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总论 以斯拉记 (上)
(2009-09-03 15:27:23)
标签:
宗教
圣殿
犹太人
外邦
斯拉
波斯
杂谈
|
分类:
查经分享
|
|
以斯拉记简介
写作背景
根据犹太传统,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两卷书原属一卷;二者无论在文字风格、神学立场、取材范围等方面都极之相似,两卷的文字亦属同一时代,可见这两卷书无疑出自同一作者。
犹太人历来认为以斯拉是这两卷书的作者,甚至一些现代学者也认为以斯拉是这两卷书的编纂者,因为二书的文字、风格、宗教观点等与他个人的叙述
(拉7:27-8:34及9章) 相符。
另一种看法认为本书是由一位不知名的作者所编纂。由于经文常提及圣殿礼仪,显示作者可能是在圣殿供职的利未人;而且他连次要的职位(如歌唱的)也没有忽略,可见他很可能是属亚萨乐队的成员(参代上15:16-19)。
由于学者未能确定谁是本书作者,对以斯拉与尼希米的返国日期亦众说纷纭,故对二书的写作日期亦有不同意见。不过按较保守的估计,二书写成的日期约在主前五世纪末叶。
参考:
波斯列王表以斯拉与尼希米回国的次序问题
主题特色
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二书内容取材甚广,包括波斯官方文件(如诏书)、家谱、圣殿供职人士家族名单、以斯拉及尼希米亲身的记录。语文方面,以斯拉记除用希伯来文外,部分是用亚兰文记载(见内文注)。
被掳后归回犹大的以色列人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领导下,在信仰上醒悟过来:他们是被放逐后剩余的少数,能够重归故土,足见是神的恩待;神的手满有能力,使他们在危险和万难下得以重建圣城和圣殿。他们觉悟到言信仰上的失败导致他们受罚被逐。现在他们矢志向神尽忠,顺从摩西律法,并分别为圣,不沾染外邦异教,使犹太信仰的精粹得以保存。
本书大纲
Ⅰ 所罗巴伯率众第一次回归(1:1-2:70)Ⅱ 恢复敬拜、重建殿基(3:1-13)Ⅲ 大利乌时圣殿重建(4:1-6:22)Ⅳ
以斯拉率众第二次回归(7:1-8:36)Ⅴ 杂婚问题(9:1-10:44)
以斯拉记 第一章 注释
1:1-11 被掳后归回
1-4 古列王的谕旨
1
「古列元年」:指他打败巴比伦后统治整个波斯大帝国的第一
年,即公元前五三八年。
2
波斯王一反巴比伦的作风,将被掳到巴比伦的神像及其信徒遣
返原来的地方,以安抚百姓。犹太人也在这宗教政策下受惠。
3
这呼吁的对象包括从北国(以色列国)掳来的百姓。
5-11 圣殿的器皿归回耶路撒冷
7
古时,战胜者通常掠夺败降者所信奉的神像作战利品,犹太人
没有神像,故圣殿中的器皿被掠夺以代替神像,放在战胜者的
神庙里,好炫耀其信奉之神使他得胜的能力。
8
「库官」:即财政大臣。
「设巴萨」:为巴比伦名字。
10
「之次」:原文残缺,或译作「二千」,即银碗共有二千四百
一十个。
11
9-10节所胪列的器皿可能只是较为重要的,并不详尽,所以总
数与本节有出入。
从巴比伦上耶路撒冷约需四个月时间。
思想问题(第1章)
1 波斯王古列元年为主前五三八年,即距巴比伦侵占巴勒斯坦七十
年。
七十年这段日子有否动摇犹太人重建圣殿的信心?
他们的指望是什么?参1节; 耶29:10。
时间长久是否使你信心动摇的主因?
2 本章两次提到耶和华激动人心(1, 5),表明神那一方面的属性
呢?参箴21:1; 启19:16。
3 诏书中提及两种犹太人,一种故意「留」,一种故意「去」。
「去」的犹太人要面对什么处境和困难?
留下者有何贡献和损失(参6:16)?
以斯拉记 第二章 注释
2:1-70 回归者的统计
1-2 引言
1
据考古学家发现,犹大许多城邑在居民被掳后便遭废弃,以后
再没有人居住。可见当时只有部分回归者重返故居,其他则在
别的地方建立家园。
2
显然这十二人是当时众人所熟悉的人物。他们是否同一时间回
归则不得而知。
「尼希来」并不是尼希米记的那一位。
「末底改」也不是以斯帖记中那位。
末底改、必珊、米斯拔为巴比伦名字,
而比革瓦伊为波斯名字。
3-70 回归者的记录
这个记录的目的引起学者颇多的猜测。可能这是波斯纳税名单,或者是犹太人自己用来区别正统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的记录。
百姓的数目以
1 家族(3-19)、
2 居地(20-35)、
3 圣殿供职人士(36-58)及
4 无谱系者(59-63)划分。
21-35 这记录以南部城市作起点
伯利恒、尼陀法在耶路撒冷(以下简称耶城)以南;亚拿突、亚斯玛弗在耶城以北;基列耶琳、基非拉和比录在耶城之西北;拉玛、迦巴、默玛、伯特利和艾在亚拿突和亚斯玛弗以北;尼波、末必、以拦和哈琳在犹大省之西南角;罗德、哈第和阿挪在犹大省之西北,近约帕;耶利哥、西拿在犹大省之东北。
40
利未人人数稀少,可能在被掳期间,部分转去作祭司,而部分
则转进其他行业,不愿意回耶路撒冷在圣殿辅助祭司作粗重工
作。
41 这些「歌唱的」是在圣殿里供职,限于男性。
43-54
「尼提宁」:是在圣殿作工的奴仆,被掳前这些人通常是战败
的迦南人。
他们紧居于尼提宁的房屋(参尼11:21),由一监督管理。
这里的名字大部分是外邦的:
西哈(43)和押拿(50)为埃及名,
利汛(48)很可能是亚兰名,
米乌宁(50)是亚拉伯名,
尼普心是以实玛利名,
巴柯(53)是以东名等,其他名字则是浑名。
55
所罗门的仆人是战俘或受制服的外邦人,他们在圣殿作仆役,
名字多是浑名。
64
前面的记录数目与这里的总数有出入,有人认为本节的数目是
抄写之误,有人则认为这是因为前面的记录没有包括妇孺数目
在内。
65
「歌唱的男女」:是供富户娱乐的音乐家,与41节的不同。
68-70 族长为圣殿捐献
69
「弥拿」:为波斯金币,重约四点六安士(130克)。
从以色列人所献的礼物看来,他们在外邦已有相当的经济基础。
思想问题(第2章)
1 返回耶路撒冷城的人,除了大卫子孙所罗巴伯之外,分别来自那
些阶层呢?参65, 70节。
你认为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同样重要?
你在教会的事奉是否带有「看重高位、轻视位低」的观念?
2 本章所记的迁徒,和古时以色列人出埃及进迦南的迁移在形式上
有什么相似、相异之处?
3 为什么作者把谱系不明的人(59)也记在名单上?
这和该次旅程的性质有何关系?
4 尼提宁(43)为外邦人,为何可以在圣殿中作仆役?
参出12:48; 民15:14。
5 建造圣殿的费用从何而来?
所供献的物品多吗?参69节。
由此看来,教会的工作应否有经费不足的现象?
参创18:14上; 诗50:10。
以斯拉记 第三章 注释
3:1-6 上恢复献祭敬拜
1-3上 筑坛于圣殿旧址
1
这很可能是回归后第一年。
七月是传统节期最多的月分,计有吹角日、赎罪日和住棚节。
以前所罗门就在此月行献圣殿礼。
2
本段提及宗教事宜,故祭司耶书亚的名字排首。
(参2:2; 4:3; 5:2等)
「与他的弟兄」:指普通百姓,不是所罗巴伯的亲兄弟。
3下-6 复献祭
3下
「邻国的民」:就是撒玛利亚居民,亚述灭北国以色列后将各
处人民徙置于此。以民惧怕他们,故早晚献祭,求神保护。
3:7-13 重建圣殿根基
7-9 预备所需物料和人力
7
粮食、酒、油是用作交易,代替钱币。
材料是仿照所罗门建圣殿用的(参王上5)。
10-13 献基礼
圣殿只奠了基,工程便受到邻国居民所阻(参4-6)而停工,至二十年后才完成。
思想问题(第3章)
1 作者描写百姓开始建筑圣殿时,特别强调他们先建造祭坛。
究竟「祭坛」在以色列民心目中有什么意思呢?
你信仰生活中是否也以「献祭」为你的中心?
2 「甘心祭」是否列入额外的献祭?
百姓献甘心祭给我们什么属灵启迪?
你的信仰生活是否已突破诫命所定的十一奉献,进到「超额」的
付出?参申16:17; 林后8:1-3。
3 以色列人对重建圣殿一事除了特别显出热心之外,对建造的过程
还显出什么态度?参8, 9节。
4 所罗门时代献殿的情况(代下5:13; 7:3),和本章所记的情况有
什么相似之处?参11节。
年老的祭司、利未人和族长当时为什么大声哭号?
参12节; 该2:3。
他们的表现和许多年老人对事物的态度有何类似之处?
这种心态往往带来什么影响?参腓3:13, 14。
以斯拉记 第四章 注释
4:1-4 拒与敌人同建圣殿
根据本书的描述,圣殿重建受阻是因为撒玛利亚人的反对,与哈该书所述的角度不同,后者针对犹太人自己对这工作漠不关心的态度。
3
犹太领袖拒绝撒玛利亚人帮忙,因为对方的信仰是混合宗教(
参串珠),不是真正敬拜耶和华。
4
敌人攻击结果使犹太人士气低落,以致工程陷于瘫痪。
4:5-23 屡遭反对
本段记载在数位波斯王年间,圣殿重建的工程不断受到拦阻。4:8-6:18原文为亚兰文──当时国际的外交语言。
6-23学者认为本段所记录的历史与上下文不是属一连贯时期;理由有二:
1 本段内所提的两位皇帝为亚哈随鲁(即薛西斯,公元前四八六
至四六五年)及亚达薛西(公元前四六五至四二五年),他们
较4:5的古列为晚。
2 本段所涉及的史实是反对建造城墙,而非建造圣殿的事。
至于作者为何把这较后期的历史加插在这里,大概是他想读者更清楚当时的情况,便不按年分次序把犹太人遭遇的一些阻挠编集一起。
5
古列与大利乌之间相隔约十五年。
「谋士」:可能是居于撒玛利亚的波斯官员。
7
本节所提的可能与8节的为两封不同信件。
这里没有说出信的内容,只提联名奏告的人。
「比施兰」:身分不详。
「米特利达」:可能是波斯官员。
「他别」:可能是撒玛利亚人的代表。
8-16 为另一封信的内容
8
「利宏」:是撒玛利亚省省长,犹大和耶路撒冷为其统治范围。
9
「亚法撒人」:为波斯人。亚基卫人、巴比伦人、书珊迦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