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自由大道驶向美好时光

标签:
礼志哈雷戴维森文化 |
分类: 品牌 |
HEADING FOR HAPPY TIME
http://www.upperclassstyle.com/upload/Jinyi/1387.jpg4月的一天,北京东北四环一带响起了来自20世纪初美国密尔沃基地区的原始动力之音。锃亮的引擎外壳和飞转的车轮从地平线上一闪而过,简约而坚硬的车型伴着粗犷的排气筒轰轰而出的原始动力,使人不觉迷幻在“终结者”的铁骑魅影之中。那一辆辆像来自钢铁世界的精灵,划过人们的视线,使人们误以为回到了20世纪初的美国街头,但它华美的流线装饰,精雕的车型细节,加上那桀骜不驯的形象展现在眼前时,人们仿佛才幡然醒悟:代表人性高贵、庄重且癫狂痴醉、狂野自由的时代终于来临了。
哈雷戴维森于2006年4月正式入住北京,10月份,北京哈雷车主会宣告成立,至此,全国仅有的北京、上海和青岛三家哈雷戴维森经销商正式成立。
哈雷品牌追寻的宗旨是对原始动力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激情自由的向往。拥有一辆哈雷,就代表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结交更多不一样的朋友。或者哈雷给予车迷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境界。
哈雷戴维森创立于1903年,当时William Harley和Davidson三兄弟在密尔沃基一间只是10 x
15
英尺大小的木棚创建了著名的哈雷戴维森摩托公司,生产出来的机动车在当时被称为“机器和人性融合的超级金属明星”。此后几乎每一件历史大事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它经历了战争、经济衰退、萧条、罢工、买断和回购、国外竞争以及市场变幻的重重洗礼,其中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为美国军方定做摩托车的经历,以及历届美国总统对哈雷戴维森发展的关注和喜爱,其中里根总统、克林顿总统、布什总统都曾亲自造访。
http://www.upperclassstyle.com/upload/Jinyi/1388.jpg一个多世纪以来,哈雷戴维森将自由大道、原始动力和美好时光的精神赋予这个创造了美国乃至全世界机动设备和传统制造业历史上最伟大的品牌上。哈雷令人艳羡的骄人业绩在美国奢侈品牌排行榜上继续上演奇迹,头衔被冠于宝马、劳力士、奔驰之前,成为紧随“绝对伏特加”之后的第二大品牌。然而这些头衔并不是靠它的销售业绩建立起来的,因为哈雷戴维森百年建立起来的文化代表了美国的进取精神:“它代替了骏马,将美国二百年西部的拓荒史在二十世纪成功续写了一百年。”这种文化甚至被演绎成一个在美国人逢皆知的故事:一个人到哈雷店里要买辆摩托车,店员非常严肃地跟他说,我们这里只有哈雷戴维森,我们不卖摩托车,我们卖的是一种精神和文化。所以当面对一个狂热的哈雷车迷时,你千万不要想当然把他看作一个街头嬉皮士,或者将其跟犯罪、吸毒、地痞混混联系在一起。它充满激情,甚至叛逆,但绝对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忠实朋友。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不是说过:“一个国家里总有点离经叛道的东西,是件好事。”同样以特立独行而著称的电影导演丹尼斯?霍普在他的《逍遥骑士》中将“自由上路,寻找自我”的理念通过电影贯穿给每一个热爱自由,充满激情的的青年人身上,同样他们的座驾也由奔腾的骏马变成了咆哮的哈雷摩托。哈雷的车迷们将闪耀的盾形商标以纹身的形式镌刻在身上,因此有人赞誉哈雷为“纹在顾客身上的品牌”。
http://www.upperclassstyle.com/upload/Jinyi/1389.jpg
在美国流传着一句话:年轻时拥有一辆哈雷摩托,年老时拥有一辆卡迪拉卡,此生无憾。玩得起哈雷摩托车的人大都是商界名流、影视大腕、体育明星和政界精英。约旦前国王侯赛因、伊朗前国王巴列维、“猫王”、施瓦辛格等等都是哈雷忠实的信徒。现在哈雷已走出男人的专利,不少女性也开始热衷于纯金属的坚硬质地、炫目的色彩、大排量油门所带来的轰响,奥斯卡影后查理兹·塞隆曾说:“我是一个开哈雷、吃牛排、烟不离口、喜欢豪饮的女孩”,“网坛玉女”——纳芙拉蒂诺娃,更是对哈雷戴维森摩托车一往情深。即使美国总统布什的白宫办公厅主任约书亚·伯尔顿也骑着自己的黑、银色相间的哈雷戴维森摩托走马上任。有一次伯尔顿把一个哈雷戴维森摩托车油箱挟到白宫的内阁会议上,让布什、副总统切尼和各部首脑在上面签字,作为送给哈雷公司100周年庆典的礼物,这成为华盛顿社交界的谈资,美国贸易谈判代表曾说:“伯尔顿是个摩托车狂热分子。他当上白宫高层职员后,仍然骑着一辆迷你型摩托车。”
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哈雷的理念,正如哈雷戴维森中国区首席代表华思迪先生说:“哈雷只是提供给中国消费者另一种生活方式。”
文章来源《礼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