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木桶理论看安全管理的全员性

标签:
木桶理论安全管理全员性木板我要安全 |
分类: 安全文化 |
用木桶理论看安全管理的全员性
一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是由围成木桶的最长木板或平均长度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的。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木桶容量,发挥木桶的效用,就必须着力解决好“短木板”的补短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木桶理论”。
其实把木桶理论应用在安全管理上是最贴切不过了。木桶理论强调组成部分的每个个体的作用,虽是一个整体但没有互补性,在对人的安全管理上更是如此,假如把安全管理看成是一个木桶,那每个员工就是一块木板,桶内装的就是安全管理水平,就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保证。
工厂的工人能力不同技术不同,生产的工件数量自然有多有少,但在计算总产量时可以取一个平均值。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让能者多劳,发挥技术尖子的潜力多生产,来弥补那些劳动技能差,生产效率低的人员的产量缺口。可在安全管理上就不行了,安全管理必须是全员性的,强调企业团体的每一个员工的安全素质,而能否提高员工整体安全素质,实现安全生产就取决于那个安全素质最低的人,更没有互补性。
现在中石化系统开展的“我要安全”主题活动,就是重点解决员工安全素质问题,也是一个“补短”的有力措施。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尊重员工在安全生产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员工从原来“要我安全”的被动角色,转变为“我要安全”的主动角色。用生命、家庭、亲情、幸福作为切入点,从心灵深处唤起员工对安全的渴望,让员工从内心发出“我要安全”的呼唤。
二是加强员工的安全技术、技能培训。我们单位更是紧密的结合生产实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四个一”(一班一题,一周一课,一月一考,一季一赛)培训活动,让员工全面掌握本岗位安全操作技能,会识别危害,会规避风险,能预防事故,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最终达到“我会安全”的水平。
三是加强安全教育。明确石化“高危”行业特点,充分认识其重大的危害性和健康安全环保的重要性,开展“三不伤害”活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让员工积极履行安全生产法赋予的安全义务,最终主动担负起“我能安全”的责任。
事故多发生在被忽略的某个环节,多引发于某个被忽视的违章的个人,而一个人的一次小小违章,就可能酿成一次重大事故,更有可能断送一个企业。要想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就必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不能留任何死角。