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秋节月亮天狗煤油灯“月婆婆”月饼 |
分类: 手机随拍 |
中秋节是我们民族庆祝丰收、亲人团圆、寄托思念之情的传统节日。中秋与月亮是分不开的,圆月也不单是中秋这个季节概念的标志,月更是中秋节的灵魂。
月亮是我童年的“好伙伴”,是我最初认识的最有意义的自然景观,老家称月亮叫“月婆婆”,她对于我来说意味着光明,意味着美好,更意味着快乐,并永远圆圆地升腾在我的心中。
很小的时候,每到月圆的夜晚母亲总是指着明亮的“月婆婆”告诉我,里面有一颗大槐树,树下是被王母娘娘惩罚在月宫捣米的猴子。每每这时我总是好奇的仰着下巴,伸长脖子使劲瞅啊瞅着,等脖子仰的酸疼时,好像真的看到了有只猴子在不停的捣米。那时感到月亮是那么的神秘,并留下无尽的遐思......。
再大点就喜欢上了月亮。小时候因为农村还没用上电灯,一到晚上大街小巷都是漆黑一团。屋里点一盏煤油灯,灯头还被母亲压得不能再小。纺车把灯光亮吹得恍恍惚惚,纺棉花的姐姐和织布的母亲都挤在这微弱的灯光下。还是孩子的我们除了睡觉再没别的事可做,睡梦经常和织布纺花的“嗡嗡——咣当”声交织在一起,黑夜给人的是漫长的寂寞和恐惧。
人们多么盼望“月婆婆”露出微笑的脸,孩子们可以在柔和的月光下尽情的玩耍,大人们可以带着手里的活儿走出家门,尽情分享这美丽而明亮的夜空,也再也不用担心风会吹灭煤油灯。我经常和大人们一样念叨着月亮的谚语,“大二小三,月出一杆;十七,十八,落黑眼瞎;二十整整,月出一更;二十四五月黑头,月明出来使老牛”等等。那是人们对明月的期盼,并寄托无限遐想。
慢慢的我就感到离不开月亮了。特别到了秋天十五、十六月最圆的夜晚,月光清亮柔美,洒满巷子院落的角角落落。大街上热闹极了,人们聚集在这不怕风吹又不会雨淋的月光下。大婶大娘们自然的围成一圈,手里赶忙着天凉衣物的针线活。能说会道的一边忙着手里还一边说着笑话,人堆里不时传来女人们阵阵开心的笑声。怀着孕的年轻媳妇凑在一起,手里都拿着未出生宝宝穿的小衣小帽,互相交流着缝制的体会,神秘时“咬”着耳朵说着什么,露出一脸的喜悦。情窦初开已经找了婆家的姑娘们,一脸的羞涩,躲躲藏藏的拿着出嫁的女红,做不做的只见悉心摆弄着。
最为开心的是孩子们,大家会不约而同的聚在一起。女孩子玩捉迷藏,跳绳,男孩子翻跟斗,打“车轱辘”,碰拐,开心极了,遇到月亮天都跟疯了一样,恨不得玩个通宵达旦……。
有一年出现了月食,乡亲们都说是天狗吃掉了月亮,当时大家都在遥望着天空蚕食的圆月。听说没了月亮孩子们都吓得不行,我更是伤心极了,大人们都说天狗怕金属响声,吩咐赶快回家拿了脸盆使劲的敲打,天狗惊了就会把吃掉的月亮吐出来。过了一个时辰,变暗的月亮还真的一点一点又露出了,如水的月光又洒满了人间,洒满每个人的笑脸。
更喜欢中秋的明月。因为老家也有拜月祭月的习俗,每到八月十五,母亲会设案摆水果烧香磕头拜月。完了就可以分享那些供品,石榴和梨是少不了的,那时候的农村也只有这些。我最期待的是月饼,母亲会用刀把月饼按照人数对角切成小块,她自己的那一块也总是只咬下一小口分给了我们。那时感觉月饼是最好的美食,特有的烘烤甜面香味久久回味在舌尖......。
记得十三四岁的时候,一天去远的地方拔草,因贪玩等日头偏西时才开始忙活。箩筐满了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四处一看都没了人影,心一紧张头发顿时竖了起来,离家还有四五里路远呐。心里越是害怕越是着急,竟迷失了回家路,当时吓的我一个寒颤接着一个寒颤,浑身起满了鸡皮疙瘩,心也已提到了喉咙......。正在我喊无人、哭无泪的时候,天空云里慢慢爬出了月亮,大慈大悲的“月婆婆”像是来救我一样。慈祥的目光柔和温馨,让我喜出望外。急忙踏上回家的小路,一轮圆月当空,洒下一路月辉,我不停地仰望着,感到她格外的美,格外的亮......。
中秋更象征团圆,如今母亲不在了,中秋节回到老家总感到空荡荡的,过节虽有各式各样的新鲜水果和包装精美的月饼,但还是念起心中的那一轮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