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作文了,因为我自我感觉一向良好,本以为能拿个高分,但却失望了。事情是这样的:
写完作文之后,除了感觉写得有点矫情,(就是假,但应该只有我自己能感觉出来)剩下都挺好的,没想到只拿了34分(满分40),而最高分是37。
当然,我在这里啰啰嗦嗦并不是写检讨来了,而是说一些我对于现在教育方法和习作的看法。
课后,我拿着作文不太服气地找老师去了,问:“老师我这分为什么这么低?”老师谆谆教导,苦口婆心地说了一大堆,大概意思就是:文章详略分布不当,语言不够华美。因为是老师,比我要有学问,我便不敢顶撞,但想起小学作文课的时候,便有些失落了。
小学时,我们的老师总是要求要有真情实感,我们的作文便都是一颗颗质朴的小心拼起来的,没有太多华美的句子,但仍然能拿一类文。上了中学,要求多了,写作便变得提心吊胆起来,什么时候抒发思念感情,什么时候插入环境描写,什么时候心理描写要突出,写作前先定好文章顺序……一切看似顺理成章,可是其实是非常别扭的。
而写文章时我根本不照顾详略,我想说什么,我想写什么,我就怎么写。超出了字数我也不管,这便是小学老师给我养成的写文章随心所欲的习惯吧。语言上,我当时怎么想的我就怎么写,比如说天阴阴的,云遮着一片天空,留下一阵阴影等,而并非在那里矫揉造作地拼句子,我认为那样是幼稚的,做作的,可鄙的。
上课时老师给我们念范文的时候,我便感觉难受了。不是因为嫉妒综合症,而是因为我对于文学的看法和老师完全不同(好像说得有点过了……),也可能是代沟的缘故。范文里写道:“不必说……不必说……不必说……单是……就……”这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段话的格式。而一个同学按这个格式仿写了一段,放在了文章开头,老师便高兴地说:“这就叫做学以致用。”再比如,一个同学模仿《爸爸的花儿落了》的笔法,写了一段很“矫情”的话(当然,在这里“矫情”和前面所说的含义不同。),很假,环境描写也不太到位,但老师却大肆渲染,还告诉我们作文就要这样写才能得高分。更有甚者,还写了一句普希金的诗,我个人的观点是那句诗把整句话搞得很唐突。我愤愤地想:人家写出的文章必定不是你的,而你模仿人家的杰作绝不会非常到位,或者就算比较到位也不会夺得读者的好感。因为人家第一次写这种经典语句的时候是发自内心情感的,比如对白草原的怀恋,比如对父亲的爱与怀念……而单纯的模仿是不会有这样的效果的。甚至,更难听的话要出来了,(请大家见谅,我就是说话直白型)有些同学写这些目的是什么呢?是让文章更加精彩呢?还是拍老师马屁想多得几个分呢?!老师看到同学们学到心里固然高兴,可是以后写文章的时候,模仿大家的作品就能成名吗?可笑的是,一个同学念自己的“范文”都恶心得念不下去了。其他不言自白。
一个同学念自己的文章,说道:“童年一去不复返了,我再也不能快乐地坐旋转木马了。”然后便问,“老师,我这句话有什么不对吗?您干吗在旁边画上红红的直线呢?”老师说了一句:“你难道害怕长大就是因为不能游戏了吗?”同学无辜地说道:“没有哇老师,我的意思是童年回不来了,那些纯真与快乐也回不来了,我们没有了往日的天真,变得古板起来了,这是多可悲啊!”老师却说:“既然你是这个意思,那干嘛不把这些话写上呢?!”虽然老师说的没有错,但是有我觉得些话不一定要说的那样浅显。而给读者一个思考的空间不是很好吗?何况这句话又是这么天真,这么可爱!老师,您不也常带我们分析句子吗?您现在为什么把那些复杂的教案,繁琐的答案都忘了呢?……
华美的语言固然重要,但是它顶多在文章中起到一个小小修饰的作用,而最重要的是人的情感和态度。我最讨厌的文体就是写景文,有的文章没有一点思想,整篇文章就写:啊!天多么蓝,云多么白,树叶多么黄……啊!这美丽的秋景图啊!多没意思啊!何况整篇文章呢?在华美的语言又有什么用呢?就像给一个身材苗条的美女穿上一件华美的袍,只能算上是个累赘,我们何不把她打扮成活泼清凉的青春少女呢?
您总说,写作是需要积累和功底的,并非吃老本,这些我都同意。但是您日常生活中给我们做的那些练习又有什么用呢?分析好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又能做什么呢?而一篇好的习作,才是语言才华最好的诠释。语文的最高水平指的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平日里语文考试的一个高分,一道分析题中的一个得分点,而就算我把教案背得滚瓜烂熟,和别人交流却一窍不通,那又有什么用呢?
何况,写作是需要天赋的,虽然不能完全依靠天赋,但是它确实很重要。比如我的堂弟就是一个反面教材,他作文经常写不出来,而且对于文学没有任何感觉。我爸爸曾经试图引导他如何作文,以下便是他们爷俩的对话。爸:“今天天气怎么样啊?”弟:“好。”爸:“怎么好啊?”弟:“暖和。”爸:“你有什么感觉啊?”弟:“舒服。”爸:“那你干什么了啊?”弟:“去你家。”爸:“为什么来我家啊?”弟:“邀请。”爸:“那你高兴吗?”弟:“恩。”爸:“为什么高兴啊?”弟:“玩。”爸无语。
一个不爱表达的人,就算学了再多的知识,也运用不到生活当中。而同样,一个对写作充满热情的人,就算文化底蕴不是那么充足,也会写得自然流畅。当然,我并不是告诉大家学习语文是没有必要的,我的意思是考试的高分和真正语文水平没有什么关系。
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看到了这篇文章,一定会很生气,没准还会告诉我,我这篇文章语言不够优美,中心不够突出。多讽刺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