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作揖
(2009-03-04 11:14:09)
标签:
礼作揖礼志杂志文化 |
分类: 礼仪 |
作揖作为中国传统的见面礼仪,在今天越来越多被讲究礼仪的人开始采用了。作揖看似简单,但如何抱拳,是左手包右拳还是右手包左拳,这可是意思满拧的。抱拳后是放在左胸、右胸,或是不偏不倚地放在中间,这里面其实也大有讲究。
大家平日相见,往往以握手为礼,不过这握手之礼,却是舶来品,在欧洲最为普遍。而按照我们中国人的的礼节,熟人见面难道也是握手吗?当然不是,而且,在古代,握手的含义和现在是大大不一样的。
《史记·滑稽列传》中就有所谓“握手无罚,目眙不禁”的记录,实际上就是把握手看作轻佻的举动。而三国时代著名的诗人阮籍,在《咏怀诗》中就有写道:“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这又证明,古人对于手拉着手的这种举动,都认为是特殊感情的表现,而不是一般的礼节。《后汉书·马援传》中就有这样一幕,外交官马援去拜访公孙述,两人是同乡,从小在一块儿厮混长大,马援以为和公孙述见面,一定会手拉着手地亲热得不得了,哪晓得公孙述却以正式的“交拜礼”来待他,这就出乎马援的意外了。
由这个例子,更进一步证明,握手并非我国传统的正式礼节。按照我国传统的正式礼节,难道见面就都用“交拜礼”吗?当然也不是。我国古代有许多礼节,严格区分各种等级,当然,如今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了。
如清初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则为长跪;首至手则为拜手;手至地则为拜;首至地则为稽首。此礼之等也。”如今,我们既非席地而坐,又无等级制度,什么长跪、拜手、拜、稽首的那一套礼节,也早已不适用了。
我们从古礼中唯一可以斟酌采用的便是“作揖”。古人作揖的方法有许多种,当然只要吸取最简便的作揖方法就行了——《周礼·夏官司土》写道:“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
大概所谓“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这个实在太累,若是一百来号人,那就得拜个没完没了;“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这个轻松了一点,却又有谄媚之嫌;“旁三揖”是对许多人笼统地作揖三下,和团拜一样,所以这拜一直流传至今,又叫作“罗圈拜”:每拜一下说一个字,如“新年好”,“大家好”,轻轻松松,众生平等。
那么,“揖”该怎么作呢?
其实也简单,所谓“作揖”,又叫作“拱手礼”。行礼之时,要双脚站成“八”字,双手抱拳于胸,特别要注意,抱拳的手势不能错:要左掌包右拳,拱握于胸。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因为中国人认为左手为善,右手为恶,行礼时以左掌包右拳,其意义为扬善隐恶,若是右掌包左拳,那可就大大的不对了——这个手势,一般只有求饶和报丧才用,万万不可用错啊!
手抱好了,放在胸前也有讲究:是放在左胸?还是右胸?或是不偏不倚地放在中间?这里可都有专门的说法:
中国以右为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有这样一句,叫“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就因为这个右字,惹得老将军一肚子火,可见古人还是很讲究位置的!作揖也一样,遇见长辈,要手抱在右胸,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若是给后辈还礼,则手抱在左胸就可以了;如果是给平辈行礼,只要把手抱在中间就没错!
抱好拳,就可以开始行礼了——身体微弯,做躬身状,以表达尊敬之意,因举手伴以屈身,故也称为“打躬”,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当然,作揖行礼时,要注意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
作揖的时间不宜太长,几秒钟就可以了,若是一直抱着,就叫做“长揖”,手这样端着,那是很累的。古代就有个笑话,描写了这类问题:两亲家相遇于途,一急性子,一慢性子。慢性子一个长揖至地,口中说:“新年拜节打搅,元宵观灯又打搅,端午看龙舟,中秋玩月,重阳赏菊,老是打搅,一直没回报,实在是愧不可言啊!”等到他说完,一抬头,对面的亲家已经不见了。原来那个急性子等得太烦,早走了。慢性子问路人:“我那亲家是几时去的?”路人说:“你说到元宵看灯的时候,他就不见了,此时已走了大半年了!”由此看来,朋友之间作揖,以简便为要,若是还复杂过见面握手,那就失去了意义。
当然,只要场合和气氛合适,那么大家就可以大作揖而特作揖了,你来我往之间,似乎也寻到了旧日的礼仪。
文章来源《礼.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