵慧所包围。

 

惊人的是,清人况周颐所著《眉庐丛话》中有这样一条信息:

 

每岁元旦,太和殿设朝,金炉内所爇香名“四弃香”,清微澹远,迥殊常品,以梨及苹婆等四种果皮晒干制成。历代相传,用之已久,昭俭德也。

 

在清朝,除夕之后,元旦的清晨,要在紫禁城内的太和殿上举行一年伊始的隆重大典,文武百官庄严叩拜万乘君王。想不到的是,偏偏在这至为尊贵的场合,殿前一具具大香炉中所焚非沉非檀,反而是用梨皮、苹果皮等四种果皮制成的香品。由于四种果皮本属于多半会被丢弃的东西,于是所成香品便取名“四弃香”。之所以特意在新年的第一天采用这样一种香料,意义在于醒示天下,俭朴的美德乃是天子、国家以及臣民的品行的立基所在。

 

因此,年年的元旦,太和殿上下都是被梨、苹果等四种水果合成的香气缭绕。就在这清淡而飘渺的氤氲中,迎来新升的太阳照耀到紫禁城琉璃瓦上的曙光。

 

不过,本是粗犷的马背民族的满族皇室并非这一思虑深远的仪式细节的发明者。相反,在元旦大朝上使用四弃香,乃是“历代相传,用之已久”。以果皮、果渣制作香料,是在宋代出现的制香技术,因此,可以断定,“四弃香”用于朝会的古老传统不会早于宋代。

 

于是,我们又可以大胆地开动想象了。为什么不呢?想象宋仁宗正是在张美人阁中香的一丝如缕中批阅奏折,忽然产生念头,决定将这种出身微末的香料用于朝堂上的重大仪式,以这一象征性的气息,向臣子,向天下,宣示勤政爱民、天下为公的圣衷,从此立下了代代相传的法则。

 

其实,以宋代香道的发达,有着各式各样由制香、用香、品香生发的优美迷人的情节,完全可以供今人将其与当时的政治、文化乃至国际贸易等等方面串联起来,编成一部回肠荡气、慷慨与多情兼具的电视传奇长剧。江山美人,文人侠客,玉堂珠户,歌台舞榭,经由一缕又一缕的馝馞烟缕,再现出如水墨般洇晕重叠的形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