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仙境别红尘

(2009-09-18 10:15:02)
标签:

仙境

旧舍

清客

红尘

宝玉

桃源

礼志

礼志杂志

《桃花源记》

杂谈

分类: 风格中国

文:袁瀛

 

刘晨、阮肇所入之桃源,自是仙境;陶渊明所记之桃源,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国,虽非真正的仙境,却也去之不远。无论哪一处桃源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者与其他神话中的仙境一样,成为可遇而不可求、事后又无处追寻的代表;后者的涵义尤其丰富,影响也更为广泛,包含避世、隐遁、理想社会、出尘绝俗的精神境界……总之是混乱不堪的世界上唯一的清静之处。

 

知识分子们大多有桃源情结,不仅王维、刘禹锡等诗人写过《桃源行》,就连王安石这个入世甚深的拗相公也写过。专咏桃源的诗文已经数不胜数,其它并非专用桃源而描写桃源的作品的数量就更是庞大,这还不包括没有直接描写桃源而实际上受其影响的作品。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表现自己心目中的桃源。大观园——很难确实地说它一定是继承了桃源这一意象,但从它的环境到它所表现的精神层面来看,大观园似乎隐约是桃源的一个侧影。

 

大观园是红楼故事展开的舞台,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作者特意描写到大观园的入口:“遂命开门,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读至此处,使人自然联想到《桃花源记》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描述。二者并非只是形式上的相似。当一众清客相公议论应该如何题名此处时,作者借宝玉之口说:“此处并非主山,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若直书‘曲径通幽处’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换言之,此处真正的功用即在于引人们进入真正的“幽处”,只是一个入口;而所通向的“幽处”,则正是大观园之“正景”。

 

在这些“正景”之中,有一处颇为特殊,似与整个园内景物不称,这即是后来被命名为稻香村的小庄园。宝玉对其有着诸多批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贾政虽不待宝玉说完便硬生生地打断喝骂,但他自己也是一开始就承认此处“系人力穿凿”的。众人一致称赞大观园的设计者“胸中大有邱壑”,何以此处竟至不宜?稻香村“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不难看出,这亦有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影子。众人云“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范成大有《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咏田园生活,而其中就有“忽见小桃红似锦,却疑侬似武陵人。”之句。身在田园之中,人们很容易将所在之处与桃源联系起来。桃源本就是与世隔绝的处所,怎么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于是它与其他景物的不相称,倒是自然而然的了。

 

不知是否受到了思维惯性的影响,众人从稻香村出来后,到了下一处景点(后来被命名为花溆),纷纷为之命名为“武陵源”、“秦人旧舍”,而其景不过是“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只与桃源接近入口的地方略有相似,大家便争相以此命名,“武陵源”倒还好,而“秦人旧舍”却是索性越过这桃花流水,直接想象到桃源里面去了,虽然这花到底是不是桃花还说不定呢。到底还是宝玉冷静,驳斥了众人一番,主张用“蓼汀花溆”为之命名。

 

元妃省亲之时,让若干姐妹为此园题诗,黛玉诗第一句即为“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虽有颂圣说场面话的成分在内,但以黛玉之心性,即使是颂圣之语,恐怕也难作违心之论。 “仙境别红尘”固然是在说景物,而大观园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正是小说世界中的世外桃源,足以匹配这句诗了。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宝玉的这句名言大概是无人不知吧。暂且不管红学家们争论的女儿和男子究竟谁代表满人、谁代表汉人,宝玉这句话又是表达出了作者对待满、汉二族的何种倾向,反正重女轻男、认为女子比男子干净清爽的倾向总是没错的。大观园中居住的,除了宝玉一人之外,全部都是女子。虽然其中也不乏“鱼眼珠”之类,但她们毕竟不是故事的主角,只是为了照顾宝玉与姐妹们的生活起居而住进园子罢了。

 

得知元妃让宝玉与众姐妹入园居住时,“别人听了还自犹可,惟宝玉听了这谕,喜的无可不可。”搬入花园固然是件高兴的是,但试想若是让他与他素来看不顺眼的人同住,恐怕他也不会高兴吧。众女儿虽非桃花源中的“黄发垂髫”、“往来种作”之人,然而她们清净纯真,至少与园外人相比要纯真得多。虽然也有人有时对宝玉“晓以大义”,劝说他做些能够“光宗耀祖”的事,不过这些宝玉每每当面反驳;而在贾政与清客们面前,只好唯唯诺诺。正是迫于家长制与科举功名的压力,女儿国里才显得轻松与纯净,在宝玉心目中,女儿国才是“温柔富贵乡”,是他心中的桃源。

 

搬入园中之后,宝玉“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大观园里也有争斗,有利益冲突,并非是一个完全理想化的桃花源。但是这些争斗与园外世界的混乱相比,难及百一。大观园虽不是为着避世的目的而建,然而其效果却正是给了园中人一个与外界相对独立的空间,远离世俗之人所看重的功名利禄,远离尘世间的种种污秽。

 

诗僧皎然的《晚春寻桃源观》诗中有“全觉此身离俗境”之句。除避世之外,绝俗也是桃源意象的一个重要内涵。大观园也如此。园中的生活是审美的:白雪红梅、结社题诗、月夜联句……不胜枚举,就连喝酒吃鹿肉,也大有名士的作派。

 

知识分子所重视的,除了社会问题之外,还有人生问题,这二者常常是不可分的,对社会的失望通常会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小说在多处感叹人生的多变与生命的易逝。这种感叹在大观园外的场景常表现为对总体人生的思考,而在园内发生时,除了感叹人生之外,还有几处专门感叹生命本身。再明显不过的是葬花一节内容,并且这一内容在后来凹晶馆联句时又重新提及。稍含蓄的还有湘云眠芍,这段情节在形式上多少借鉴了寿阳公主的故事,并以落花暗示湘云之青春正如繁花,美不胜收,却终将凋零。这种基于生命本身的感叹与对整体人生的感叹相比,简单却澄澈通透。此种文字仅见于大观园中,这应该并非单纯的巧合。

 

桃源虽好,但终不可求。“虚疑世有桃源路,共笑人忧杞国天。”人们虽对桃源百般向往,但仍知其只是理想。桃花源如此,不如桃花源般理想的大观园也是如此。正因为大观园并非完全理想化,宝玉等人才得以体验。然而,最终仍不免诸芳散尽,园林凋敝,理想破灭,加之宝玉本身的思想还有先前的一些小铺垫,他终于遁入空门。

 

桃源虽不可求,但我们也不必因此失望。比起客观的桃源,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桃源才是更为真实的存在。汤稚平有诗云:“柴桑便是羲皇世,智慧相忘息众喧。能使此心无魏晋,寰中处处是桃源。”这思想也是深深地植根于古人的心中,稚平之论虽非首创,然确为至语。在现代喧嚣的生活中,我们在心中保持一份宁静自守,是为自己提供一个灵魂的栖息之处,实无异于给自己找到了传说中的桃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朝霜拂剑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