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疑似清山东巡抚张儒秀墓志盖

标签:
山东巡抚张儒秀张凤仪汉军旗人墓志 |
分类: 郊坰寻古 |
2017年岁尾,网友东郊老土先生发来e-mail,让我辨识一幅石刻照片上的篆字。这是一个墓志盖,文字为:
勅授通議大夫巡」撫山東等處地」方贊理軍務督」理營田兼管糧」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公墓誌銘
(注:」代表换行符号)
山东的“山”字写法不常见。
其中文字多有不清晰者,好在职衔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断。但墓志盖主人(以下简称“志主”)称谓的三个字模糊难认,而明清两代山东巡抚共230人,[1]志主究竟是其中的哪一位呢?
2018年1月6日见到实物。墓志盖为私人收藏,据称是1973或1974年在年庄村村西的大渠下坡发现的。
废弃的“大渠”成了臭水沟。照片中右侧(东侧)为武基路,原来与年庄村之间还是农田。
年庄今属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乡,原是个小村,村西与今武基路之间曾夹着一片农田。村子周边确有古墓,已知村东有清护军参领兼佐领关住、工部主事齐式父子墓,[2]村南有明英宗元女重庆公主墓。[3]自1973年冬季开始,一直持续到1979年,京郊农村为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进行过以大规模平整土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4]在此期间一大批田野文物被破坏,墓志盖的出现很可能与此有关。收藏者所说的“大渠”原是这一带对一条南北沟通萧太后河和大柳树沟的农田灌渠的俗称,在今武基路一段与公路并行,现已断流。当年因渠堤(也是路基)高出农田,所以当地人称渠的东侧为“大渠下坡”,据此来说墓志盖是在武基路东侧的田边发现的。
经测量,志盖方形,边长83cm,厚14cm,单字宽4cm,高9cm。仔细辨认上述有关志主称谓的三个字,第一个是“英”字,从字的宽度和笔画的粗细,完全可以排除它右侧伤痕对辨识的干扰。第二个为上中下结构,上部是宝盖头下加一横,中部残缺,下部是衣字或心字底。第三个是左右结构,尽管笔画残缺,但冷眼一看就是“张”字。这样志主的称谓就是“英□张公”,“英□”为其字号或籍贯郡望。因为墓志发现地明清两代隶属顺天府大兴县,志主是顺天府土著或是旗人的可能性较大。
明清两代共有13名张姓山东巡抚[5],列表如下,其中籍贯为当时的行政区划和地名,期限采用中国农历:
序号 |
姓名 |
字 |
号 |
籍贯 |
期限 |
谥号 |
1 |
张骥 |
仲德[6] |
|
陕西安化[7] |
正统十年五月~十四年四月 |
|
2 |
张凤 |
应时[8] |
|
江西宜春 |
正德六年十二月~七年八月 |
|
3 |
张鑑 |
|
|
四川南充 |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四十三年四月 |
|
4 |
张允济 |
爱甫[9] |
|
顺天固安 |
万历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五年四月 |
介穆 |
5 |
张儒秀 |
|
英寰[10] |
辽东 |
顺治四年二月~五年二月 |
|
6 |
张凤仪 |
来之[11] |
|
直隶宣化 |
康熙十年十一月~十二年十一月 |
|
7 |
张鹏 |
搏万[12] |
南溟[13] |
江南丹徒 |
康熙二十三年九月~二十五年十月 |
|
8 |
张澧中 |
兰沚[14] |
|
陕西潼关 |
道光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年六月 |
|
9 |
张亮基 |
采臣 |
石卿 |
江苏铜山 |
咸丰三年八月~咸丰五年三月 |
惠肃 |
10 |
张曜 |
亮臣 |
朗斋 |
顺天大兴 |
光绪十二年五月~十七年七月 |
勤果 |
11 |
张汝梅 |
翰仙 |
|
河南密县 |
光绪二十三年九月~二十五年二月 |
|
12 |
张人骏 |
|
|
直隶丰润 |
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八年四月 |
|
13 |
张广建 |
勋伯 |
|
安徽合肥 |
宣统三年十二月~民国元年二月 |
|
根据墓志盖上山东巡抚的职衔称谓结合相关的史料分析判断,志主任职时间的上限是明嘉靖四十二年,下限是清乾隆元年。上表中只有张鑑至张鹏5人符合条件,其他人均可排除。
嘉靖四十二年山东巡抚加督理营田,[15]正是始自张鑑。[16]他于四十三年四月被免,诏回籍听用。[17]隆庆三年二月起用为总督南京粮储。[18]四年二月“以病笃乞归,许之。未行而卒”。[19]张鑑故里四川南充,客死南京(或苏州),[20]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千里迢迢运到北京下葬。
第二位明朝人张允济,史料有明确记载其墓地在固安县北。[21]
乾隆八年山东巡抚加提督衔。[22]乾隆元年《山东通志》,前后两任山东巡抚岳濬、法敏分别作序,落款都是“督理营田兼理军务”,[23]而不是墓志盖上的“赞理军务”。因此志主只能在顺治、康熙年间任职的张儒秀、张凤仪和张鹏三人中排查。
张鹏葬在丹徒原籍,有徐乾学为其所撰墓志和嘉庆十年《丹徒县志》可以证明。[24]
张儒秀和张凤仪都是汉军旗人[25],按清初实行的归旗制度,外任官员无论革职和休致,都应回到京师本旗,[26]则二人都有可能葬在北京。康熙二十五年《杭州府志》记载张儒秀号英寰,与志主称谓有一字相合,以目前掌握的资料虽然志主不能完全排除张凤仪,但是张儒秀的可能性更大。
康熙二十五年《杭州府志》卷二十七《名宦中》,浙江左布政使张儒秀。
考证至此,似乎有望锁定志主。但进一步搜集张儒秀的史料,当看到民国期间中研院史语所编辑出版的《明清史料》(以下简称《明清史料》)时深感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在已查阅的《明清史料》(甲编至己编,辛编)中,共有山东巡抚张儒秀揭帖9篇、[27]题本1篇,[28]时间跨度自顺治四年七月二十一日至五年正月二十七日,职衔无一例外为“钦差巡抚山东等处地方督理营田提督军务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与志盖上的“赞理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不同。进而扩大到在张儒秀前、后任山东巡抚的方大猷、丁文盛、吕逢春、夏玉和耿焞,在《明清史料》上的揭帖、题本上的职衔也是“提督军务”。这使按职衔排查出现了除张凤仪待定外,其他清代巡抚全部出局的结果。
如果志盖上的“英□张公”的“□”字真是“寰”字,无疑为确定志主为张儒秀增加了砝码。“寰”字的篆书是否有宝盖下加一横的写法,俟质诸博雅君子焉。
在没有确认志主的情况下,已搜集到的有关张儒秀、张凤仪的史料就没必要在本文中展示了。谜团的最终破解还寄希望于墓志的另一半即志底的出现。
[1]刘少伟:《明清山东历任巡抚考略》,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页43~58。
[2] 参见本博客《护军参领兼佐领关住墓碑工部主事齐式墓表》。
[3] 参见本博客《武基寺,消失的明代古刹(六):公主坟和大藏经》。
[4]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地质矿产水利气象卷·水利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1月版,页361。
[5] 同1。吴廷燮:《明督抚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6月版,页376,382,389,393。《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10月版,页7486~7489, 页7527~7530,页7546~7550,页7827~7828,页7840~7846,页7898~7907,页7918~7922,页7927~7929,页7946~7947。
[6] 《明史》卷一百七十二,《张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月版,页4590~4591。
[7] 一说湖广安化,误。明代安化县有三,分隶陕西庆阳府、湖广长沙府、贵州思南府。乾隆二十七年《新修庆阳府志》卷二十四《乡哲》页九上:“张骥,字仲德,安化人。学尚明诚,才裕经济。举于乡。宣德初,擢监察御史,激扬有声。馀详《列传》。”可证与《明史》《张骥》传所记为同一人。
[8] 康熙九年《袁州府志》卷十,《人物》,页三十五上。
[9] 康熙五十三年《固安县志》卷五《选举志》,页五下。
[10] 康熙二十五年《杭州府志》卷二十七《名宦中》,页三十六。
[11] 康熙三十一年《济南府志》卷二十六《宦迹》,页三下。
[12] 嘉庆十年《丹徒县志》卷二十《名臣下》,页二十七下。
[13] (清)徐乾学:《通议大夫吏部左侍郎张公墓志铭》,《憺园文集》卷二十九,辽宁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冠山堂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4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7月版,页“集243-233”。
[14]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一,《张澧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月版,页11634。
[15] 《明史》卷七十三,《职官二》,页1777。
[16] 《明世宗实录》卷五一七,嘉靖四十二年正月甲午条:“敕巡抚山东都御史张鑑不妨原务兼督理营田,添设山东兖州府营田同知二员”。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年校勘本,页8486。
[17] 《明世宗实录》卷五百三十三,嘉靖四十三年四月戊寅条,页8670。
[18] 《明穆宗实录》卷二十九,隆庆三年二月庚子条,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年校勘本,页780。
[19] 《明穆宗实录》卷四十二,隆庆四年二月甲寅条,页1044。
[20] 《明史》卷七十三,《职官二》,页1775。
[21] 康熙五十三年《固安县志》卷二《建置志·坟墓》,页19下:张都御史谥介穆允济墓(在县北)。
[22] 《清史稿》卷一百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7月版,页3342。
[23] 乾隆元年《山东通志》首卷,岳濬序,页七、页八;法敏序,页七、页八。
[24] 同13。嘉庆十年《丹徒县志》卷二十,《名臣》,页二十七下~二十八:“康熙二十七年请营葬归里。明年卒,年六十有三。”
[25] 张儒秀正蓝旗汉军,参见(清)内阁大库旧藏,周莎校释:《〈多尔衮摄政日记〉〈司道职名册〉校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8年5月版,页113。一说镶蓝旗汉军,参见《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四十,台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页671-701。
张凤仪正蓝旗汉军,参见《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四十,台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页671-704。
[26] 孙静:《清代八旗汉军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7年7月版,页251。
[27]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清史料》《山东巡抚张儒秀揭帖》,甲编第三本,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民国十九年(1930)十月版,页208。丙编第七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十一月版,页610上、622、627、629~630上、644上、645~646上、649上、654。
[28]
同上,《明清史料》《山东巡抚张儒秀题本》,丙编第七本,页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