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 赶年集
图 文/安全老张
在童年的记忆里,过年是最开心的一件事。由于春节大都在一年最冷的时段,所以小时候还总是天真的把过年和整个冬天都联系起来,一进入冬季就扳着指头,数着盼着年下的到来。那句“腊八祭灶,年下来到,小妮儿要花,小子儿要炮”的顺口溜,会从腊月初一直念叨至年三十,过年的那个兴奋劲儿更是会持续到二月二。
对过年的期盼,主要是过年带来的快乐。童年的岁月,感受年味是从赶年集开始的,赶年集是过年的一个主要内容。豫北农村习惯把过年前的集市,特别是腊月二十以后几个逢双日的集叫“年集”。由于过年家家都要置办些年货,加上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冬天农闲无事,就是不买不卖,也都会三五成群去集上转转,看看热闹,所以赶年集是过年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过年的前奏。赶年集特别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早饭后串联几个小伙伴,边说边笑又蹦又跳地一会儿便到集上。
老家的集地处三县交界,历史久远,商贾云集。年集上的农副产品、布匹百货都要比平时丰富,再加上过年的年货一一亮相。如爆竹、灯笼、门神、纸花、糖墩儿、蜡烛、香箔、泥泥狗等。集市上车水马龙,人流拥挤,吆喝声叫卖声鞭炮声此起彼伏,那热闹劲儿就不用多说了。
其实孩子们兜里都没钱,一不买二不卖的,赶年集就更是单纯的看热闹。男孩子喜欢玩鞭炮,首先要去的自然就是卖鞭炮的地方,也可能是那时候没钱买更多鞭炮的原因吧,对燃放鞭炮总是充满极大的兴趣,就连闻到那火药味儿都感到格外新鲜。卖鞭炮的都有一个点炮试响招揽人的习惯,鞭炮的响声也就说明了鞭炮的质量。只要鞭炮噼噼啪啪一响,看热闹的人们便蜂拥而至,一时间摊子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卖鞭炮的也互相竞争互不服输,总是这家的还没燃放完,那家的鞭炮又跟着响起来,看热闹的人群又轰的一下围到另一个摊位......。卖鞭炮的看着人多了,再点一支“大雷子”扔向空中,孩子们谁不知道“大雷子”的厉害呀!早已两手捂上耳朵闭上眼睛。等着那雷一样的巨响,随着那震耳欲聋的声响过后,空中纷纷散落下一片碎碎的纸红......。
在老家传统的鞭炮中,炮称为“大雷子”,点着以后抛向空中,声音像雷一样响彻天空。由于个大声音响焾子又短,安全性比较差,小孩子一般是不敢燃放的。鞭炮中的鞭特指连在一起的小一点的炮,炸响的叫“火鞭”,放刺花的叫“拉拉鞭”。鞭炮的质量好坏,除了响声,声音清脆,鞭不断焾,炮不哑,还要炸的外皮纸屑粉碎,不带火星安全才算好的鞭炮。
看足了鞭炮,耳朵早被震得吱吱响了,再跑到卖灯笼的地方饱饱眼福。六十年代灯笼多是手工草扎纸糊的,偶尔有木制镶嵌玻璃的,也价格比较贵,算上奢侈品了。卖灯笼的为了招揽,都把漂亮的灯笼高高挂在树上,大老远就能看见那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灯笼。
有悬挂在厅堂的四方灯、六方灯,有贴着墙壁悬挂的靠墙灯,有纸叠的圆灯,也有专门为孩子们挑着玩的小巧灯笼。灯笼上有的印着《三国》、《水浒》故事和仕女人物,有的画着“花鸟虫鱼”,色彩鲜艳,形态逼真。特别是那做工复杂的走马灯,尽管白天看不见里面的玄机,但孩子们还是一脸神秘的瞅着,一个个伸着脖子仰着头,看得目不暇接......。
还有男孩子喜欢的斗羊。斗羊类似斗牛,我们都称“羊抵头”。由于斗羊场面激烈,抵斗刺激,最是男人们爱看的热闹。羊市上除了买卖羊的,还有专门爱好斗羊的人,牵着齐腰高膘肥体壮的大公羊,个个长着两只粗壮旋弯的羊角,平平的脑门,高高的鼻梁,毛色丰满,昂头远望,威风凛凛。充满血丝的眼睛里露出一副好斗的眼神,加上同性互相排斥的本能,公羊们一见面就试图挣脱缰绳抵斗起来。
挑战一方一旦选中对手,就有爱好者中间撮合,等双方各自反复观察斟酌,并有了胜算把握之后,就开始比赛。看热闹的人群纷纷围圈打开场子,比赛双方牵着羊拉开约十米的距离,一边抱住羊脖子,一边解开缰绳。为了增强羊的好斗习性,还专门拿大蒜摩擦羊角根部,让公羊的犄角产生痒的感觉。公羊见公羊本就分外眼红,擦了大蒜越发奇痒难忍斗志勃发......。还没等主人松开手,两只斗羊早已迎面飞奔出去。哐啷!哐啷!几个回合下来,那羊角根部鲜血直流,但斗红了眼的公羊,却是越战越勇。主人们心疼自己的羊,再说比赛只是个争强好胜的游戏,输赢都不牵涉钱物,于是各自拦羊休战。爱看斗羊的人们兴致未尽,只好又去撮合下一对斗羊去了......。
年集上还有围场子玩把戏卖艺的,不时亮出惊险绝活,迎来一阵阵喝彩和掌声;敲敲打打的西洋景,被老艺人唱的绘声绘色,更增添了透镜里面的神秘;吹糖人的一双巧手,变换着搓、挑、捏、吹的技法,把《西游记》人物,塑造的活灵活现,赢得更多孩子们好奇的目光。
孩子们对年集上的一切都充满好奇,这个还没看够,那个又拉着走,忙得不亦乐乎,日头偏西了还不知道回家......。
时代变迁,今非昔比。如今的市场繁荣,物资丰富,年货的品类更是应有尽有。人们兜里有钱了,生活节奏快了,农村也有了一站式购物的超市,方便快捷,节省了不少购物的时间。过年赶年集的乐趣只能在记忆中寻觅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