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收获幸福教育人生
(2012-06-12 12:39:54)
标签:
生本罗冬芝课堂教学教育 |
罗冬芝老师首先为全体听课老师上了一堂小学五年级的课《与象共舞》。上课伊始,师生首先进行了一个简短的互动交流,缓解了场上的紧张气氛,使学生以放松的状态和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自由进行与文章有关的资料交流——走进泰国,了解泰国风情。这在罗老师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中称之为前置性作业。这种作业不是布置大量练习题目,以知识点的复习、记忆、抄写、训练为目的,而是让学生在课前对教材进行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媒介,比如书籍、网络、报刊等查找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文字、数据、图片等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走进学习,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知识视野,既培养学生了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又煅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自主、独立的意识和精神,是一种置于课前的研究性学习。
学生的表现果然不同凡响!多数学生都找到了很多与泰国、与大象有关的资料。因为有充分的准备,学生们要求主动展示作业成果的积极性非常高。各学习小组依次选出代表进行展示,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或朗读、或解释、或讲述,辅以丰富而详实的资料,课堂呈现出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后的独特生机与活力。
此环节的前置性作业为“走进泰国,了解泰国风情”,感觉有点大且散,反言之,就是不够具体和集中。以至学生找到的资料五花八门,与课文内容和主旨相去较远,展示时花费的时间较多,有的价值不大。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业要紧贴教学内容设计。如果本题目这样设计:“了解大象在泰国人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初步感受泰国的大象文化”,学生查找资料的指向性可能会更明确,展示时与教学主题也会更贴近。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阅读感悟。本环节基于文本,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人与大象关系的语句。由于学生作了充分的课前预习,学生们很快找到了自己认为表现人与象关系的句子,教师让学生进行展示交流,此中,老师特别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朗读时要尽量做到普通话标准,声音宏亮,还要注意在朗读时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气氛,能够感染听众,打动听众。这已不只是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朗读能力和技巧了,而是在这样的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读书品味和丰富情感,培养学生感受美,传递美的能力。
基于文本的教学,既要立足文本,又不能拘泥于文本。如何拿捏这个度,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体现。新课程实施以来,传统教学中的好的经验和教学方法被很多老师抛弃,比如:书写、朗读(特别是教师范读)。教师一味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发现,教学结束时,早已远离了文本,或与文本的主题差之千里,只是给听课者一个热闹、活跃的课堂气氛,一个徒有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而无其实质和内容。既没有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形成,也没有思维品质和情感品格的提升。
这节课上,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罗老师也没有忘记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对展示不够理想、紧张怯懦的学生进行鼓励,对展示出色、大胆自信的学生予以肯定的表扬。教师评价的着力点并不在学生的展示内容上,而是特别关注学生是否具有积极学习的情绪、态度,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我以为,这正是生本教育、生本课堂的核心所在。
以生为本,以学生的什么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什么?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表达、展示交流、创作发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让学生更加大胆、自信,有独特个性和竞争进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思维的状态与成果)品质,形成丰富、高尚的道德情感,完善、健全人格,懂得关爱与理解,学会谦让与宽容……这样的课堂中,飞舞的不是知识与分数,不是字母和公式,而是人性的美丽和智慧的光辉!
阅读分享环节学生更加自由和主动,一个个子不高的男生抢到了数次发言的机会,他给大家讲了一个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引发了听课老师的一片掌声。一个小组在交流讨论中表现出色,也得到了罗老师特别的赞扬。学生们由文中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故事引申开去,从自然界、生活中、社会上发现了很多或是和谐、或是不和谐和现象,表达了对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独特理解和深入思考。尽管五年级学生的这种思考还略显稚嫩,但其中洋溢着的情感力量和人文精神却是最有价值的。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班内学生组成的几个学习小组正是体现这种学习方式的实际载体。如何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效率、成果,是教师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问题。
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提升。在前面学生对人与外部世界和谐的探讨的基础上,罗老师给出一首诗的片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他们个性化的理解。学生们大都采用了诗歌的形式,有的写花、有的写动物、有的则写想像中的事物……虽然,学生们的诗还只是一点幼稚的文字,不能算真正的“诗”,但这是他们自己的作品,是他们纯洁心灵的表白,是他们自由思想的放飞,是他们鲜明个性的张扬与智慧火花的绽放!
在这节课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的还有教师独特魄力。罗老师自始至终脸上都挂着亲切的笑容,语气温和,略带激情,眼神中满含期待。老师语言标准,教态得体。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眼里要有学生,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为其提供适宜其生长的土壤,教师也是这土壤中的一份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甚至互助、合作的关系。教师之于学生,不再只是高高在上,强制命令、灌输传授,也不只是穷尽方法与技巧,精于设计与牵引,而是用心唤醒学生,用情打动学生,用智激发学生,师生心灵呼应,情感激荡,智慧相融。
如果说,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细节的处理,以及教学时间的长度等方面看,这节课还有不尽完美之处,但是,课堂中师生关系的融洽、学习者积极主动、勇于表现的状态,学生能力的形成与提升等都表明,这堂课是成功的,是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
由于学生展示的信心不足和表达能力的欠缺,造成时间的延长等问题,我以为并不是课堂成败的关键,这恰恰体现了教师以生为本的理念,宁可牺牲课堂教学的完美性,也要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勇气,给学生第一次完成心理穿越,获得成功感和自豪感的机会。对于这个学生一生来说,这远比他记住一个知识,回答对一个问题要重要得多。如果教师因此打断了学生,他或许永远不能走出自卑、怯懦的心理“蜗居”,而教师给他这个机会,可能这个学生会找到支撑他一生的自信和勇气的源泉,从此活在阳光之下,成长为一个舒展、坦然的生命,哪怕他今后没有耀人的分数和成绩。关注什么,选择什么,事关一个教书匠与一位教育家的分野。
听罗冬芝老师说,他们学校引进生本教育理念,探索生本课堂才不过一年多的时间,但是,“生本”的种子一落地,就显现出了它的生命力。特别是罗老师本人,不仅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和尊重,也获得了新的职业成就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平台。看来,只要符合“以人为本”思想,教育同样出可以走出“应试”的桎梏,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正如罗老师在后面的报告的主题一样,“践行生本教育,收获幸福教育”。我愿意无限畅想,这种幸福不仅仅在课堂,不仅仅是学生,这种幸福将延伸到课堂之外的生活中,延伸到学生未来的生命长河中,延伸到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乃至延伸到全民族、全社会、全人类的幸福与和谐中。我坚定的认为,这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应该正是教育的本质和追求,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