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日自随天仗出
(2010-01-27 15:37:56)
标签:
晓日宣德楼春帖桃符苏轼大庆杂谈 |
分类: 风格中国 |
文:李之亮
广义来说,宋朝人过春节,实际上是把冬至、立春、春节、人日、元宵等节日串在一起,有点像我们现在的“长假”。
按照宋朝的传统,大年初一这一天,除非有国丧、日食之类极特殊情况,朝廷都要举行大朝会,君臣同庆。吴自牧《梦梁录》载,这天天没亮前,大约五更时分,皇帝就要起身,虔诚地燃起一炷香,名叫“天香”,替天下百姓向上天祈祷百谷丰登。此时宫门还没打开,但百僚都已经在门外候着聊天看星星了。蛤蟆梆子敲过一阵后,门内出来几个卫士挨个儿点名,然后引领众官依次进入宫内,参加大朝会。此时皇帝已端坐在大庆殿,四个长相威猛的大汉身穿甲胄,站在大殿陛阶的四角,叫“镇殿将军”。这时皇帝把宰相和百官宣召进殿,所有官员按照职位高低依次进入殿门,在押班宰相的带领下完成舞蹈。这里所说的“舞蹈”,指的是拜见皇帝时的那套动作,比如俯身、甩袖、长跪、起身等等,这些动作都是礼部和太常寺预先制定好的,每个官员都不知排练过多少次了,一般不会出问题。舞蹈之后是山呼庆寿,然后是一个身穿绿衣的禁卫用极大的嗓门拉长音儿大喊一声,名叫“绕殿雷”,这声雷究竟说的什么,没人能听出来。话音落后,百官鞠躬听宣:“履兹新庆,与卿等同。”到此为止,朝贺这个节目就演完了,接下来便是大撮一顿,然后散去。朝贺是个程式化节目,所以从北宋到南宋基本没有太多的改变。
朝贺和大宴是一定要奏乐的。《宋史·神宗纪》说:“(元丰)六年(1083)春正月丁丑朔,御大庆殿受朝,始用新乐。”意思是说这年正月初一神宗在大庆殿接受百官和外国使节朝贺时,开始使用新制定的乐章。既然是采用新乐,说明此前用的是“旧乐”。至于那场国宴,气氛既热烈轻松,又非常享受,官员们应该是在这样的围中大嚼大咽,不再拘礼。宋朝是很注重文化娱乐的,帝后生日、冬至立春、端午立秋等场合和节令,都要由教坊演出精彩的戏文,元旦当然不可能缺少这个节目。不过那时的戏文还没有具体情节,只是些恭贺庆祝之辞,这些文字都出于名家之手。大文豪苏轼就写过一组“教坊词”,专供教坊在不同场合上演,致语有点像如今之致词:“恭惟皇帝陛下,躬履至仁,诞膺眷命。法天地四时之运,民日用而不知;传祖宗六圣之心,我无为而自化。九德咸事,三年有成。始御八音之和,以临元日之会。人神相庆,夷夏来同。臣等忝与贱工,得亲壮观。知舆情之愿颂,顾盛德之难形。不度荒芜,敢进口号。”大意是说皇帝陛下继承六代祖宗的仁德,参加元旦盛会,人神共庆,中外共庆。我们有幸参与这样的演出非常高兴,请允许我献上祝福的口号。接下来便是“口号”了:“九霄清跸一声雷,万物欣荣意已开。晓日自随天仗出,春风不待斗勺回。行看菖叶催耕籍,共喜椒花映寿杯。欲识太平全盛事,振振鵷鹭满云台。”
立春通常是在元旦的前几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年根儿”。这时喜庆的气氛已相当浓厚,宫里自然不会落后。宋朝后宫有更换桃符和张挂“春帖子”的习俗。《东京梦华录》说:“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都是说的这种物品,只是宋朝宫廷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嫌门神太俗,换成了“春帖子”,也就是在桃符上面贴上春帖代替门神。朱弁《曲洧旧闻》卷七说:“进春帖子,自皇后、贵妃以下,诸閤皆有。”这些春帖子由学问最高的翰林学士撰写,通常是一首精巧的小诗。我们熟悉的宋朝大文豪,不少人都干过这活儿,如欧阳修当翰林学士时写的《皇帝閤春帖子词》:“萌芽资暖律,养育本仁心。顾彼苍生意,安知帝力深。”“气候三阳始,勾萌万物新。雷声初发号,天下已知春。”给皇后閤写的帖子词:“御水冰销绿,宫梅雪压香。新年贺交泰,白日渐舒长。”给张贵妃写的帖子词:“内助从来上所嘉,新春不忍见新花。君王念旧怜遗族,常使无权保厥家。”此时张贵妃已经去世,为了让她在阴间过个愉快的春节,还是在她的旧居换上新桃符、贴上新帖子词。这些帖子词大都通俗明快,架不住量大,每个閤都需要数首,加起来真够难为学士们的。宫里玩的是高雅文化,民间则写上大致对仗的两句话分别挂在门前两柱,就是今天的对联了。
除了春帖子,后宫还要张挂彩灯。北宋中前期后宫的规模并不算大,就在这个不大的空间里,也要张挂数千盏灯。苏轼曾写过一篇《谏买浙灯状》,大意是说神宗为了孝敬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年初与开封灯匠订购了四千多盏浙灯(用两浙工艺和材料制成的花灯),准备年节时在后宫张挂。年底收购时,却单方面压灯匠的价,还强行规定这些灯只能卖给皇宫,不准上市,弄得灯匠们白忙活了大半年,连本钱都未必能收回来。苏轼说皇家仗势欺人,强买强卖,很不光彩,建议神宗不但不要压价,反而应该提价,才能取信于民。咱先不管苏轼咋说,单看“四千多”这个数目字,就足见当时后宫过年的排场了。
宋朝人对“灯”有非常深的情结。《东京梦华录》说:“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意思是从冬至以后,开封府便开始雇人在御街宣德楼前搭建彩山架子(山棚即灯山的骨架),游人们也逐渐聚集到御街两旁。正因为这个年节持续的时间长,所以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灯山上彩之后,“金碧相射,锦绣交辉”。还有临时搭建的“横三门”,上面大书“大观与民同乐”或“宣和与民同乐”字样,一派富足祥和的景象。这些基础设施修好后,“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这一点也不算夸张,因为当时的汴京,是东方最大的消费型大都会。接着是各种绝活儿粉墨登场:踢球的,走单丝的,倒爬竿的,吞铁剑的,耍傀儡的,演杂剧的,卖药算卦的,炼仙丹的,耍猴的,无奇不有。百僚到这里帮趁是少不了的,就是皇帝,也要不失时机地经常来赶赶热闹,要不为啥说是“与民同乐”呢。宋朝皇帝过年真够忙活的,初一受群臣朝贺后,回到后宫,还要接受嫔妃们的恭贺,如果皇帝有太后或太皇太后,还要到她们宫里恭祝健康长寿,还要陪辽国使臣吃饭,这一切都做完,才能腾出闲空儿出宫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