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学案
(2012-03-11 19:27:3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案试题 |
【教师寄语】与君子游,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小人游,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学习目标】
1、
2、
3、
【学习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珍惜同学情谊。
【学习难点】
理解司马迁的看法和情感。
【学习过程】
一、 背景资料
1、课文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管晏列传》中的管晏,指春秋时期齐国的两位贤相管仲和晏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晏婴辅佐齐景公治国。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写晏婴,二人不交叉;最后是司马迁对二人的赞词。二人齐名,写成和传,故题名“管晏列传”。
2、春秋初期的齐国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跑到莒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跑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斗争。齐国内部安定后,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国君。管仲和鲍叔牙本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3、管仲,春秋初齐国人。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春秋初期的政治家齐桓公即位后,任管仲为相,主持政务,并尊之为“仲父”。管仲辅佐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使桓公成为五霸之首。管仲被后世认为是法家的创始人,,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也以管仲、乐毅自比,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孔子称管仲以“仁”,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4、鲍叔牙(?-前644)春秋时齐国政治家,颍上(今安徽)人,亦称“鲍叔”“鲍子”,以善于知人著称,相传为夏禹后人,杞国(春秋中期在山东新泰)公子敬叔之子,敬叔仕齐,采邑于鲍,故为鲍氏。
二、 通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1、
2、
实
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鲍叔终善遇之
鲍叔遂进管仲
一匡天下
尝与鲍叔贾
知我不遭时也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
虚
齐桓公以霸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及小白立
管仲既用
吾始困时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词类活用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子孙世禄于齐
特殊句式
管仲既用
吾幽囚受辱
齐桓公以霸
翻译句子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牙能知人也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三、 文本解读
1、
2、
明确:一方面,说明鲍叔牙对管仲
另一方面,这句话包含着管仲对鲍叔牙
3、
4、“管鲍之交”这则故事给世人最大的启示是什么?(把握主旨句)
四、 学以致用
正是鲍叔牙对管仲如此的知遇,两人的交往才成为千古佳话,所以才有了形容朋友之间情深意重的成语:管鲍分金、管鲍之交。而唐代的诗人杜甫面对冷暖人情、炎凉世态,发出了这样的感喟:“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那么同学们学了《管鲍之交》,从“管鲍之交”谈开去,你认为,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中,该交什么样的朋友?该怎样呵护自己的友情?
五、 发微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