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价值定向理论(self-worth orientation theory)
(2009-12-18 10:59:33)
标签:
自我价值价值定位物质性自杀理论金盛华杂谈 |
分类: 好书推介 |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self-worth orientation theory)
一、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背景
(一)核心概念的酝酿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是金盛华教授在1982年本科生论文研究时形成的模糊概念。在研究失足青少年卷入社会不良群体的契机时,萌发“人寻求自我意识支持”的概念。1984年进行的硕士论文有关差生问题“行为动力系统的研究”更加明确了“人对自身价值概念需要支持”的意识。1986年比较自我价值卷入和非自我价值卷入状态下可能出现的不同从众现象研究使之初步认识到自我价值保护机制。1989年对性别助长现象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性别意识中自我价值支持现象。以后,金教授在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关于自我价值寻求与自我价值保护的证据。
(二)自我价值定向概念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初期,金教授在进行博士论文研究时正式提出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并根据自我价值定向原理的假定推出“自我价值依托-丧失-自杀理论”。
二、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原理
(一)人需要解释世界
人是理性的、社会性的(经过社会化)的动物。人除了有自然的生存倾向(弗洛伊德所谓的“生的本能”)之外,一生都在试图建立解释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体系,并在这种体系中找到自己。心理学中诸多的理论,如归因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平衡理论、社会比较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内隐人格理论等,都有这样一个“人需要解释世界”的隐含命题作为理论的逻辑出发点。
(二)人需要解释自己
人在试图解释世界时,更需要解释自己,解释自我存在的理由和自我行为的理由。
存在主义哲学家卡慕斯说,人一生的全部努力,都在于使自己相信,认识不是荒谬的。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诞生是偶然的,生命原来并没有意义,因此人一生都在试图定义自己,寻找生命的理由,解释自己生命的意义。当生命的存在本身已经解决后,这个命题就会变得更加迫切。
(三)自我价值是个人的意义定义体系
世间万物,包括个人自身,只有在与主体发生关联并被主体意识到的时候才有意义。没有与主体发生关联的对象是自在的。为此,自我实际上是个人自身和整个世界的价值发生和诠释的中心。而其价值发生和诠释的逻辑就是自我价值。
与个人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事物,必须通过个人自我价值体系的转译,才获得对个人自身的意义。人与人之间只有自我价值定位或自我价值体系选择的差别,而不存在有无自我价值选择的区分。
个人的自我价值体系不仅决定着个人怎样解释世界,也决定着个人怎样解释自己的状况和行为,决定着面对一种对象采取什么样的符合自我价值的行动。
(四)人寻求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自我存在理由和自我行为理由的出发点。自我存在有价值,才是有理由的。因此,人先定地寻求自我价值,并以努力证明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人的一生都在试图营建自我生命的理由体系,这种体系即个人的自我价值体系。人先定地做肯定自我价值的事情,同时避免否定自我价值的事情发生。
当自我价值体系(即人解释自我和世界的理由体系)混乱时,人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语言来解释,就是会产生价值冲突(value cinflict),即主体由于不能同时实现对主体有价值的不同目标而引发自身的矛盾。矛盾解决的途径,是主体建立价值序列,最终明确并选择对自己具有最重要价值的对象。
因为自我价值直接解释人的生命意义,因此,在人的自我价值面临否定威胁时,优势心理倾向是进行自我价值保护而不是接受否定。为此,当人面临自我价值挑战时,如个人的荣誉或面子受到挑战,他/她会被高度激发,毅然决然进行自我价值保护。有时在激情支持的状态下,人们甚至会不惜牺牲自然生命来保护社会生命。关于“自我阻抑策略”(self-handicapping strategies)的研究发现,甚至在自我价值面临可能的挑战时,人们就早已在潜意识中准备好了用自我阻抑策略来为可能的失败准备借口,从而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五)自我价值定向
自我价值定向(self-worth orientation)是指自我价值定位(选择)和自我价值状况,决定着个人指向特定对象(包括自身)和在特定情境中的社会行为,并且,个人与周围世界、他人及其与作为客体的自我的关系,也是由其自我价值定位和自我价值状况决定的。这种行为的自我价值决定论的目的是寻找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真正心理机制。
周围世界的客体、他人及环境对于个人的意义,受个人的自我价值选择和自我价值状况制约。随着人们的自我价值定位不同,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也随之不同。为此,个人的行为及其同他人、环境及自我的关系,决定于个人的自我价值状况,亦决定于人们的自我价值定位和自我价值状况。自我价值不仅引导个人的行为,还决定着个人怎样解释自己、他人环境及自我同他人和环境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行为的自我价值决定论的目的是寻求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真正心理机制。强调自我价值在行为导向中的作为,并不意味着否定环境的作用,而在于强调“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环境的影响归根到底是通过个人自身的因素实现的。而在个人自身众多的因素中,自我价值具有中心地位。
三、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主要概念
(一)自我价值与自我价值定位
自我价值(self-worth)是指个人选择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身进行价值评判获得的关于自身总体价值的概念。它是个人通过择定的价值标准,对自身进行反身价值评判的结果。
自我价值定位(self-worth positioning)是指选择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身价值。
影响自我价值状况的三个核心因素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定位,作为个人自我价值定位背景的一般社会价值取向以及情境或事件性的社会比较经验。
(二)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feeling
of
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有两个基本的侧面:一个侧面是总体自我价值感;另一个侧面是情境性或事件性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定位和自我价值感是评价人们自我价值状况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维度。
(三)自我价值支持
个人的以自我价值感形式表现出来的自我价值状况,是由两个根本性因素决定的:
一是自我价值支持;二是自我价值定位。前者是客观的自我价值的依托,后者是自我价值的诠释体系。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假定,个人的自我价值定位越是向内在精神信仰的因素倾斜,物质性的自我支持资源对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就越小,因而,自我价值稳定性也就越高。反之,如果个人的自我价值支持中缺乏精神信仰因素的支持,个人自我价值对于物质性自我价值支持资源的依赖程度就越高。这种定位倾向的自我价值感会随物质性自我价值支持资源的变化而变化。
(四)自我价值保护
自我价值保护(self-worth defense)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其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优势心理倾向。
实验证明,我们的知觉、归因、记忆、人际交往等,都具有明显的自我支持效应,自我保护倾向十分明显。
四、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系统支持
(一)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观念提出的假定被实验证明
(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支持证据积累
(三)自我价值依托-丧失-强自杀意向模型
(四)中国企业家基础价值取向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