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霞帔的命运

标签:
礼志红霞帔宋代礼服文化 |
分类: 礼仪 |
http://www.upperclassstyle.com/upload/Tam/1375.jpg也许,终有一天,会有人想到用“红霞帔”作为女主角,创作一部关于宋代宫廷的小说或者影视作品吧。红霞帔以及紫霞帔,都是宋代宫廷里的后妃名号,当然,是最低阶的一种名号。在宋代,皇帝大驾出行,后宫陪随,从皇后、贵妃、淑妃、美人、才人……直到红霞帔、紫霞帔,纷纷乘着形制华丽的轿子,长长地迤逦一路。
霞帔本来只是服饰的一种,它来源于唐代女性的“帔子”。实际上,从北齐时代起,可能是受到游牧民族服饰习俗的影响,女性平日人人都裹一条大围巾,用来为胸背避寒。北齐时,这条围巾几乎就像今天的单人床单那样宽和长,围在肩头,颇有气势。直到初唐时代,帔子还很接近今天的大围巾,女性将其覆于双肩之上,既保暖,也起到了装饰的作用。不过,一入盛唐,也就是杨贵妃的时代,帔子就变成了纯装饰性的饰物,化身为一抹半透明的浅纱薄罗,长长地环绕在女性的胸前身后,再垂下袅袅的巾角,如烟缕般轻盈飘逸。
在转化成纯粹的装饰性服饰之后,帔子渐渐变作正式礼服的一部分,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醒目。到了晚唐,女性在穿着正式礼服出席隆重场合的时候,所佩的帔子在长度上极其惊人,不仅要在身前身后绕上两道,一对巾头还会长长地拖在地上。这时的帔子也异常精美,讲究用银泥在其上印出花鸟纹样,银辉隐隐,在穿衣人身上闪动脉脉光波。
于是,到了宋代,帔子就演变成女子礼服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过,在当时,帔子分为两种,普通女性所佩称为“直帔”,内、外命妇(获得贵族封号的女性)所佩才是“霞帔”。“霞帔”一定要经过皇帝的赏赐才能得到,民间绝对没有擅自佩戴的权利。如《宋史·舆服志》明确记载:“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盖与臣下不异。”此处所说的“常服”不是指日常服装,而是指在国家大典之外的各种礼仪场合所应着的正式礼服。
福建南宋黄升墓中出土有宋代霞帔的实物,其形制是两条绣满花卉纹的细长带,长带尖角一端相连在一起,形成“V”字形。穿用的方式,是将两条长带搭在肩头,一双巾头落在身后,而尖角一端垂在身前。有意思的是,唐代女性曾经时兴在胸前裙带上系挂精美的、用于盛小物件的金、玉小盒,在宋代,这种小盒也被纳入了礼服系统,转而挂在霞帔下垂的“V”字形尖角上。这种小盒总是采用金、银、玉等珍贵材质,雕满龙凤花纹,或者做成镂空的香囊形式,还有个专称叫做“帔坠”。更有意思的是,由于霞帔的一对巾头是垂在身后,因此必须在脖颈后的位置将霞帔的两条长带用线缝连一下,只有这样才能将霞帔固定住,不至于从穿衣人的肩头滑落。为了在重量上与身前的帔坠取得平衡,在颈后缝连之处也会缀有一枚金、银的香囊,甚至同时再坠上一枚小玻璃饰物。香囊都可以开合,在其中放上香料袋,便在贵族女性的身前身后暗飘芬麝。
正因为霞帔是贵妇常礼服的一部分,并非人人可佩,所以,宋代宫廷中衍生出“红霞帔”、“紫霞帔”这样的后妃名号。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绍兴九年,“后宫韩氏为红霞帔”。将韩氏泛称以“后宫”,可见她只是一位普通宫女,原本没有任何位阶。再如宋人张扩《东窗集》中记有《红霞帔冯十一、张真奴、陈翠奴、刘十娘、王惜奴等并转典字,红霞帔鲍倬儿、紫霞帔王受奴并转掌字制》一则,实际是皇帝所开具的“授任书”,把一批原为红霞帔、紫霞帔身份的宫女,“提升”为典字、掌字。据《说郛》中的《趋朝事类》,在宫廷“内命妇”中,典字为正八品,掌字为正九品,在后妃、女官的正式编制当中属于最低的两级,而红霞帔、紫霞帔以及地位更低的听宣、听直、书直则根本“不系入品”。看得出来,皇帝如果喜欢上了一位普通宫女,往往先给她一个红霞帔或紫霞帔的名分,让她与一般的宫女有所区别。如果这位宫女能够继续获得皇帝的恩宠,才有可能被封为“正式”的嫔妃,在礼法体系中占据一个堂堂正正的席位。
至于何以呼为“红霞帔”、“紫霞帔”?推测起来,普通宫女在宫中当然没有佩带霞帔的权利,于是,受了皇帝恩宠的宫女,会被特别赐以红霞帔或紫霞帔。在宫中的各种礼仪场合,有正式名号的后妃们要按规制穿戴符合各自地位的常礼服,尚未获得“职称”的承恩宫女们当然没有这一资格,但是,她们可以在宫女服装上加一条红霞帔、紫霞帔,标示其特殊身份。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宋朝皇帝赏赐红、紫霞帔,那是相当的大方,宫廷中经常会有成群身为红霞帔、紫霞帔的低级妃嫔。对于陈翠奴、刘十娘这样显然出身社会下层的女孩子,一袭霞帔,无疑如同一张入场券,让她们得以跨进争夺后妃尊位的游戏场。南宋高宗的妃子当中,就有一位刘氏入宫后从“红霞帔”做起,一路升到贵妃。但一旦争斗失败,迎来的命运也格外悲惨。《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哲宗晏驾未久,皇太后便下令废黜一批哲宗身边的妃嫔、宫人,其中有位韩氏女子,便由正五品的才人直降为红霞帔。皇太后指责韩才人路数不正,脾气还坏,“且与一红霞帔名目,令往守陵”,实际是硬塞给韩氏一个最卑微的妃子身份,借此罚她去为哲宗守陵,在陵园中埋没一生。在此,“红霞帔”成了暗算的手段,也是侮辱的标志。
人心的虚荣,浮华的无常,权力倾轧的残酷,全都闪烁在一条红色的、绣满五彩花纹、贴金泥银的细长围巾之上,闪烁在那轻轻垂荡的、飘着香气的小小帔坠上。
文章来源《礼.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