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白族吹吹腔大理云龙旧州功果桥镇观远摄影观远原创 |
分类: 【影像日志】我眼中的大理 |
近年来由于传播媒体多元化,文艺舞台争奇斗嫣,五光十色,竞争异常激烈,许多专业剧团都处境艰难,云龙县功果桥镇丹嘎吹吹腔业余剧团却能够活跃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古老的山区白族农民戏吹吹腔能够常盛不衰,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世代传承。
为什么这样一个山区白族农民组成的业余吹吹腔剧团能够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带着这个问题,我又一次进入云龙山区⋯⋯
经过深入采访发现,有一个五代同堂的吹吹腔世家,在支撑着这个剧团,象一条纽带,默默无闻地承先启后,继承和传播着古老的白族吹吹腔艺术。
据了解象这样的吹吹腔世家在云龙县不止一个,但五代同堂的十分罕见。
上图正中间的老人张致瑞,是家中的长者,今年刚满100岁,他说从小就跟他爷爷学习吹吹腔,演了一辈子吹吹腔。

2、这位年逾花甲的白族汉子张国藩,百岁老人是他的叔祖父。他10岁左右跟着祖父走村串寨表演吹吹腔,从小耳濡目染,爱上了这门传统艺术,16岁正式登台表演,1978年创办丹嘎吹吹腔业余剧组,1986年申报成立丹嘎吹吹腔业余剧团。
多年来共收集、整理、改编民间传统吹吹腔剧近50个,其中有两个收录入云南省地方剧目录。自创吹吹腔节目18个,
《春洒山村》和《十二属》曾在州县分别获奖。
2003年张国藩和他的二叔 张立泽分别被授予"大理白族自治州民间文化艺术大师"称号,张立泽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3、张国藩从小生长在吹吹腔世家,不仅具有良好的表演功底,还有出色的剧本创作编导才能和组织能力,是丹嘎吹吹腔剧团名符其实的团长。
演员平时在家务农,空闲时创作排练节目,制作服装道具。他们的足迹走遍了云龙县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还经常到大理、昆明等城市演出。在农村演出都不收费,到城市演出,当地政府补贴差旅费。


19、张国藩的妹妹张晓前,主持节目,有板有眼。

20、张国藩的侄女杨丽琴,是剧团的小字辈,后起之秀,也身手不凡。
张国藩的大女儿云南艺术学院毕业,在昆明工作,回家也参加演出。二女儿还是吹吹腔剧团的演员。
前一篇:白族山区农家戏 · 吹吹腔
后一篇:我的作品又一次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