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管笔显十方世界

(2011-01-19 12:03:18)
标签:

游于艺

中国

书道

良知良能

身心

杂谈

分类: 风格中国

文:王林海

 

书道与书法有区别吗?说它有是书道重在生命的自觉,而书法重在意趣与人文境界的比拼。前者自觉觉他,后者造作,当然这是对今日书法界的弊病而言的;说它无,一管笔显十方世界,哪有区别?

 

“文艺复兴”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是要成千上万的读书人站立起来,充满浩然正气,重新拾起琴、棋、书、画、诗、武、茶作为日用功课,收拾身心,活出中国人的精神。中国文化讲理、法、术。理是天理,法是接通天、地、人、道四维的通道,术是先贤遗留的经验。要造就天地人的精神,必须承传法脉,证悟圣贤的用心之道。没有获得法的传承,就会像一条软虫一样爬行在我们这个碌碌的世界,滚来滚去,哪有风骨可言,更不用说能撑起天地人的精神,成为中流砥柱了。书道作为“游于艺”用心之道的法门之一,它是要建立起中国人观看宇宙人生,获得良知良能的自觉,这是一条水归其壑的正觉之路。如果读书人还沉迷于对圣贤知见的讨论,满足获得文化知识的自我犒赏,那么,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志愿就会落在茶余饭后的调侃里,左脚先迈还是右脚先迈将会成为挡在复兴道路上的绊脚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显然“自然”这两个字不是指现象界,而是统摄着天、地、人、道四维的精神。用一句平常的话把它说出来“自然”两个字可以把它理解为“就是这样”的意思。古人要用一管笔拟太虚之体,其旨在于想通过一管笔统摄宇宙人生的精神,他们要让笔出乎自然,让笔决出“就是这样”的天、地、人、道的精神。

 

谈书道,我们不能忘记书圣王羲之,他在《兰亭诗》和《答许珣诗》里有这样四句:

    群赖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

“群赖虽参差”就是我们相依共生的天地。它生生不息、理趣横生、日新月异,古人把它称为“大化世界”。“适我无非新”是指万象皆出于机而入于机。机是什么呢?机就是我们遭遇到外部世界,心受触发所产生的反应。它是心生的一动,这一动是崭新的,它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那是生命的实然。说的透彻一点,它就是我们的生命。古人说:一微尘一世界,一刹那一人生,人生就活在刹那里。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就是这么一个理。“争先非吾事”这是说书道之为乃是生命独觉之为,无一物、无一境可依、可比。那是要在心里造出一个世界,哪里还有人文的高下呢?故,觉悟者至诚无息。“静照在忘求”这是说为书在能静照,笔下刹那刹那的显现,投射出来的正是心迹的真面目。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清晰地投射呢?那就是要忘求,达到直心流露。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书圣,他的墨痕成为圣迹,就在于他能发宇宙人生之真谛,用一管笔为天、地、人、道立言。读懂了这四句诗,也就体悟到了王羲之作为书道修持者的用心之道了。 那么,我们要问:古人为什么给书道立法呢?立法之后,为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千百年来,中国读书人练字作文,众多的帝王将相、文人高士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书道的践行中去。我们要想一想,书道有什么魅力牵引着他们呢?问下去,就这样问下去,我们一定会照见书道真面目。

 

要契入书道精神,我们还是要从力、劲、气、意、象、神谈起,从趣、味、境、意、象、神谈起。

身清净故心清净,心清净故身清净。修持书道首要一着就是要觉受身心能量的运作,通过笔、墨、纸所显现出来的痕迹,观照自己身心的状态。笔、墨、纸呈显出来的痕迹就是笔墨精神。而如实呈显笔墨精神的能力,我们称它为法。掌握这个法的技巧,我们称为法姿。执笔无定法,指实掌虚即可。运笔要求得笔的自重力、人的巧力和笔在运动过程中的翻弹力、涌动力、旋转力、自振力六种力的合力运作。力和趣是对应的,一内一外,把注意力集中在力上,是书道实证的功夫;把注意力集中在趣上,是审美、是营取。

在运笔作字过程中,感受关节、肌肉、身形的状态,是对劲的体证。劲是全身之力运于笔尖的训练,当你实证到全身之力运于笔尖便掌握了用劲。古人讲“力不露尖”,就是讲的整体力。这种力是从脚跟里发出了的,它传遍周身,而劲却集中在笔尖,我们把这种用力的过程称之为劲。做到这一步,身心能量就入细了一步,这是致广大的开始。劲和味是对应的,味和趣相比含蓄了,但依然是劲所显的相。

生生不已之动谓之气。气是息的外显,心动则气生。古人有“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气以身传,而意能率气,这是身心合一的能量。掌握用气是书道关键的一步,它也是身心能量在书道修习过程中进入精微的状态。书道重气韵生动,其旨在于要求身心能量致广大而入精微,故,古人把作书运笔的方法称为骨法。所谓骨法指的就是要显骨、肉、筋、血、气、神为一的呈显。熟练掌握了用笔墨运气,也就初步实现了心物一如的境界。气和境是对应的,境是气的外显,它非常微妙。为书得了气,多数人自鸣得意,岂不知任运使气是身心能量的滥用。古有“月明簾下转身难”,到了这一层境界的人,切莫把脚步停下来,还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书道之旨在于发挥良能、变化气质、陶冶性灵,不断地超越自我的局限。

万念俱息、心生而无所住,是意之旨趣。意是说不清楚的,粗疏地说,是天性的发动或身心的自觉。怀素在他的《自叙帖》里用“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描述了意之难言。然而,意在书道修持中却又高居王者之位。古人把书画艺术简称为“写意”,那是要告诉我们,命笔作书全听从意的指挥,但意又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意念、意志的意思,而是要深入体会身心松静之后那个忘我的“静照”之状态。所以,意是书道的用心之法,是书道精神核心的核心。《中庸》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把它用来作“意”的止观。

诸局部之和谓之象,心光一亮谓之象,非照相镜头可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用“象在而遗其形,心生而无所住”来诠释心生之象与应物之相同在的运作之境。中国的诗与文是在造象,书画、建筑、雕塑、音乐也是在造象,中国文化艺术就是在为我们这个宇宙人生造象。象随心生,一旦把心生之象与良知良能和合为一,“游于艺”的生命自觉便止于至善了。书道之功用就在于“代天立言,代一个世立言”,故稀有珍贵,因为它是人性良知良能的自觉之言。

天、地、人之位谓之神,身、心、灵之境谓之神。神也可以说是天、地、人、道“一以贯之”的精神显现。神因人心而有,除人心外不存,它是生命知觉力的产物。人通过“游于艺”的创造,心物凝聚在一界中。我们可以从书画里、音乐里、文章里真切地感受到它那不言的存在。“书道玄妙,不可目取,只可神遇”,这是古人对书道精神的批注语。修持书道,体验神遇之境,就是书道的自觉,用现在的话语就是“认识自我”。古时一个人死后会把他的名字写在牌位上,摆放在宗祠里,称其为“神位”。所以,神者位也,它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命人格的全境,书道作品就是一个人生命全境的“神位”。所谓“神品”、“神来之笔”就是见性达意了,就是“心物一如”了。神与格是对应的,神是自显,而格是先入为主的造作。

 

力、劲、气、意、象、神,是生命自觉的成长,它是书道践行之法,是帮助人类身心升华至真、至善、至美的具体方法。趣、味、境、意、象、格,是心生一境的追求,它是人文高下的价值安立。同样,它也是慕高下、争先后的强力意志,说的难听一点,它是个人意志造作的产物,说的切实一点,它是艺术的功利主义。我们把它投影到当下的书法界,又有多少人困在趣、味、境、意、象、格的比拼中,忘失了生命自觉的升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