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呓】春天不是读书天。

(2009-05-01 22:50:11)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
 
 
【梦呓】春天不是读书天。
 
 
2007年的文字,轻松的年纪读不轻松的书,当然,搁现在我也写不出这么酸的字,怕自己捂着牙花找冰袋。
 
像搬来一面镜子,容颜未损心事已老。
 
 
 
读书本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一向是散漫的人,对书籍也是随性的读,常读的书大部分是小说类,兼顾一些历史和散文杂学,偶然也有些烹饪裁剪漫画摄影艺术人物传记,就像一个在淮河边的南方人,热衷米饭的同时对面食也不抗拒。

    张爱玲和川端康成的书要是在暖暖的阳光里一气读完,才不惧被其中的寒意渗骨。张氏华丽而浅薄,川端则是浓厚虚无色彩,二者多时用人情絮衍文字,关于青春和岁月的悲哀,或冗长,或沉闷,窒息感悄然侵袭,如果不是心绪宁静,往往濒临衰竭,真是难以看下去。

    还有一位王安忆,我一直疑心她少年时代也是爱慕张氏的笔触,读她的书就像从前红遍天的超级模仿秀,有三分韵味,痛处却始终拿捏不到火候,就像是别人家的孩子学步,摔到头破血流自己看了虽伤心但不会肝肠寸断。

   翻到卷边的几本书里除了《红楼梦》就是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亨利.卢梭的《瓦尔登湖》。精装本的《红楼梦》是第二本了,第一本是中学上了《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后买的一本简装书,时过境迁,被翻得破烂不堪,现在的这本是找了很久才买回来的,爱的是古朴的装帧和单八十章回的文本。

    昆德拉的这本最初是在晚报上看到的片断,那时还是懵懂的少年时光,满心满意的爱上温淡的文字,像一枚橄榄,愈读愈觉得滋味绵长;《瓦尔登湖》是差一点放弃的书,卢梭的语言乍看风趣其实奥妙无穷,这本书大概算看的次数最多的了,几乎能背诵完整了。

    有些书是很委屈的,买回来粗略翻了一次就束之高阁了。不是作者写的不好,只是不合我的脾胃罢了,譬如莫言的,譬如苏童的,譬如村上春树的,譬如弗洛伊德.....不过《梦的解析》不算,我常拿它来解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睡眠是一大困扰,好像为此特意读了另一本插画书《我的抑郁症》,一位美国女作曲家的书,很机敏的文字。

     夜幕垂落时最适合读一些温暖的文字,就好像杨绛的《我们仨》,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你就像爱生命》,还有三联出的类似《传奇不奇.边城》的书,从哪一页翻起读都是不费脑筋的。

    有些人的一生是很有趣的,尤其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纵观。最喜欢的是巴顿的《狗娘养的战争》,痛快淋漓!男人有部柏杨白话版的《资治通鉴》却很少读,总觉得所谓正史往往是装扮过的摩登女郎,铅华洗净又是一种面目,所以对野史情有独钟,愈荒诞不经愈真实可亲,譬如《时代三部曲》。

    很多书被改编成电影电视作品,有时朋友说一起去看改编后的电影,也总是笑着拒绝,怕看了失望。然而可笑的是,我常看了电影去买书,譬如《威尼斯商人》、《围城》、《肖申克的救赎》、《情人》等都是此类收获。电影《断背山》其实没有完整看过,因为对原著作者的好奇,买了一本《近距离.怀俄明的故事》,毫无遮拦的叙述画面,扑面而来的是工业时期遗留的暴风重沙。至于新出炉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法兰西三部》,还在订购的路上,不知道打开的是不是另一种惊喜。

    剧本是极爱的晚间读物,譬如《训悍记》、《巴巴拉上校》、《英国佬的一个岛》,经常看着看着会翻出一堆摄影道具的书,想象演出时的细节,就像重温童年的家家酒,只是道具放大而已。而书下方的注释让阅读的过程更加有趣,丝毫不觉得考据痕迹过重而影响阅读的流畅。

    阅读,大概将是这一生保持最久的习惯,把整个身心打包扔到文字里,就是阅读本身的快乐。而生活,远比小说更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