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呼伦贝尔纪行(九)从满洲里到新巴尔虎左旗

(2011-11-20 22:58:48)
标签:

呼伦贝尔

满洲里

中东铁路

新巴尔虎右旗

呼伦湖西岸

新巴尔虎左旗

旅游

分类: 远足纪行

满洲里是一个因为铁路发展起来的城市。头道街紧邻火车站,夜里躺在床上,不时传来火车的笛声,直到午夜过后方止。

呼伦贝尔纪行(九)从满洲里到新巴尔虎左旗
满洲里滨洲铁路线上,满载木材的列车准备发往内地。

 

满洲里火车站是滨洲铁路西端的终点站,而滨洲铁路追根溯源是修筑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大清东省铁路”(又称“东清铁路”)的西部干线。关于“东清铁路”的修筑,还要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说起。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1895年4月17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根据条约,日本将获得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的割让,以及白银2亿两的军费赔偿。而沙俄自世纪中叶侵占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后,已将进一步吞并中国东北作为既定战略目标。日本对辽东半岛的攫取,阻碍了沙俄侵略计划的实现,沙俄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联合德、法两国对日本进行干涉,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并以武力相威胁。日本由于侵略战争消耗巨大,无力对付三国的联合军事行动,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中国追加勒索了3000万两白银。清廷为了支付2.3亿两白银的巨额战争赔款,唯有举债一途,沙俄又联合法国充当债主,迫使清廷接受1亿两白银的“四厘借款”。

 

沙俄带头干涉还辽和率先借款的表现,扩大了它在中国的政治影响,提高了在达官显贵心目中的地位,“联俄拒日”的思想一时在清廷内部占据主流,一些人主张与俄国结盟,订立密约。在这种形势下,1896年5月,李鸿章以特使身份受邀出席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行前已有与俄国订约的思想准备。访俄期间,沙皇特命财政大臣维特和外交大臣罗巴诺夫与李鸿章进行秘密谈判,但将“借地筑路”作为了订立对日军事同盟的先决条件。6月3日,沙俄经过软硬兼施,诱使李鸿章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得到的只是沙俄的空口承诺,而沙俄不仅取得了“东清铁路”的修筑权,同时也为日后俄国陆海军以各种借口进入中国东北和占领中国所有口岸预留了方便之门。1897年12月19日,沙俄利用调停中德“胶州湾事件”之机,派军舰驶入旅顺口。并于1898年3月27日,强迫清廷签订《中俄会订旅顺大连湾租地条约》(简称《旅大租地条约》),又于5月7日签订《中俄续订旅大租地条约》,强租旅顺和大连,又取得了“东清铁路”支线修筑权,以及铁路沿线开采森林矿产资源的权益。

 

“东清铁路”于1897年8月28日举行开工典礼,1903年7月13日全线竣工通车。干线西起满洲里,中经哈尔滨,东至绥芬河,横穿黑龙江、吉林两省,是俄国西伯利亚铁路的一部分。支线北起哈尔滨,南达旅顺口,纵贯吉林、奉天(今辽宁)两省。干线和支线全长共计2489.2公里。“东清铁路”纵横东北三省,连接欧亚以及太平洋沿岸战略要点,沙俄凭借铁路的通车,一举将中国东北地区完全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为与日本争夺亚洲霸权铺平了道路。由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条铁路也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远东地区发生的一系列严重国际冲突(1904-1905年日俄战争,1929年中苏“中东路事件”等)的导火索。“东清铁路”(后称“中东铁路”)这条丁字形的铁路线是帝国主义套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枷锁,无论沙俄还是日本,通过这条铁路,他们不仅控制了整个东北的铁路运输,还攫取了沿线地区(所谓“铁路附属地”)的行政权、司法权、军警权、森林矿产开采权、内河航运权等,使中国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其中遭受欺凌和奴役的屈辱历史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牢记。

 

满洲里火车站1901年建成,由于这里是俄国西伯利亚铁路进入中国东北的第一站,因此被命名为“满洲”,于是有了这座边城现在的名字。很多旅游介绍文章都津津乐道于满洲里火车站同时具有标准轨(1435mm)和宽轨(1520mm)两条线路,以及客、货列车的换装场。从满洲里开往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的国际列车,必须将列车更换为宽轨标准的轮轴才能运行。殊不知,当年《中俄密约》签订以后,自1896年6月12日开始,华俄道胜银行总办罗特施泰因和俄国财政副大臣罗曼诺夫与中国驻俄公使许景澄商谈修建铁路合同,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沙俄始终坚持的铁路轨距非按俄国宽轨不可,并且俄方动辄以废除密约相威胁。采用宽轨,中国车辆不能行驶,铁路即成为俄国独占,清廷不肯接受,因此谈判延宕时日,进展缓慢。9月8日,在俄方的一再逼迫下,清廷最终妥协,双方签订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其中第3款就是“至铁轨之宽轨应与俄国铁轨一律”。直到1935年3月23日,前苏联践踏中国主权,无视中国政府的反对,单方面将中东铁路(即原“东清铁路”长春以北的部分)以1.4亿日元的价格出售给伪满洲国政府(实际上是日本)以后,才由日本“满铁”将铁轨改为标准轨距(早在此之前,日俄战争以后,根据《朴茨茅斯条约》,日本获得“东清铁路”支线南段,由此改称“南满铁路”并改为标准轨)。
 

呼伦贝尔纪行(九)从满洲里到新巴尔虎左旗

8月12日早上,游览参观了套娃广场和满洲里国门。套娃广场很有创意,吸引了很多游客,但是维护保养明显不足,地砖、塑像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满洲里国门气势宏伟,是一座乳白色的H形建筑,国际列车从国门下穿过。在它的后面不远,就是俄罗斯的国门,很多介绍文章上提到的代表前苏联的“CCCP”标志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РОССИЯ ”,背景是白、蓝、红俄罗斯国旗的颜色。 

呼伦贝尔纪行(九)从满洲里到新巴尔虎左旗

 

 离开国门后,直接前往新巴尔虎右旗。巴尔虎蒙古人是蒙古族中最古老的一支,原来分布在今贝加尔湖以东,巴尔古津河地区。在汉文历史记载里,巴尔虎还写作八儿忽、八里灰、八剌忽和巴儿忽惕。1207年巴尔虎部落被成吉思汗长子术赤招降,成为术赤领地。后来该部落不断迁徙,分散到贝加尔湖的东部和南部。清康熙年间,有一部分巴尔虎蒙古人被编入八旗,驻牧在大兴安岭以东布特哈的广大地区,还有一部分成为喀尔喀蒙古(今蒙古国)诸部的属部。约在清雍正十年(1732),布特哈的巴尔虎人与索伦(鄂温克)、达斡尔人等一起移居呼伦贝尔地区,275名士兵被编入索伦左翼的镶白旗和正蓝旗(今陈巴尔虎旗境内)。1734年,清政府又将在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志愿加入八旗的2400多名巴尔虎蒙古人迁驻克鲁伦河下游和呼伦湖两岸,即今新巴尔虎左、右两旗境内。为区别这两部分巴尔虎蒙古人,便称先来者为“陈”,有先、旧之意;后来者为“新”。平时人们又习惯称新巴尔虎左旗为“东旗”,右旗为“西旗”。

呼伦贝尔纪行(九)从满洲里到新巴尔虎左旗

 

去西旗的路上经过呼伦湖西岸的两个景点,成吉思汗拴马桩和金海岸,都在公路以东大约10-15公里处。都说海拉尔的名称来源于蒙古语的“哈利亚尔”,意为“野韭菜”,但我在海拉尔和周边的陈旗却没有看到野韭菜。在前往成吉思汗拴马桩的路上,却看到了遍地的野韭菜花,淡粉中带白的小花,只有靠近细看才能感觉出它的美丽。这里游人屈指可数,看着它们随风摇曳,让我想起一句清人陈廷敬的诗,叫做“夕照残花寂寞红”,尽管时间尚在早晨,但意境却有几分相像。呼伦贝尔纪行(九)从满洲里到新巴尔虎左旗

呼伦贝尔纪行(九)从满洲里到新巴尔虎左旗

走近湖边,看到所谓的“拴马桩”实际上是一个石柱,高约10余米,最粗处的直径也得有10米,原来一定是在湖中,如今由于湖面萎缩,已经登陆了。湖边的峭壁上修有一个亭子,坐在亭中,向湖中望去,但见烟波浩淼,水天一色。蒙古人称呼伦湖为“达赉诺尔”,果然名不虚传。近看湖水清澈,相比较而言,小河口景区肮脏的水面也许与大量的游客和餐馆有关。湖边的草有些枯黄,风力挺大,不远处时有水鸟起起落落,峭壁下一辆越野车离开湖岸原路返回,风中飘来蒿草被碾轧后发出的辛香。
呼伦贝尔纪行(九)从满洲里到新巴尔虎左旗

从这个角度看,成吉思汗拴马桩更像意、法合拍的电影《巴黎圣母院》里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我特意将从网上找来的电影海报做了镜像。

呼伦贝尔纪行(九)从满洲里到新巴尔虎左旗

 

其实看了成吉思汗拴马桩,金海岸根本不用去,那里除了一样的湖岸,一个观景长廊和几个旅游接待的蒙古包外,什么都没有,白白浪费了门票钱和时间。

 

中午到了西旗阿拉坦额莫勒镇,小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路边铁锈红色的巴尔虎博物馆,博物馆宽大的广场,还有古铜色的成吉思汗骑马侧身像,很遗憾没有进去参观。午饭耽误了不少时间,原来我们点的蔬菜餐馆没有,实际上如果直说,换别的菜就完了,结果等了好久以后,看到一个小伙子从外边提一兜菜回来,原来是出去现买的。我对孙老弟开玩笑说,草原人民真是实在,一定要让我们吃到想吃的菜。

 

离开小镇,一直向东南行驶,沿途看到草场沙化严重,有的真是惨不忍睹,直到进入东旗境内才算好转。东旗这边牧草较长,也可能是纬度靠南,还没有割草的缘故。几天以来,看惯了用于旅游接待的蒙古包,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比较集中,有围栏和飘扬的彩旗。在这里看到了牧人居住的蒙古包,一般是一个或相互靠近的两个,颜色没有那么亮白。有一处还看到了蒙古包旁的勒勒车,由于当时车速较快,就没有麻烦孙老弟停车。
呼伦贝尔纪行(九)从满洲里到新巴尔虎左旗

穿越新巴尔虎左旗(东旗)广袤的草原。

快到东旗阿木古郎镇时,远处隐约看到了红色的庙宇式建筑,猜想必是东旗的甘珠尔庙,据说是呼伦贝尔地区最大的喇嘛庙。去往甘珠尔庙的岔路边修了一个三层的楼阁,做工非常粗糙,接下来的牌坊也是色彩浓艳鄙俗,看了让人扫兴。到了寺庙门口,我问了一下看门人庙里是否还存有古迹?回答说只剩一个山门,其余都是新修的。于是就没有入内。

 

到达阿木古郎镇大约是下午4点,尽管这里靠近中蒙边境,但可能是正在举行什么会议,旅馆仍然很紧张,最终我们四人分别住进了广场边的两家旅馆。我和孙老弟的房间条件好一些,从房间的落地窗可以看到广场,还有一台电脑可以上网。淋浴之后打开电脑,先上国航网站选择了第二天下午的飞机座位。之后给博友左慈戏曹先生留言:
5日去了根河湿地,您在有关内蒙的游记《从中蒙边境到中俄边境》里曾提到根河湿地号称“亚洲第一湿地”有些名不符实,但是我与呼伦贝尔本地的朋友确认后,得知根河湿地东起根河市,西至黑山头汇至额尔古纳河,全长一百多公里,并且我在10日沿根河去黑山头进行了实地踏勘。额尔古纳市北部的湿地公园只是目前开发的一个景点,便于观察湿地风光,只是全豹一斑,因此号称“亚洲第一”当名下无虚,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第二天一早,看到了左慈先生的回复:
简复如下:由于湿地和水域、陆地之间没有明显边界,加上不同学科对湿地的研究重点不同,造成湿地的定义一直存在分歧。湿地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国际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广义定义,但定义较晚。若果按照国际定义,显然许多大河都超过根河,如果按照狭义定义,即一般所理解的湿地即沼泽地,那中国三大湿地或六大湿地(可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也没有根河湿地的份儿,何来亚洲第一?这不怨旅游者,而在于当地政府不知听了谁的忽悠,或者根河湿地在某方面(我查了是“目前保存原状最好的面积最大的”)居第一(其实这也值得怀疑),宣传时就省略了定语。但是根河湿地确实美丽,尤其是河曲蜿蜒。很喜欢与您做深度交流。祝旅途愉快。

 

左慈先生的精彩回答,引来一旁观看的孙老弟啧啧称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